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反腐方式即网络反腐。网络反腐作为民众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学者对网络反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反腐的内涵、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推行网络反腐这几个问题上。研究网络反腐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反腐;互联网;反腐倡廉;综述
一、网络反腐的内涵
关于网络反腐的含义,学者们可谓仁者见仁,至今对于这一概念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界定网络反腐的主体为民众,是一种民间行为。他们认为网络反腐是一种公民通过互联网向纪检及其它机关揭发,检举腐败现象的行为。龙俊和张艳君认为网络反腐是网民利用互联网这种电子媒体进行批评、检举、揭发、控告、发表文论等方式的监督。
第二种观点界定网络反腐的主体为民众和官方,是一种民众和官方的共同行为。陈国营、王河江、许琼提出是广大网民和政府利用互联网和电子政府通过网络举报、曝光、受理和查处等形式进行反腐败的活动和过程。他们将网络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网络反腐的定义中,这是其他学者没有提及的。
二、网络反腐兴起的原因
总的来说,学者关于网络反腐兴起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曾艳和李德虎认为网络反腐的繁荣和信息时代来临与网络的普及密不可分。李尚旗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网络反腐的物质基础。李佳认为网络搭建了民意表达的平台。可以看出大多学者都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作为网络反腐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方式利益表达不顺畅
邹庆国认为网络反腐盛行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网络的技术因素,而在于技术之外的制度缺陷。他认为。网络反腐兴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是:我国在结束了依靠群众运动开展反腐败的方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力量对腐败现象的监督揭发机制。
(三)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李佳认为,在现有官方反腐机制运行不太尽人意,网络民意平台搭建的情况下,公众的参与度也是网络反腐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尚旗认为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是网络反腐的社会基础。
三、网络反腐的特点
邹庆国认为网络反腐具有信息传播及时便捷,受众率高、抗干扰性强、低成本高效率和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陈谭和刘建义认为网络反腐具有腐败曝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反腐方式的创新性和传统性、网络反腐的低立案率和高成功率三个特点。牛先锋认为网络反腐具有廉价性、快捷性、互动性、隐蔽性和追踪性五个特征。可以看出,受众率高、便捷性、高效性、隐蔽性是大多学者所认同的。认真分析网络反腐的特点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网络反腐,同时对当前网络反腐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
网络反腐是一把双刃剑,现阶段中国网络反腐存在着一些弊端和局限,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学者的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容易侵犯他人隐私
贾丽云、李彦青、丁万武认为网络匿名举报可以起到保护检举人的作用,但是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就可能会泄露他人的隐私,甚至由舆论监督演化为网络暴力。邹庆国也指出网络反腐稍有不慎,就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李立景指出民间网络反腐往往存在取证方式不合法,容易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
(二)信息难辨真伪
李佳认为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为网络反腐工作设置了阻力,夸大的、不实的、虚假的海量信息冲击网民的神经,扰乱视听,也为官方反腐工作带来不小压力。邹庆国指出,网络信息失真,还可能为某些居心叵测的人打击、陷害、报复别人提供便利。
五、完善网络反腐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
近年来,公众网络反腐的热情高涨,但是一些网民为了吸引公众关注经常夸张腐败问题的严重性甚至随意编造事实诬陷他人,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机关部门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众生活并且养成理性表达的习惯,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同时,公民自身也应该主动提升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理性表达,反映问题要有事实依据,不能捕风捉影,夸大事实,更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
(二)制定和完善与网络反腐相关的立法和政策
要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既要保障网民表达诉求的权力,又要规定网民要承担的责任。可以专门设立一部《举报人保护法》,对网络举报的公民和社会其他举报机关进行立法规定,畅通网络举报的渠道,也要保护举报人的权益。防止一些党政部门,行政机关对舆论监督进行干扰。另外,要界定网络反腐的范围,明确规定网络反腐的程序、言论、方式、方法,防止网络反腐成为变为发泄私愤,侵犯人权的平台。
(三)加强网络反腐与传统反腐有机结合
网络反腐只能提升腐败案件的发现率,但是却不能威胁到深层腐败,因此就需要网络反腐和传统反腐良好衔接。要引导新闻媒体部门与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的沟通和交流,传统新闻媒体要利用网络媒体及时发布资讯,纸质媒体也要及时宣传扩大信息受众范围,要将网络初始揭露功能和传媒媒体的传播功能结合起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要实现资源共享,及时分享整合发布信息,增强舆论效果,一起完善和引导网络舆论。另外传统反腐体制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程。
参考文献:
[1]邹庆国.网络反腐: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与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12(4).
[2]陈国营,王河江,许琼.网络反腐败的有效性与有限性:一个制度分析的框架[J].中共省委党校学报,2013,29(2).
[3]李佳.网络反腐问题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3(1).
[4]龙俊,张艳君.网络反腐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09(11):110-112.
[5]曾艳,李德虎.网络反腐的形成机理、运行障碍及规制进路[J].求实,2014(1).
[6]陈潭,刘建义.网络反腐的限度及其优化[J].探索与争鸣,2013(5):54-58.
[7]贾丽云,李彦青,丁万武.网络反腐:网络监督的新途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1).
[8]李尚旗.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作者简介:浩日娃(1995—),女,蒙古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硕士在读,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