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城市副中心的经验

2018-10-11 06:14陈立平
时代经贸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宿通州东京都

陈立平

“副中心”与“中心”相对,副中心的产生必定是将中心的功能进行剥离和分解后形成的。以日本大丸有地区建设为例,希望对通州副中心建设有所借鉴。

大丸有地区是日本东京千代田区最核心的CBD功能区,是大手町、丸之内和有乐町的统称,有120多年历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汇集了4200家公司,有104栋摩天大楼,建筑面积有632万平方米,就业人口有30万左右。4200家公司的销售总额大约占日本GDP的22%。该地区也是日本城市铁路最密集的地区,拥有13条城市地铁和城市快速交通,每日运载乘客235万人。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进入近代复兴时期以来,大量制造业公司涌入该地,使得大丸有地区业务高度膨胀。六七十年代时期,则相继产生了一系列发展问题,这在日本学术界被称为东京问题,具体表现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地价爆涨、住宅不足等,同时也包括70年代在东京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

1963年,东京政府拿出了《东京都长期规划》,其中首次提出要把大丸有CBD功能向外疏解。包括经济功能的疏解,或者叫总部功能的疏解,和行政功能的疏解。在之后的二十年发展当中,东京建了7个经济副中心,80年代又建立了临海副中心。这8个副中心中,有三个是由政府主动规划做出的。日本土地很少,土地资源很珍贵,不可能建设一个只有行政办公职能的区域,必须要将若干功能汇集到一起,因此非常强调规划的复合性。8个副中心规划建设均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建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交通枢纽之上;二是商务聚集;三是商业聚集,以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四是文化聚集,主要表现在消费文化上,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导者,年轻女性引领消费文化趋势,这点在东亚商业区也是非常明显的特点。

如果从人口功能疏解的角度看,日本这次疏解是不成功的,甚至都没有解决日本人口高度集中的问题,而且还是东京唯一一个人口净增长区域。从行政功能疏解角度看,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例如,当前日本内阁正在探讨如何引流外地学生不进入东京读大学,出台外地就学的学生学费和生活费减免等政策,原因在于这些高等学历年轻人高度集中到城市以后,会造成地区老龄化和人口集聚。相比北京副中心经济功能、行政功能的转移,会不会在未来多年后重蹈日本覆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并引以为戒的问题。

以新宿副中心建设为例,从1963年开始规划,到1974年基本建成。其CBD主要围绕新宿车站东南西北四个出口来规划功能。如东口主要是娱乐区、商业区;南口靠近CBD,靠近东京都政府,则规划行政区域。大学的设置在区域规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承接大丸有地区跨国公司总部功能,一方面定位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区,另一方面定位为信息及文化产业高度集聚区,是整个东京、乃至亚洲的流行时尚发源地。另外,新宿也实现了商业的高度集聚,一个车站有4个百货店,各有特色,特别是南口的北王百货,是日本很少见的以老年人为目标市场的百货公司。在东京都商业聚集区销售额排名当中,新宿区商业排名第一,占东京都总销售额将近四分之一。除了零售集聚,这个地方也是餐饮和娱乐的高度集聚区,在东京餐饮高度集聚区的前四名当中新宿占了前三名。

再以大丸有CBD改造为例。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开始以前,大丸有地区定位以金融为主,是金融产业高度集聚的CBD。自1993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量欧美银行、证券公司从大丸有地区撤出,造成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陷入长期萧条。90年代末,大丸有开始新的改造,提出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即核心发展商业和现代服务业,和八个重振目标。目标主要围绕城市生活的居民设定。改造前主要以总部聚集区为主,改造后,成为东京排名第三的繁华商业中心。十年改造的主要做法,围绕商务、商业和文化有机开展,具体包括:一是建造东京都国际会展中心;二是改造日本邮局,把传统邮局大楼改造成购物中心;三是把区域内所有楼宇的三层以下腾退出发展商业,特别是在皇宫周边到东京车站,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大道。

反观通州发展,第一是目前疏解到通州的功能主要是行政,那么商业发展就有很大局限性,如果商务、商业方面不能有效承接北京功能,那么发展将会受限。没有商业、商务的集聚,文化氛围将不能形成,高学历年轻人群也很难被吸引进入区域生活、消费。第二,如果没有年轻人汇聚,通州就很难形成在北京有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商业发展最重要就是如何能够吸引年轻女性消费,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高的,其追求时尚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商业的发展程度。通州的商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在时尚流行中起到的先导地位。

猜你喜欢
新宿通州东京都
西部靴子,很不错啊!
新宿站,世界最大“车站迷宫”东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抢先看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
东京新宿建设城市副中心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