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阳千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十三五”规划以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将“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作为要求,目前学术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匹配问题、金融供给的产业组织结构和金融体系如何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问题。本文将问题聚焦于金融供给如何服务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针对欠发达地区的低端产业。金融环境和金融技术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着欠发达地区金融结构的跨越式发展,也为欠发达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融资和金融供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2016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情况表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在融资规模总量与融资结构上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社会金融供给是否是影响欠发达地区产业创新和产业低端发展的重要因素?
林毅夫先生(2009)讨论了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问题,指出区域要素禀赋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区域金融结构,也就形成了特定的区域金融服务的产业需求。同时,金融结构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形成。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实证分析了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吴晗(2015)认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王琳(2008)认为股票、债券市场,也就是直接金融市场对产业升级提供正方向影响,张军(2006)认为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等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探索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关系,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金融供给与区域产业成长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与产业反低端的金融供给研究更不多。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结构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及产业技术水平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效率。
金融通过风险管理、资金配置与监督控制等工具促进资本积累及技术进步,从而实现实体经济部门的增长率增长。金融服务主要通过不同金融工具的组合对产业的潜在价值和市场潜力风险的把控,从而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力对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同的产业由于具有不同的规模与风险特性产生了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过程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处于不同时期的产业所面临的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也不尽相同。
欠发达地区大多数产业来源于发达地区的产业迁移,区域产业基本处于成熟期或接近于衰退期产业,产业技术比较成熟,大多数产业形态处于价值链低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也就决定了欠发达地区产业面临的可能性风险主要来自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此时产业扩张的社会融资等金融供给主要以单一的商业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最低)。当发展到衰退期,产业技术落后而面临产品风险,此时需要能为产品升级、工序改进或产业退出的并购基金或政府技改资金的支持(风险较高)。
相反,发达地区的产业处于幼稚期与成长期的产业比重较大,行业表现多为新兴产业,从金融结构角度来看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也同时将跟随上升。处于幼稚期的产业此时面临的风险为技术风险、融资风险和市场风险。此时可以通过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方式,也非常需要天使资金或政府资金的支持(风险最高),因此融资渠道出现多样化表现。
根据产业周期和产业创新理论,产业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融资模式应该是动态演进的。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区域产业反低端趋势不仅需要新增处于区域产业创新的幼稚期、成长期的新兴产业风险性的增量资金,同时还需要为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提供生产工序升级和维护市场缺口所需的存量资金,并为可能的产业转型的R&D研发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若金融机构注重风险控制技术,同样能在衰退期产业给予创新支持从而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因此本文假设: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融资渠道对产业发展影响产生差异。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金融服务与资金供给产出现较大的差异并造成地域性聚集效应,同时随着时间积累出现扩张性分化。在获得较好风险资本支持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占据先发优势,因而造成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
(2)欠发达地区产业的幼稚期、衰退期的产业发展均未获得有效金融供给支持,导致欠发达地区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处于不利的金融环境,也导致了欠发达地区产业长期低端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从发达地区迁移的成熟产业进入衰退期后这种矛盾最为突出。“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许多金融机构研究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和金融服务,缺少产业衰退期的产业包括产品升级R&D、工序升级R&D以及重新转型R&D的金融支持。从投融资风险的角度来看,二者其实都属于高风险的创新过程,这个问题在金融机构甄别与对待上却出现明显的偏好特征。因此无论是在产业的幼稚期还是衰退期,欠发达地区都没有获得关于支持创新的金融供给,导致在产业调整与升级上出现被动局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区数据(2013-2017)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地区经济数据分析,研究不同融资类型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并采用省际面板数据从“融资——产业”发展视角验证我国区域产业链与金融链的耦合过程,探讨欠发达地区在产业反低端过程中所需求的融资环境与产业条件。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指数,通过区域产业在产业价值链高度化、产业结构比重、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生态指标四个方面的评估。那么,一个区域综合产业发展程度满足以下模型:
InStri=InChinai+Structurei+
InTechi+InEnergyi
(Ⅰ)
其中,衡量区域产业价值链高低的产业链高度化指标InChain为企业销售收入与GDP的比值;产业结构比重Structure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技术水平InTech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GDP比重;产业生态指标以节能环保水平InEnergy为单位的电耗经济产出加权平均数。
本文利用式Ⅰ计算全国产业综合发展情况,从数值分布来看最高的地区为北京、上海、湖南,产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与大部分中部地区及西部的重庆、西藏,表现出现明显的聚集,我国基本形成了产业发展程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步提升的过程。本文将根据InStr 测算结果区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同时作为问题研究的解释变量。
社会融资总量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总额,其中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等市场的直接融资。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主要表现为各项贷款;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和企业债的净发行。第三类社会融资属于其他融资,主要包括私募基金、对冲基金与风险投资等。
为解释地区间的融资结构差异,本文挑选人民币贷款、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与风险投资总额代表三类社会融资渠道,利用2013-2016年度各类别均值初步探测地区金融结构差异,详见图1。结果显示,规模上广东、江苏、北京排名前三,靠前的省市全都出自东部沿海地区;从结构上看,北京、上海、海南、浙江等地的间接融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典型的区域如北京、上海风险投资的比重超过10%。本文将三类融资渠道分别对应成熟期产业的间接融资、成长期产业的直接融资及针对产业幼稚期及衰退期的创新需求的风险投资,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分析金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省际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作为因变量,构建如下模型:
图1 省际融资结构差异图
InStrit=Cit+αIndirectFinit+
βDirectFinit+γRoslOmvit+
δR&Dit+λControlit+ε
(Ⅱ)
其中,IndirectFin表示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区域产业提供的全部资金的间接融资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总和;DirectFin表示区域产业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支持,包括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总和;RiskInv表示除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之外的各类基金和风险投资;R&D为产业衰退期工序升级、产品换代的并购基金和技改资金支持,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代替;Control为控制变量,其中控制变量为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人均GDP,表示为AveGDP;区域劳动力质量 Labor用平均实际工资衡量;模型变量均采用自然对数,通过区域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上述四类金融工具对区域产业结构影响程度和产业高端发展方向。
本文利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在三类模型间筛选,F值在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说明固定效应优于混合模型;Hausman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固定模型比随机模型更合适,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全国层面间接融资对产业结构影响为正,结果非常稳健,说明全国仍处于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金融结构;直接融资对产业支持不足,在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有负影响;RiskInv的系数不显著,说明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确定或并不明显,高风险投资类的金融支持还未成为引领产业创新力量,这个现象与产业幼稚期的技术创新企业融资困难的现实相符;产业衰退期的产品升级和技改资金系数为正,符合之前的分析,说明对产品升级方面有正影响。
表1 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表2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不同金融功能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将区域按照31个省份的InStr指数区分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样本中剔除西藏、海南省,利用式Ⅱ回归分析不同区域下不同金融供给支撑的区域产业结构(结果见表2所示)。本文主要关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二者之间的差异相关差异性。首先,欠发达地区的直接融资系数表现为负,在5%水平下显著;发达地区的直接融资为正,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在直接融资市场二者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结果表现出发达地区能更好地通过直接融资扩大产业成长期规模。其次,欠发达地区RiskInv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发达地区RiskInv系数在5%水平下为正,说明在发达地区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实质性的支持和影响,而欠发达地区无法获得风险资本的金融供给。最后,关于产业衰退期的产品R&D也出现较明显差异,结果和上述分析基本一致,欠发达地区在产品升级的过程中欠缺金融供给。通过实证与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金融结构差异性除了来自直接融资对支持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外,还缺乏欠发达地区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的产业反低端趋势的资金支持。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综合指数,同时,通过采用区域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Structure、产业技术水平InTech等因子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现依然稳健,同时控制变量在回归分析中产生相应改变,控制变量的解释部分基本上都在30%左右,并未对回归系数产生本质性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该结果是稳健的。
(1)区域金融发展是区域产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区域地理、引资条件、信息沟通、风险控制以及区域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因素,欠发达地区单一的金融供给和区域金融结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要素禀赋的优势和产业创新的潜力。因此,应该把推动欠发达地区多层次金融发展放在战略层面上,通过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机构的优化与聚合支撑欠发达地区产业自我创新能力和产业反低端趋势的策略,从而改变欠发达地区的依靠传统产业组织模式发展区域产业的现状。
(2)由于产业在不同时期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同,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的退出路径单一,金融服务周期要求时间长,区域金融市场发育不良等特征使欠发达地区产业金融风险普遍高于发达地区的产业金融风险。不仅影响到产业自身对R&D活动投入的积极性,同样也影响到直接融资规模进入和间接融资对欠发达地区产业成长的支持,造成欠发达地区产业融资规模被动式偏低。因此,欠发达地区更加需要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金融供给侧改革。
(3)欠发达地区的在区域金融发展上大多都是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优化,实现或提高金融对区域产业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这种模式基本上把金融服务当作产业创新和产业成长外生性要素,并把融资成本作为优先考虑因素,而不是把生产效率作为首选。事实上,在现代经济环境中,金融结构与产业成长具一定的直接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应该更着眼于对整体区域产业的推动作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