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质量思想与浙江实践(下)

2018-10-11 03:35郭占恒
浙江经济 2018年17期
关键词:浙江标准化标准

(接上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质量思想的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质量文化,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针对新时期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质量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质量,强化质量意识,构建质量体系,筑牢质量基础,建设质量强国,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全面质量思想。

(一)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意识决定行为。长期来,习近平非常强调坚持质量第一、树立强烈质量意识的思想。2014年12月3日,他在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质量至上,把质量问题摆在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争胜负的高度来认识,贯彻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理念,建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着力构建先进实用的试验鉴定体系,确保装备实战适用性。”2016年12月16日,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2017年2月28日,他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上强调:“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2017年9月15日,他在写给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大会贺信中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中国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

围绕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习近平还多次强调,把质量作为立足点,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促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2012年11月15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3年2月26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2014年5月10日,他在考察河南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关于质量意识、质量立足点、以质量为中心、速度向质量转变等思想,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具体化了发展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凝结,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内在属性,是品牌信誉的基础,离开质量,品牌就无从谈起。习近平提出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深刻指出:“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

图/沈国强

质量决定品牌,标准决定质量。习近平把标准作为战略性资源,高度重视标准对质量的规制和保障作用。2016年5月10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2016年9月10日,习近平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习近平大力支持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参加标准的制定,鼓励运用标准这一世界“通用语言”,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协同发展。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多次提出,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这是习近平多次强调的思想。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这话虽是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的,但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适用于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如针对能效标准,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6次会议上指出:“抓紧修订一批能效标准,如建筑节能标准、建材标准、车用燃油标准、环保标准、家电能效标准等。只要是落后的都要加快修订,而且要定期更新。标准制定了,就要执行。”针对食品药品安全标准,2015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针对网络安全标准,2016年4月,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沟通协作,协同创新攻关。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保护措施。”习近平还针对加强农业标准、制造标准、物流标准、养老标准、工作标准等,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

(三)把质量安全摆在首位,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也是质量监管的底线。在质量监管体系中,习近平最重视的就是质量安全,他多次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再要求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安全等。2015年12月,他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规划和建设要强化有关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明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五方面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终身追究制。”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6月到2018年7月,习近平针对全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作出的重要指示就有10次之多。在这些批示中,他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管理、严格监管,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老百姓能不能吃得安全、吃得安心,已经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公信力、国家的公信力。要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分析“一票否决”。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等。在对吉林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件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强调,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在习近平全面质量思想指导下,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高规格、纲领性文件。《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意见》对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做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

(四)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企业是提供产品、服务和工程建设的主体,也是质量提升的主体。2015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供给可以创造有效需求,关键看供给质量。要让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下功夫。”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提出:“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2015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

当然,提升企业质量不单是企业的事,而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多次强调,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2015年11月,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由此,把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战场。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6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质量是国家发展的内在素质,关系国家发展的形象和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和复杂多变,围绕核心技术和高质量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7次提到质量,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他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他进一步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他还进一步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所有这些,都凸显出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讲得最多的中心议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他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他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他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他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重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他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质量强国,是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适应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主要就是强在质量,强在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赶超世界发达国家;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着力点就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核心要义就是加快由速度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浙江践行习近平全面质量思想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全面质量思想萌发形成在浙江,是“八八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15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深入践行全面质量思想,持续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全力打好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和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等“三强一制造”转型升级组合拳,坚持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支撑、高品质服务”等“三高”为举措,推动质监工作更进一步、更快一步融入“四个强省”和“六个浙江”建设,为浙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一)持续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率先构建大质量监管体系

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和民营经济发源地,也是最早提出“质量立市”“质量兴省”的省份。1987年8月8日,温州针对当时广为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在杭州武林广场将温州企业生产的5000多双劣质皮鞋付之一炬,最先竖起“质量立市”的大旗。1990年,浙江省政府提出“练质量管理硬功,走质量取胜之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提出的“要在质量和水平上高于全国”“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走在前列”的要求,进一步做出“质量强省”的决策部署。2007年9月,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质量工作电视电话万人大会,明确提出“以质取胜,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省之路”。会议强调,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质量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加强质量工作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浙江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10月,全省质量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从“大质量”“大民生”的高度认识“质量强省”的新内涵,从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活品质的高度认识“质量强省”的新目标,进一步加快“质量强省”建设步伐。

“质量强省”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2010年4月,浙江省政府成立浙江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省直机关30家单位为成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1年3月,省政府制定发布《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提出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和全民的质量观,努力实现由产品质量向发展质量、由质量监管向质量建设、由“制造大省”向“品质强省”转变,通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技术支撑体系、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突出抓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促使全省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接着,全省11个市和县(市、区)先后成立了由市(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质量强市(县)实施办法,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质监牵头协调、部门共同推动”的“质量强省”建设工作格局。

(二)坚持高标准引领,抓好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施“标准化+”行动,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

标准决定质量。浙江历来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是全国最早提出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省份。2006年以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要求和部署,把标准化摆到突出的重要战略位置。2007年10月,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快完善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资源利用和公共安全等领域标准体系,大力推动标准的实施,强化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总体水平,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9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修改《浙江省标准化管理条例》的决定,更加明确了标准化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节能、企业产品标准、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依据、管理和奖罚原则。有关部门还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工作、关于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关于加快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高等级公路标准化工地试验室建设、消防控制室及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标准化等一系列意见和规定,有效推动了浙江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实践上,浙江用标准化提升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政府治理、美丽乡村等质量建设,探索出一些新鲜做法和经验。一是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纳入“浙江省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和“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作为制定工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超过62%。二是引导企业与国际标准和先进做法接轨,积极构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国外通报评议和派员参加WTO总部的贸易磋商例会等,有效减少机电、纺织、皮革、橡胶、塑料、化工、玩具等出口企业直接损失数十亿美元,涉及产品总额超1000亿美元。三是总结推广杭州市上城区等地探索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经验,实现政府职能标准化全覆盖,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四是总结推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经验,2010年,国家标准委授予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2014年4月,浙江发布《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成为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2015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安吉示范和浙江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使美丽乡村建设从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实践,确保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方法,使美丽乡村建设从浙江走向全国。

2016年12月,国务院最先批复同意浙江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把浙江标准化综合改革作为全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试点方案》,浙江明确提出了4大新突破、5大改革任务、7大标准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通过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和实施“标准化+”专项行动等,进一步提升了浙江的标准化水平。截至2017年,浙江已制定“浙江制造”标准294个,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浙江制造”所覆盖的产品领域100%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全省有38个品牌培育试点县,培育企业422家、重点产品53个;114家龙头企业获得210张认证证书,其中国际证书38张;共有地方标准647项,其中涉及公共服务及公共安全领域地方标准的有225项。同时,4个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工作组、40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浙江。

(三)坚持高质量引领,率先设立政府质量奖,以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浙江产业和服务质量整体跃升

2010年5月,浙江省政府决定设立政府质量奖,制定了《浙江省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省政府质量奖是省政府对从事产品生产、工程建设、服务提供、环境保护的企业或其他组织(以下简称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奖励,是浙江省最高质量奖项。首届浙江省政府质量奖2010年11月18日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颁发,比2013年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前了3年。目前,浙江省政府质量奖颁发已连续举行了8届,树立了一批质量标杆,为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质,引领和激励企业走“质量提升”和“质量强省”之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为紧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突出质量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深入打好“三强一制造”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和公共服务、质量技术基础、制度等供给,推动品牌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2017年7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计划》提出,通过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和公共服务、质量技术基础、制度等供给,推动品牌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以深入实施八大万亿产业、十大传统产业、服务业、建筑业、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等六大质量提升为抓手,推动各行各业质量实现整体跃升。

(四)坚持品牌培育和严格认证,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建立“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大力推进品牌强省建设

品牌是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和标志。只有重视品牌,构筑起自身发展的灵魂,中国才能从“世界制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中心”。

浙江对品牌的重视比较早。早在2004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前瞻性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引导企业确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创造若干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以后他又多次强调: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品牌大省。在政策举措上,2006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随后省政府召开全省品牌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着重围绕制造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服务业品牌、区域品牌、出口品牌、专业市场品牌、“老字号”和知名商号品牌等7个方面,加快建设“品牌大省”。2007年12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加快推动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2013年,省政府对标准、品牌、质量、制造等进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作出建设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打造“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的“三强一制造”重大决策部署。2016年9月,省政府制定下发《浙江省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提高“浙江制造”品牌的国际认可度,2016年6月,成立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吸纳了美国UL公司、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等5家国际认证机构加入。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严格打造,浙江商标品牌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全省累计有效注册商标154.5万件,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拥有驰名商标61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67件,居全国第四位。同时,截至2018年4月底,全省累计发布344项“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172家企业获得270张“品”字认证证书,其中国际合作认证证书41张。预计2018年将新增“浙江制造”标准500个、培育“品字标”认证企业达到500家。计划今后5年内,全省将制定实施3000个“浙江制造”标准,培育“品字标”企业2000家。届时,浙江制造的整体质量水平将大大提升。

(五)坚持高品质服务,全面加强质量基础工作,提高全省质量监督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2013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进行考核。考核主要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领域的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包括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质量措施落实情况。在国务院首次进行的2014-2015年度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浙江被考核评为第一等次A级;在2015-2016年度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浙江又被考核评为第一等次A级。这既是国务院对浙江省委、省政府重视质量建设工作的高度肯定,也反映出全省质监系统的质量基础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尤其是率先实行政务办事标准化,以标准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浙江成为全国首批简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试点,率先对17类工业产品实施“先证后核”,形成34项质监办事事项网上办理的“零跑”机制,率先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自我声明”制度,减少947项审批事项办理,对三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两停一转”,每年为企业减负3亿元。2017年5月,全省实施《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一年来,已制定实施5项省级标准,建立了一体化办事规范和办理流程,提出“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容缺受理等配套制度体系的具体要求,明确数据共享的基础性规范,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2017年底,为打通省级办件量前100位高频事项中的信息孤岛,省数据管理中心牵头组织成立集中攻坚小组,26个厅局及相关技术单位负责人集中办公,按照统一的格式、接口、系统等标准,逐项逐条地改,把70多亿条数据汇入统一数据仓,实现数据共享。2018年5月,浙江起草的首个“最多跑一次”国家标准接受全国政务服务标准化领域10余位专家的研讨,并通过论证答辩,即将进入国家标准制定程序,从而推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和推广。

猜你喜欢
浙江标准化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