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明月,吴海珍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江苏 常熟 215500)
PDCA(Plan-Do-Check-Action的简称)循环又叫质量环,是近年各领域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分为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结果四个阶段[1]。这四个阶段以确保可靠度目标之达成,并进而促使品质持续改善,现已广泛运用于护理管理中。人工气道是危重病人生命支持的一项重要措施,人工气道气囊是气管插管和气切套管前端所带的气囊,用以封闭气道及相对固定气管导管,用以辅助呼吸或机械通气[2]。气囊充气不足可产生漏气影响机械通气效果,且声门下气囊上分泌物下流容易导致误吸和维误吸,甚至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气囊过度充气则可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坏死。按2006版机械通气指南要求应4 h~6 h 监测1 次气囊压力,保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为25cmH2O ~ 30cmH2O (1 cmH2O =0.098 kPa)[3],而在临床上气囊压力的管理不乐观。因此,本科室将PDCA模式运用于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达标率。
对本院ICU2016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的人工气道患者的气囊压力进行监测
气囊压力达标目标制定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达标率是指监测期内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达标例数/监测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总例数,由护士长及护理组长对科室人工气道患者气囊压力达标进行基线调查,数据显示科室及基线调查>60%,故将改善目标值设定>90%。
分子 36 58 44 68 110 95分母 58 98 62 80 123 105结果 62.1% 59.2% 71.0% 85.0% 89.4% 90.5%观察时间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分子 88 82 97 115 106 89分母 98 91 106 126 115 97结果 89.8% 90.1% 91.5% 91.3% 92.2% 91.8%
气囊压力不达标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①部分护士测压时未调整气囊压力至合适压力值,气囊在测压间隔时间内自行缓慢漏气至低于正常:每次测压力时调整压力至30cmH2O。②新病人带入人工气道护士漏测压:收治新病人入科时30min内及时测压,由入科接诊护士或床位护士完成。③患者体位改变影响气囊性状导致压力波动:有翻身,外出检查等大的体位改变后测压。④患者呛咳:不在患者呛咳时测压及调整压力。⑤护士测压手法不正确:护士长及护理组长指导测压手法并进行考核,平时工作中加强监督。 ⑥患者镇静不到位烦躁明显,舔咬插管等行为:镇静RASS评分维持在0至-2分。
对策实施①科会每月通报监测值,告知所有护士每次测压时必须将气囊压力调至30cmH2O。②新病人入科及转运回室时由床位护士或护理组长测压并调整气囊压力至30cmH2O。③在翻身、晨间护理等大幅度体位改变后及时调整气囊压力至30cnH2O。④科内统一床位护士监测气囊压时单人连续测量2次,部护士因断开手法而导致的少量漏气,及时整改。如连续第2次测压已显示气囊压力下降0.2cmH2O,则表明此护士测压后断开接头手法过慢或不正确,需进行手法训练并至护理组长出考核。⑤机械通气患者适度镇静镇痛,RASS评分维持在0至-2分,并尽量使患者头颈部保持中立位。
1.2.1 结果气囊压力达标成效确认
数据处理,插入趋势图(与目标值比较的趋势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延长ICU住院日。通常认为,气囊上滞留物误吸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重要因素[4]。气囊压力在人工气道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 有报道称气囊内压不能超过气管黏膜毛细血管灌注压 30 cmH2O, 否则会造成气管黏膜变性坏死, 导致气管狭窄;而气囊压力过低又会导致误吸的增加, 导致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升高[5]。所以,调节气囊压力在合适的范围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有资料显示人工气道气囊应4~6h监测其压力值,我科在指标监测过程中发现,较多人次在调整气囊压力至30cmH2O后4.5h至5h的时间点患者的气囊压力已下降至22~21cmH2O。经科内质控小组讨论通过,我科统一至少每4小时测气囊压力并调整至30 cmH2O。
本研究通过运用PDCA质量管理方式,将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达标率从62.1%提高>90%,达到预设目标值。根据PDCA从护士监测气囊压力的手法、时机、频次等方面,将气囊压力监测规范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