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萍
(新疆伊宁农四师医院产房,新疆 伊宁 835000)
初产妇为第一次进行分娩的产妇。正因如此,初产妇分娩经验、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1]。当前,很多医院开始采用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并获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以本院接收的60例临产孕妇为样本,探讨了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对初产妇疼痛及分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01月~2018年01月于本院待产的初产妇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选初产妇均为单胎、足月,且所有生理指标均正常,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该研究。对照组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8.30±4.70)岁;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15±4.75)岁。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健康宣教、指导膳食、胎心监护等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自我效能护理,具体操作为:第一,家庭方面对临产孕妇的支持。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家庭支持在促进孕妇分娩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孕妇待产时,丈夫等亲属应好好陪伴在产妇身边,并积极关怀产妇,通过言语交流等增强临产孕妇分娩信心,促使其自我效能提升;第二,提高产妇心理素质。初产妇普遍缺乏分娩经验,极易产生不良心理(紧张、焦虑等)[2],甚至患上抑郁。所以,为使临产孕妇更好地分娩,应采取有效方法缓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绪。另外,对病房环境进行优化,将不适、疼痛缓解方法详细告知产妇,提高其分娩依从性;第三,增强临产孕妇替代性体验感。条件允许情况下,给孕妇近距离观察分娩行为的机会。同时,工作人员多给孕妇分享一些分娩案例,引导临产孕妇们相互关爱,丰富替代性经验,进而提高其自我分娩水平。
(1)分娩过程中,对产妇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比较;(2)从总产程、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产后出血率五方面记录分析产妇分娩情况。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前后,对照组疼痛评分为(14.30±3.29)分、(25.50±2.34)分,观察组疼痛评分为(13.21±1.78)分、(20.81±2.04)。护理干预前,两组产妇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产妇疼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护理干预,两组初产妇总产程、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和出血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分娩情况比较
最近几年,心理学概念-自我效能被广泛应用初产妇分娩护理,获得满意效果。自我效能主要是对行为主体自信状况加以体现,可反映行为主体的执行、感知情况[3]。通过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护理,产妇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分娩自信心增强。
据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加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后,两组产妇疼痛感知能力都有所提高护理干预前,两组疼痛评分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模式护理干预,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总产程、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和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自我效能干预护理既可提高产妇分娩能力,又可促进自然分娩、降低胎儿窘迫和产出血率,护理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产妇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护理,能有效提升初产妇自我效能,改善分娩结局,建议在产妇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