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艳
(杭州市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7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症状主要为胸骨后疼痛、濒临死亡感、心力衰竭等。统计资料显示[1],大约60%的AMI患者在入院时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急诊流程是否完善、护理措施是否完备与患者抢救效果关系密切。本次研究将分析AMI患者救治中急诊护理优化流程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全部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2],使用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59.8±3.7)岁;研究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5~76岁,平均(59.9±3.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予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尽快通知专科医师会诊、送入抢救室,遵医嘱实行急救措施等。
研究组予用急诊护理优化流程。院前急救:急救人员接到调度指令1min内出车,在途中电话了解患者症状、病情;到达急救现场后仔细观察患者症状,为防止病情加重,平稳移动患者,并进行氧气支撑;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情况施用硝酸甘油;胸痛严重患者遵医嘱施用杜冷丁;安抚患者情绪,做好转运工作;在转运途中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评价危险分层,通知急诊室做好急救准备。院内急救: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心电图科室、检验科、心内科协作进行检查与手术准备,了解病情进展,省去入院手续等程序,为患者正确宝贵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随访至患者出院。
对比两组救治效果,包括分诊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院内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院内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效果的对比
AMI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或发生堵塞造成心肌缺氧、痉挛,出现坏死性损害。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范围与时间成正相关,逐渐发生心功能衰竭,甚至猝死。常规急诊流程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很可能延误治疗时机,科室间配合不到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更符合该病急救特点,保证患者救治时间窗。
本研究中,研究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诊护理优化流程可促进救治效果的提升。急诊护理优化流程通过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工作,缩短诊断、分诊时间,为抢救赢得更多宝贵时间,保证患者能够在有效“时间窗”内明显或排除AMI,尽早实行手术,提升患者抢救时效性与抢救成功率[3]。
综上,AMI救治中急诊护理优化流程可缩短分诊时间、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院内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