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国 李俊卿
摘 要:中学生手机依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研讨。本文通过对高中班级中存在手机依赖症状的学生进行个体干预研究,主要采用心理辅导、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方法,对个体手机依赖成瘾进行矫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改善。
关键词:中学生 手机依赖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8-019-01
一、手机依赖的界定
手机依赖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不能自控,造成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心理依赖行为,个体对手机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性,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
二、个案背景资料
罗某平,男,某地高中学生,其家庭为典型的三口之家,父亲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校骨干教师、初三把关教师、副校长,工作任务重,工作单位距家庭住址约16公里,每日早出晚归。母亲学历较低,从事服装生意,没有雇请员工,进货、销售全部一个人,常常一个人晚上去株洲进货,非常忙。罗某平2011年9月进入当地一所最好的初中,所在班级为重点班,该班考试成绩班平均分排名始终全校第二。为了联系方便,父母为其购买了一部手机。初一时成绩明显下滑,父母发现手机中有网络小说,且有涉黄涉暴内容。经多方教育后,看网络小说的现象有所好转,成绩保持稳定,不再下滑,但也没有进步。2014年以全市前800名的排名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学习。高一進校按中考成绩分班,全年级740名(全年级1283人),高二文理分科在理科班中全年级649名(全年级理科共748人),高二第一期期末理科排名全年级677名。
三、手机依赖的状况与诊断
根据罗某平父母讲,进入高中第一年,在家里没看过任何与高中学习有关的书籍,每天中午、晚自习放学回家,一到家就是拿出手机看小说、玩游戏,上厕所也一定带手机进去,一蹲就是半小时。初中时,晚上睡觉手机还放在卧室外;但上高中后,手机天天晚上要放卧室,进了卧室后锁门,不准父母进去。多次与父母发生冲突,并扬言“如果不让他看手机,活着都没意思”。这样,父母亲基本不敢讲了。老师们反应他上课“经常不在线”,常常静不下心或看手机小说。高一第二个学期没收了3部手机,每次没收一部,他立即在网上买一部二手手机。在高一这一学年内,他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低于6小时。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量表为自制量表。该自制量表参考梁永炽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王小辉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编制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杜立操、熊少青(广西科技大学教授)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等,采用5点评分法。该自制量表在市区两所高中和两所初中通过三次试测(试测对象不做为实验对象),应用SPSS10软件统计处理和分析,通过对试测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分析,调整和修改量表,最后确定正式量表。当测评分在135以上,可以认为有“手机依赖”症状。确定罗某平所在班级为实验班级后,对该班进行测评筛查,全班73人,有17人测评分在135以上,这17人中有三位同学主动写了名字,罗某平是其中之一,测评总分183,课题组通过与学生、家长交流把他们三个确定为个案研究对象。
四、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通过与家长及学生交流、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父母亲没有做到以身作则。罗某平父母亲在家经常拿手机看电视和小说,其父亲有时虽然陪孩子做作业,但只要孩子没问问题,自己就拿着手机坐在旁边看小说和新闻。
2. 母亲管理方式错误。在小学时,孩子放学较早,回到服装店来,她与别人玩麻将,为不让孩子影响她玩麻将,孩子不懂的题目就要他查手机,做完作业就给孩子手机玩,当时主要是看动画片、玩一些小游戏。
3. 交友不慎受到影响。罗某平进入初中认识了一个在私立学校读小学的同学,那位同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带手机,对手机的使用“钻研”较深,那位同学教罗某平用手机玩游戏的、下载小说,甚至浏览黄色网站。
4. 缺乏人生目标,学习自信不够。他的成绩一直很平常,初中时在重点班更显偏弱,在学习上不仅没有优越感,反而很自卑,同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学习漫无目的,只好到手机中去寻找乐趣和成功感。
五、矫治方案的实施与分析
对个体手机依赖成瘾矫治方法,主要采用心理辅导、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方法。
1.认知重建
认知重建是矫治的重要阶段,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2. 父母与教师都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上课不要带手机进教室,课后不在办公室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父母亲要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孩子在家时,不用手机看小说和电视,多陪陪孩子。
3. 转移注意力
根据他的兴趣爱好,课余时间打羽毛球。罗某平除了手机之外,最喜欢的活动是打羽毛球,他在体育局业余体校专门学过三年的羽毛球,打得还不错,在我们年级男同学中是能排上号的种子选手。正好所在班级在一楼,通过三方协商,其父亲花了一千多给他买了一只好球拍,下课有时间就到教学楼前坪去打羽毛球。
4. 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加强自我控制
根据个案的实际成绩与兴趣,当时以他高二的成绩,只能上三本线,本人及家长都希望上二本,文化离二本差距较大,综合考虑后建议他发展体育专业,但试训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他吃不了训练的苦。不学专业就只能拼文化,目标是上二本线。受了训练之苦、有了方向,罗某平的学习态度变了,到高二结束时进步45个名次,学习态度有一定好转,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变强。
六、矫治效果
本研究已结束,根据与本人及其父母的交流、同学及老师的反应、高考的成绩来看,整体看是比较成功的,罗某平高考差1分上二本线,但在征集志愿时,幸运的被一所二本院校录取。
七、几点反思
1. 学生手机依赖要以预防为主,特别是家长,要合理引导、率先垂范。
2. 手机依赖的矫治要以人为本,矫治整个过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体现对个案的理解、尊重与关怀。
3. 认知重建是矫治的重要阶段,要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与个体建立良好、信任的交流关系,获得个体的心理支持,从而促进个案的认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