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主 李茂LI MAO
学校创新研究者和咨询顾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多年教育媒体与译介经历,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设计、学校变革、课程研发、教师成长等
著作(译著):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
《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
《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
在我们给大一些的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中,真的很少让他们近距离听到成年人轻松愉快地聊天,并让他们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进来的。
老友国外访学归来,一日聊起他的儿子。
儿子跟他在国外待了一年,英语能力突飞猛进,最大的变化,竟是改善了父子关系。
在国外,面对新的环境,父子间的沟通一下呈“几何”级增长,从一开始不得不沟通,到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
出国之前,这位父亲跟个头儿快超过他的儿子几乎是“零交流”,他为此非常苦恼,不知道原因何在。
直到有一天,儿子用英语对他说:“老爸,我知道您是学霸,我一直都很崇拜您,但您从来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想,孩子,你其实可以用汉语说出来。
8月底,北京的天气特别好,又是一个开学季。
当年,也是这样的季节,我来到北京念大学。如今,曾经一起参加高考的一位老同学,要送儿子来上大学。
老同学约了当年考上清华的学霸,聚了聚。
清华学霸最近对教育颇为关注,席间一直聊教育。刚刚经过高考拼杀的小伙子,也时不时加入我们的话题。
清华学霸说他在做“私塾”,每个月都飞回重庆待一周,给他的外甥女补课。
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精心绘制的中学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专业程度令我叹服,直接秒杀在美上市的培训机构。
他说他经常会给他外甥女讲道理,这让她不耐烦。
我说,你是学霸,学霸做教师,容易掉进一个陷阱,未必能做好。
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你很难理解非学霸的感受,也不了解他们的想法。
话音刚落,老同学连忙说:“对,对,对。”她的先生也是一枚学霸,酷爱学习,因此他恨不得家里人都像他一样看书到12点,结果总不能如愿。
小伙子也不买学霸父亲的账。
他小时候请教父亲数学题,学霸父亲总是独自解出题目,然后简单几句讲给他听,让他就这么做,而解题的方法往往是他还没学过的。
久而久之,儿子就不再问他了。
我对清华学霸说,你辅导你家外甥女儿,最好先找到你跟她的“接口”在哪里;这些梳理知识的事情,也最好先让她自己做。她做到了哪儿,你再从那儿开始讲。
老同学补充道,儿子一个特别好的老师对他们家长也是这样说的,让他们在与孩子交流之前,一定要“打好腹稿”。
老同学还聊起另一位高中同学,他当时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但现在是重庆一所名校特别受欢迎的老师,正好也教过她儿子。
老同学说,那位高中同学给她们开家长会时,把大家都说哭了,眼泪哗哗的,完全止不住。当初,完全没有想到他现在会成为一位这样好的老师。
看来,学霸并不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我们一边聊,小伙子也给我们讲了很多他感兴趣的事。
那天晚上大家都聊得很尽兴,走出餐厅的路上,老同学悄悄对我说,今天是她看到儿子说话最多的一天。
是吗?我有些诧异。
刚才和我们一起聊天的准大学生,虽然谈不上侃侃而谈,但丝毫没有怯场,感觉挺好的啊。
老同学说,儿子平时和他们交流不多,尤其与他爸爸,虽不至于“零交流”,但最多也就“零点几”。
一不小心又碰到一例父母跟孩子“弱交流”的案例。
想起另一位朋友,孩子上中学,特别喜欢历史,看了很多书,但与父母几乎不交流。
我说,要不我请一位历史大咖跟你的儿子聊聊?朋友说,别了,他知道是我给他请的,肯定不见。
嗯,换做是我,估计也不见。
“大人”要孩子开口说话,真的这么难吗?
回想那天晚上,究竟是什么让那个跟父母都“弱交流”的小伙子张口跟两位并不熟识的大叔愉快地聊上天的呢?
是聊天的内容正好有他想表达观点的话题吗?——我确实看到他很想插话的样子,于是赶紧停下来问:“你觉得呢?”
或许更主要的原因是,他被我们轻松愉快的氛围卷入进来了。
在我们给大一些的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中,真的很少让他们近距离听到成年人轻松愉快地聊天,并让他们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进来的。
那些貌似关怀的一对一谈话,真的不受他们欢迎。
我曾在一所中学特意约了一位老师和他的一个学生一起午餐聊天,聊了什么我已记不清,只记得当我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那个学生时而看看我,时而看看他的老师,眼睛来来回回,感觉很新奇。不知不觉中,他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
后来,那个学生竟跟我无话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