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霞 郭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显露明显,位置较固定,,该部位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安全,既可迅速刺入静脉,又可减少静脉推注引起的并发症。在抢救病人时来不及建立CVC或者PICC/PORT,经颈外静脉留置输液就是在紧急抢救时是一条可以选择的静脉给药通道,也是最快最安全的途径,但非常规输液途径。临床上一般不做推荐,但必要时可作为临时给药的重要途径。
【临床应用】
1 正确的体位摆放:病人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肩下垫软枕,头略往下垂。使被穿刺侧颈外静脉充分显露。右侧比左侧穿刺方便。①成人鼓励咳嗽,,这有助于颈外静脉的充盈,也可以指导病人用力解大便状使颈外静脉充盈。肺心病的病人在高枕卧位时就能看到颈外静脉。小孩取头低位,需助手协助固定肩部和头颈部。小孩哭喊时不要阻止,在穿刺时,手指及手掌切忌压迫在颈动脉上。
2 护士站在患者头侧,穿刺点位于锁骨中线与下颌角连线的上1/3 处为宜。②患者头转向对侧且用力屏气,尽量让颈外静脉处于平整以方便穿刺。用左手食指用力按住锁骨中段上皮肤以显露静脉,右手常规穿刺,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前进少许,然后单手推进针芯。进针时有落空感就是进入静脉了。
3 最好是两人合作,看清静脉走向后,一人在静脉近心端稍加压迫,使静脉更加充盈。如病人对体位的耐受性差,可以找好靜脉后先消毒皮肤,然后在放低病人头部,动作敏捷减少病人的不适。皮肤消毒后,让颈外静脉充盈,用左手食指或中指压住静脉近心端,左手拇指按住远心端的皮肤,右手持穿刺针进行穿刺。
4 颈外静脉内压低,其回血不如四肢静脉的回血顺畅,有时可能进针后没回血,需回抽才会出来。可以事先在留置针后端连接好注射器,感觉有落空感后回抽看有无回血,有回血则送软管,否则继续穿刺寻找。
5 颈外静脉穿刺用途:①需要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②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测量中心静脉压;③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的、有刺激性药物或行静脉高营养输液。
【护理】
1 操作前:应选择充盈的血管,右侧比左侧穿刺方便,患者体位一定要摆好。
2 操作中:对那些意识不清的患者进针时,限制摆动。当进针后抽吸未见回血,向外拔针一定缓慢,边拔边抽吸。如见回血后,不可将注射器内的盐水及血注入血管,因为可能此针已穿透血管,立刻固定针管外鞘,迅速送入导管。穿刺成功后导管一定要固定好。护理人员应细心看护及适当约束患者的双手,防止导管脱落及自行拔除。
3 操作后:应观察患者进针周围有无红肿及血液从进针点导管外渗出,床头应抬高30°,压迫渗出点,直至不渗。保持局部干燥,减少感染机会。应每周常规消毒更换敷料2~3次。如疑有贴膜开启、污染随时更换,连接处以无菌敷料包裹,固定好,防止交叉感染。置管留置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栓塞发生,输液速度可根据用药及病情调整,不宜过快。
4 急诊及重危病人,可以在建立输液通道时连血标本一起采好。确定留置于血管内,并且标本采集好后,再接输液管路。
5 颈外静脉穿刺成功后的固定,由于颈部皮肤松弛,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体位的改变易使管路压住或打折造成液体不滴。脖子转动频繁易滑出,特别是老年人感觉迟钝,管路滑出后不易发现。
【结论】
颈外静脉充盈时血管外径最大可达0.8~1cm,穿刺成功率高,患者不需麻醉药及试针,患者受创伤程度小,易于操作。安全可靠,且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静脉炎发生率低,③输液种类广泛、便捷,方便病人起床活动等优点。可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需静脉高营养治疗、大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以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等。可以说颈外静脉穿刺技术为需要大量补液而周围静脉使用困难的病人提供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谭友秀.颈外静脉插管输液术50例报告[J].护理学杂志,1987,2(2):74.
郝用宁.颈外静脉穿刺插管术125例护理分析[J].护理学杂志,198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