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圣诞节
一直以来,每年年尾圣诞节将要到来之时,迎合这个节日那位圣诞老人带着不曾改变的经典的西方式笑容和各式缤纷包裹传递无限暖意,把圣诞节浓厚气氛充盈在大街小巷。然而,对我来说,圣诞节却依然是陌生的,我固执地以为这是西方节日,与我们传统春节相比意义截然不同。可是,在这个冬天,我却和朋友们在海拉尔度过了这个陌生节日。在海拉尔的平安夜,圣诞节第一次没有了疏离感,而是亲近生动起来。
早在去年冬天,海拉尔朋友邀我参加呼伦贝尔冬季那达慕大会,今年夏天朋友再次诚恳相邀,于是,满怀期待又带着忐忑,连续转机,来到海拉尔。夏季无边无际草青色的海拉尔,现在已是皑皑雪原,室内温度零上32度,室外温度零下28度,室外室内温差刚好六十度,果真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在零下28度极寒户外,呵气成冰,汽车拉力赛,那达慕,冬季游泳赛等等精彩不想错过,就要有充分心理准备,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度过一个个精彩难忘的白天,意犹未尽之时有人提议既然赶上一年一度平安夜,不妨晚上一起度过,于是大家聚拢一起。朋友好意又拉来她的两位好友:先说其中的杜女士,她是鄂温克人,也是一位有故事,并且会讲故事的人。她的故事之一是她外孙女的故事,她的外孙女,是女儿从孤儿院抱养来的。五年前的深冬,孤儿院同时收留的几个孩子都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这个孩子尚有一丝气息,被她女儿抱回家。女婿甚至不惜付出离婚代价,也不愿收养这个先天严重不足的孩子,杜女士和老伴女儿坚持领养。几年来,为给孩子治病,从海拉尔到呼和浩特再到北京,他们一家去医院的次数无从计算,只为让孩子健康。有一次,这个敏感的孩子问:姥姥,我是抱养来的吗?杜女士说:不是。孩子又问:不是抱养来的,为什么没有百天照片呢?杜女士又答: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没有照相机,所以没有百天照片。说到这里,杜女士长叹道:她现在小,将来长大,就会分辨出妹妹的百天照片是在照相馆照的。从抱养到现在五年的日日夜夜,春夏秋冬许许多多细节,他们一家和这孩子的痛,爱,在这个平安夜,我们沉浸在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故事让我们的心阴晴圆缺。想起年少时,我们叫作大伯的父亲的一位朋友,全家随父亲不止一次调动工作,甚至父亲下放老家恢复工作后,这位大伯又从另一个地方调动到父亲老家,坚持和父亲一起工作。每当随父母亲到一个陌生地方陌生环境,总有大伯一家和我们一家紧密维系着,那时候我们孩子们对于这一点相互庆幸。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大伯家的孩子是抱养来的,在那个鼓励多生孩子的年代,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大伯一家,异常敏感起来,生性胆小的大伯恐怕外人知道底细,影响孩子生活,所以不住地调动搬家,他们总指望着更换一个地方安全加强一次。他们一家人的恐惧,担心,焦虑,今天想来,在當年父亲和母亲给予了多少理解和帮助啊。 再说另一位女士,她叫格日乐,在一九八八年大兴安岭大火中,格日乐幸运地逃出火海,严重的烧伤,留下难以消除的疤痕。一次回乡途中,她看到被非法砍伐的松树,迅即跳下车,拦挡在非法砍伐的拉树车前,大喝:停下!站住!就这样把非法砍伐的树木拦了下来。在大兴安岭那场大火过后不久,我也曾从哈尔滨到大庆到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再到加格达奇,从加格达奇又到漠河村,一路向北。列车在夏日的傍晚疾驰,车窗匆匆掠过兴安岭,火灾刚刚过去,沿途森林燃烧过后的痕迹清晰可见,像是什么人强行附加给土地的伤痕。邻座的当地旅客告诉我,大火烧过的地方寸草不生,土壤、植被的恢复需要时间。望着眼前腼腆的格日乐,怀着异样的心思,心生敬意, 她从心底那样爱着这片土地,突然觉得她完美得不曾被伤过。
时间分分秒秒流逝。夜已经深了,走出餐馆,天空飘着雪花,这是今年冬天我看到的第一场雪。我伸开双手迎接从天而降的雪花,对着空旷的大街大声呼喊:下雪了,下雪了!六角型的雪片,在这雪国,在这雪乡,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这个圣诞节平安夜,寂寞欢快地飞舞,明天大地一片白。
泉州手记
刺桐是羊蹄甲吗?
那天,抵达泉州机场,我问会务组接站工作人员:要不要等候相近时间的其他客人?会务组接站:空中管制,他们晚点了不用等。
几年来,我多次想要来泉州,不能成行。虽然从没有到过,但也并不陌生。一直以来在大家的口碑中,泉州就像家乡一样亲切,似乎在关于泉州的所有一切中,大家都是泉州的参与者、亲历者、融入者。这么说来,我的感受里,泉州与我大约是既陌生又熟悉。好吧,从机场到泉州市区再到入住的鲤城酒店,所要经过的每一条街道,盼望仔细地看并好好地记着。
和会务组师傅一起到鲤城酒店。师傅是土生土长泉州人,师傅说:泉州是好啊,古老啊。你们来参加“刺桐点灯红”元宵节灯会,明天晚上一定有安排观看灯会,灯会上差不多全市的市民都到了,甚至还有外面来的人。我说:该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刺桐?听上去是树?师傅:是树,开红花,是泉州市花。我:北方没有刺桐,是南方树种吧。见到道路旁不认识的行道树,指问是否刺桐?师傅:原来不认识。都不是。年少时,泉州大街小巷子都是刺桐,花开时泉州火样红。我心里感慨:用花来做一座城的市花,足见得这树、花的明显特点,也许亦不外乎市民喜爱。我不再说话,路旁闪过一座又一座古老建筑,其中一座是小学,已经放学,透过大门,看得见校园古色。
在宾馆一边回想着那个小学,一边在“百度”查找作家林海音的一段话:“每看到有人写北平的琉璃厂——厂甸——海王村公园时,别提多亲切,脑中就会浮起那地方的情景。暖流透过全身,那一带的街道立刻涌向眼前。我住在这附近多年,从孩提时代到成年,不管在阳光下,在寒风中,也无论到什么地方——出门或回家,几乎都要先经过这条自有清一代到民国而续延两百年至今不衰的北平文化名街——琉璃厂。我家曾有三次住在琉璃厂这一带:椿树上二条,南柳巷和永光寺街。还有曾住过的虎坊桥和梁家园,也属大琉璃厂的范围内。”这是作家林海音散文《家在书坊边》的开头一段,琉璃厂对于作家是恒久镌刻在心上的。
回想下午路过的那个小学,可惜,太不想错过它的建筑摸样,而忽略了学校名字。在这样一座饱有古香古色的学校,一砖一瓦一石一草一木,岁月深处,一切悄无声息却时刻不无彰显文化之基础,蕴涵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厚积淀,老师啊学生啊教养有方,培育出怎样的学子?是我们的想象可以抵达的学子的模样吧。
下午师傅的语气不无骄傲:泉州到处都是古老建筑。
下午我的询问显得急切:刺桐是羊蹄甲吗?颇有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意思。竟然把刺桐和羊蹄甲混为一种树。在孙中山故居,曾见高大的羊蹄甲,满树羊蹄子般的花。
盼望明天能够见到开花的刺桐。
穿过多少条巷子可以回家?
给出半天时间自由选择参观:博物馆,老口味,老巷子,老手艺,老戏曲,养老院等。
不由得感谢精心安排,这样说不是客套。
按照选择,陆梅、李寂荡和我三人一组,就叫老巷子组吧。会务组两位工作人员和一位义务导游,早在宾馆大厅等候我们,大厅熙熙攘攘。
下午三时开始,走访古巷街道:新府口,玉溪巷,九间巷,帽巷,罗珠巷,西街通政巷,旧馆驿,井亭巷,金钗巷,壕沟墘,台魁巷。至下午六时,看了足足三个小时,导游说才只是看了极一小部分。
还是说巷子。灰砖路面当然有一些凸凹,这样才有历史感、沧桑感,红瓦红色墙砖,由于将错就错而成主要特点的一抹砖印,廊柱是只有陶瓷才能够达到的饱和可爱的油绿色,门和窗宽且高,泥土地保留着,随意种植花草。这里的房屋被称作古厝,古厝通常有家居、教育、祭祀三大要素。有人家正在用长竹竿收挑晒干的衣物,年少时夏天母亲常常这样。有人家正在家门口做传统汤圆。有人家则已准备好满满一桌食物,女主人净手焚香恭敬祖先。我们好奇,站立门口张望,女主人很热情,笑意算有了招呼,“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想起千里以外的開封,地处中原腹地,以九朝古都著称,在两宋,士人,士风,士气登峰造极,《清明上河图》极尽繁华胜景。新与旧,古与今,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下速度矛盾纠缠,昔日风华,从哪里依稀可辨?在新颜旧貌,在向晚的花朵,仿佛听得见“嘚嘚”的马蹄声,素衣的邻家姐弟?烂漫的笑声?在中原,开封之于我们,那样难能珍贵。
一座城市的历史,与建筑、树木紧密相连。或者说,建筑和树木是一座城市最为直接、最为直观的语言,是一座城市无言的表情表征。城建和人文,是一座城市的基础背景,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历史上不乏建筑与文学结合而相得益彰、流芳千古之典范!如岳阳楼,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忧国忧民之情怀。如黄鹤楼,诗人崔颢登黄鹤楼赏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伟大诗人李白诗歌名篇就与黄鹤楼有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如滕王阁,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尽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不一而足,建筑与文学结合,文学赋予一座建筑、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建筑、城市的历史被激活,从而使得城市与历史充盈迷人的人文光芒。
夜深了,月亮如约似的升上来,月下的古厝,又是另一种意境吧。
我依然沉浸在白天古巷街道。它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街的有效利用,建筑首要体现的应是建筑的特色、功能与百姓的生活发生的关联,老街和百姓的生活和市井日常紧密相连,丰富着城市的生活,叙写着城市的历史,成为顺应、引导、提升城市的有效手段。
泉州古厝已年久,泉州市政府正在着力改造维修,一个巷子,一条街道,一座古厝,一块砖,一片瓦,一尾燕尾脊,一棵树,一方门牌,从大处到细部,当有一天,泉州旧城全部修缮,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古厝都将成为泉州和中华名片。
还有那一位陪同我们的导游,一个偶然因素,她成了市义务导游,几年来,她走遍了泉州每一条巷子,每一座古厝,她熟悉这里的一切,她和巷子里的居民相识,甚至巷子深处奔跑的阿猫阿狗见着她也不陌生。当她看到一面墙,看到一棵月季,看到一口水井,看到像一棵树一样茂盛的文竹,都会停下来,津津乐道,她发自内心地爱着这座城市,一个满怀热爱自己生活居住城市的人,是幸福的。
“穿过多少条巷子可以回家”?
这是借来的一句。
“异乡见故物”。
这也是借来的一句。
我们都爱泉州,大家都爱泉州,泉州一定让我们想到什么?
“黎明屋檐下的家,迎着我少年时期的风”。
无锡日记
3月27日 晴
晨雾里,我穿过早市市场,赶往老火车站。
早市市场从小区大门外政七街始,绵延至下个街口,又下个街口,直到第五、第六街口。一般情况下,这是去老车站的必经之路。保证乘车时间,这是比较快速的近道。而拥挤的早市,却使得近道变成了寸步难行的远道。
我们的城镇高速建设,有火车停靠的地方,大都由原来单一车站,差不多扩建为几个车站:老站,新站,东站南站西站北站。不能想象,如此扩建下去,这些以方位命名的站名之后还应命名什么站好呢。老火车站,保留着传统车站的印记,车站格局,建筑样式,候车厅,站台,工作人员的铁路制服,甚至他们的发式等等标识,都让人亲切。似乎所有我们关于出行的记忆都和老车站有密切关联,都与站台上停靠的绿皮车息息相关。
这是我喜欢老车站的理由。
动车已到徐州,乘客们自觉自愿统一调换座位方向,充满仪式感。这趟车不知由哪里发车,终点站是上海浦东。徐州是进入江苏的第一站,徐州过后,江南春天的特点已经明显显现。与北方春天截然不同,这里所有草、花、树木,似乎携带着朝霞露珠,而这一刻,足见动车较之高铁慢速度的突出优点——尽可以慢慢地缓缓地看看窗外那些稍纵即逝的无限春色。
无锡东站。接站师傅尽职尽责举着我的名字。
都说江南春早,这里刚刚下过雨,盎然春意中透着丝丝寒意。师傅问:带足衣服了吧?我愉快答:有一年在扬州,冻得提前返回,这次有了准备,没问题。师傅是一位热心人。不过我倒常常希望接站师傅是热心人,面对陌生城市陌生街道陌生的一切,尤其历史文化名城,就像无锡,第一次来,真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新鲜又无解。况且在无锡停留时间短,我倒希望师傅多说,即便他话痨也无妨。师傅又说我们一直顺运河走,到宾馆四十分钟车程。我暗自高兴:幸好时间长一些,可以多听多看了。仅仅是运河边上遍植的那些奇花异树,也成为我愿意慢走的理由。师傅介绍运河:过去进京的水路,皇帝巡游下江南,也是离不开这条河的。我眼前浮现清宫剧中皇家微服私访下江南画面。
3月28日 上午 阳光明媚
今天参观内容多。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是无锡古老建筑精华部分,也是最具故事部分。我再三掉队,青石路,香樟行道树,在古镇历史人文中占有重要比重,不可不看细致。古人慢生活慢节奏注重品质,在丽江有四方街,在这里有三岔道口,四方街或三岔口,都是街道中最不规则的开阔地段,几方人流由此聚散。惠山园林是典型的无锡园林,无锡园林不同于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为小园林,而无锡园林通常把附近山水一齐贯通,不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因此被称为大园林。出园林,对面又岔出两条路,一条以牌坊为界,牌坊以东沿水而路,岸边多人家,游人三三两两闲散而坐。河水望不见尽头,老街也望不见尽头。我站在牌坊外,生怕向前再走破坏了这里的氛围。另一条路,当街口就是先锋书店。五千年中华古老文明,我们从来不缺千年古城古镇古街,缺失的大约是繁华熙攘背后的书卷气书斋气。不得不佩服,把一贯秉承人文关怀精神,被称作“南京十大文化名片”的先锋书店,放置在繁华寸土寸金的老街口,这是无锡的智慧,也是书店的智慧,更是古镇老街的智慧。
先锋书店里用摩肩接踵不过分。每一个小小角落,都用到了缜密心思。
一只猫,在书店的过渡地带绿草间花树下贪睡。小时候家里养过猫,是小弟同学家大猫生小猫,小弟分得一只。小弟把猫拿回家,他的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喂猫,洗澡,清理猫垃圾等是我的事。那時大姐已下乡插队,偶尔回家匆匆忙忙,顾不上这只猫,以至多年后我们问起她有关那只猫的细节,她很生疏。我每天放学回家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那只猫,在全家吃饭前,先把它喂好,不然全家都不得安生。这只猫几经曲折,终于在我大学期间,它又一次误吃了毒耗子,母亲像第一次那样带它去医院,已经无济于事。后来母亲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这是我离开家在外地上学后母亲写给我的最长的一封信,母亲说猫误食后如何,后来怎样,小弟如何哀痛,父亲如何宽慰他。我想也许母亲为这只猫也非常伤心,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借助信的方式,一边写信给我同时也可劝说自己。曾经看过一篇散文,叫做《森记的猫》,作家陆蓓容写香港森记书店的猫,和书店一样长久,有历史。我知道,猫的寿命长不过书店,森记书店三十年,一定经历过几代猫。
书店,为古街添加趣味古意。
3月28日 下午 杜鹃园
中午在先锋书店还和朋友买了稿纸书夹。电子时代,稿纸有一些奢侈,有一些落寞,有一些过气。我给朋友承诺:看到这样独特的稿纸,就会有写字的愿望。有一天,要用这稿纸给朋友写字条。不大漂亮的字,端正地写在纸上,字仿佛也好看起来,友谊友情也仿佛会加深加固,朋友问道:写什么?我:我家杜鹃初长成啊。
杜鹃园。在白山黑水的北方杜鹃叫金达莱,在陕北叫山丹丹,在南方叫映山红,或杜鹃。杜鹃是无锡市花。于是大家由市花理论什么配得上国花,梅、兰、竹、菊、牡丹?
杜鹃园让我惊讶的是那扇绿色大门。当地民俗专家停下来介绍:《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其中的薜荔,就是这扇门上的薜荔,薜荔的果实也叫薜荔。枝叶茂盛、常绿,攀援,蔓生,加之花开微香,有人有意种在家中。一直以来,在我主观意识里,诗中薜荔,终是一种特指,荒芜,渺无人烟。而在这里,“罔薜荔兮为帷”(《楚辞》),“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春风春天春水春林,装点春天。
无锡春意浓。
3月28日 晚
傍晚杜鹃园,询问到一位无锡本地人,我告诉她两天来,看了听了那样多,总觉有一丝遗憾,又找不出原因。她稍加思索,热情引领我再次寻访到古街。
惠山古镇老街,依然喧闹。上午我们由北而南,而现在我则由南向北。在最开阔的三岔口古街标志建筑门前,台阶上,端坐一位银发老人,他拉《二泉映月》。不远处有人停下来听他的《二泉映月》。我想:也许,他并不专业吧,但此时,他却最专业,他双眼微闭,沉浸在他的二胡,沉浸在《二泉映月》,沉浸在古街,他甚至想见阿炳在那一刻的神情——阿炳在他的音乐帝国,阿炳在深夜,阿炳在清冷街道。
又有许多人驻足,或坐下来,沉静聆听,向晚黄昏,沉醉的晚风,恍惚间异乡亦是故乡。
“百度”这样说:八十多年前,无锡街道上空常常飘荡着阿炳卖艺乞讨的琴声。《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他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3月29日 晚
黎明即起,准确说是五更即起,赶早班动车返程,想起“寒冬早行人”这句话。
整理几天来在无锡的日记,突然跳出来之前看到的毕飞宇的一篇文章:“……这个被国人称做‘天堂的城市离南京并不远,我造访过很多次。可是,尴尬就在这里,游历的次数越多,我对这个城市的记忆就越是模糊。为什么呢?……哲人说,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的,我就不能走进同一个苏州。……还是曹雪芹说得好,他老人家只用了十个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人间的天堂: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很抽象。正是得力于这样的抽象,苏州反而具体了,我不再相信我曾经去过苏州,我只相信苏州就是这样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苏州在下雨,苏州的人幸福得不知道该怎样才好,所以就免不了惆怅。”
借用毕飞宇的话:无锡也“免不了惆怅”吧。也一样幸福得一塌糊涂,不是吗?
还有惠山泥人。
还有那些紫砂,散文家徐风老师致力紫砂系列写作,他的文字来自泥土,根植泥土,赋予泥土蓬勃的生命力。
紫砂,惠山泥人。一种泥做了人,而一种泥做了壶。
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来无锡。
作者简介:葛一敏,《散文选刊》主编,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主编《最散文》《年度精短散文选》《建国六十年历史文化散文选》《新世纪散文选:一本杂志与一个时代的表情》《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获奖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