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萍
摘 要:利用安徽合肥东郊大兴集出土的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六盒墓志铭文字材料,详尽梳理包拯夫人董氏、长媳崔氏、次媳文氏三位女性的墓志,勾勒出三位包家女性的生平事迹和品质特点。指出包家女性的品质是包公文化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包公文化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党风廉政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包家女性;包公文化;墓志铭
墓志铭是存放于墓中记载着逝者传记的石刻,它将已故的人在世时的履历、德行、政绩、功业等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因此,墓志铭蕴含的信息丰富,是后人剖析史实、弥补史漏、充实史据的重要文献,是传承于世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
1973年,在安徽合肥东郊大兴集出土了北宋包拯及其家族墓群六盒墓志铭,文字总数7300字左右,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包拯及夫人、子孙的有关情况。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市人),世人尊称为“包公”“包青天”。民间将他奉为善断阴阳的神明,古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900多年来,包拯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很大,加之戏曲、小说的渲染,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包拯的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事迹被大量地载入史册。如今,包拯的廉政思想及其子孙代代相传的“孝肃家风”已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包家的女性在包家有着怎样的地位,对包拯以及整个包家又有着多大的帮助和影响,典籍却是记载甚少。出土的这六盒墓志铭,除包拯、包拯次子包绶、包拯长孙包永年三位男性墓志外,还有包拯夫人董氏、包拯长媳崔氏、包拯次媳文氏三位女性的墓志。董氏、崔氏、文氏墓志铭的出土,为史学界、文物考古界研究包家女性的特点以及对包拯的影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 包拯的夫人——董氏
董氏的墓志盖长1.13米,宽0.85米,厚0.10米。志盖中部阴刻篆书“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12字。墓志铭24行,满行35字,共773字。从墓志铭上可以了解到包夫人董氏是包拯的贤内助。
1.1 侍奉公婆,力尽孝道
董氏墓志载:“董氏之先,源浚流洁,良史著于春秋,大儒尊于西汉,厥后文武炫耀,世有显人。至夫人之曾大父希颜,始占数于洛。艺祖有天下,以军累宁州刺史,大父廷浚,内殿崇班。父浩,鄂州武昌令。”由此可见,董氏和包拯一样也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董氏的曾祖父董希颜投奔赵匡胤南征北战,官至宁州刺史,父亲董浩做过武昌县令,所以董氏应该从小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有一定的礼教修养。据记载,他的第一任妻子张氏去世早,董氏为续弦,但与包拯一生相伴。包拯考中进士后,朝廷初授他为大理评事、知建昌县知县。但当时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随儿子远去做官,于是包公当机立断“恳辞为邑”,希望能在家乡做官,以便照顾父母。尽管朝廷考虑其孝心,给予了照顾,安排其去相邻的和州,但由于其父母仍留念故土,孝顺的包公便毅然辞官不做,在家守孝。“夫人早归孝肃公。公初中进士甲科拜棘,平得大邑,以亲不乐去州里,即弃官归养。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克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董氏的墓志铭也重点描述了包拯在家守孝,董氏一直陪伴在包拯身邊,和夫君一起侍奉公婆,对内得公婆的欢心,对外受亲朋的好评,尽孝长达13年之久。
1.2 勤俭持家,淡泊名利
包拯37岁时父母双双去世,在乡里人的劝导下便外出做官。在他26年的为官生涯中,董氏都时时跟随包公,无论多远,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董氏都陪伴左右,做好包拯的后勤,让包拯专心致志地干好本职工作。董氏墓志铭曰:“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嘉祐末,仁宗自用孝肃为枢密副使。夫人以恩进永康郡,当入谢,椒涂见未被命服,叹曰:此见包拯不邀阴幸也。”包拯官至枢密副使时,董氏被册封为永康郡夫人。虽然夫妻俩高官厚禄,但平时穿着、饮食和贫民时一样。宋人所撰的《包拯传》中曾记载“包拯任陕西,未尝自言也”,就是包拯在由京东调任陕西转运使时,不求官服,仁宗认为其精神可嘉,连忙赐给包拯一套三品官服,派人送去。夫人董氏亦是如此,董氏被封为永康郡夫人,便进后宫拜谢皇后,皇后见董氏穿的仍是普通衣服,不是朝廷的命服,很有感触说道:“从包夫人那身衣服,就知道包爱卿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随后积极向皇帝请求给董氏一套诰命夫人的服装。包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清官,也源于有一个志同道合和的伴侣。
1.3 保留“谏草”,护“孝肃”之名
包拯去世后,董氏就闭门教子。在包拯去世后的第三年,包拯学生张田调任庐州知州,在拜访包公夫人董氏时,得到了包夫人的一份馈赠,她把珍藏多年的包拯写给皇帝的一百七十一篇奏章底稿交给了张田。张田把奏章分成三十门,编成《包孝肃公奏议》一书。这本奏议集经明清两代十多次的翻刻一直留传至今,为后人了解包公、研究包公提供了原始资料。这个功劳得归功于夫人董氏。包拯去世后,当有人提出要为包拯撰写墓志铭,董氏认为此人曾批评过包拯,担心会扭曲了包拯、欺骗了后代,“夫人谢曰:已诿吴奎矣”,为的是护包拯的“孝肃”之名。
2 包拯的长媳——崔氏
崔氏墓志盖长1.25米,宽1.18米,厚0.16米,阴刻篆书“宋节妇永嘉郡君崔氏墓志铭”12字。志铭长1.24米,宽1.26米,厚0.14米,刻文23行,满行30字,共653字。从崔氏墓志铭的尺寸来看,与包拯墓志是一样大的,崔氏为何有如此礼遇?
2.1 侍奉公婆,从一而终
崔氏墓志开篇载:“节妇,淮阳崔氏女,年十有九,嫁为枢密副使包孝肃公长子,太常寺太祝包繶妻。二年而寡,有一子,文辅,守将作监主簿,五岁卒。初,哭昼也,舅姑以其妙龄,俾左右询其意,节妇即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尽志于孝养。”崔氏是个大家闺秀,她的母亲姓吕,是著名宰相吕蒙正的亲属,崔氏从小受到女子三从四德礼教的熏陶。崔氏19岁嫁给包拯的长子包繶,结婚两年后,包繶便去世了,儿子包文辅5岁时也夭折了。包拯夫妇念她年轻,不愿用礼教苛求她,打算让崔氏回到娘家重新开始新的幸福生活。崔氏娘家母亲也特地从家乡湖北荆州赶来,对崔氏说:“父死守子,子死何待?”可崔氏此刻想到的却是公公婆婆刚失去唯一的儿子,于心不忍,于是她卸去粉黛,蓬首垢面地跪在包拯夫妇膝前,涕泣盟誓:“舅,天下名公也,况污家祠奉蒸尝于先庙之末乎?”毅然拒绝父母要她重新改嫁的好意,留在包家侍奉公婆,替夫尽孝。
2.2 长嫂如母,抚养血脉
民间流传的“长嫂如母”的故事即出自包家。传说包拯自幼双亲尽失,由嫂娘(即哥哥的妻子)一手抚养长大的,京剧《赤桑镇》里,包拯就称嫂子为“嫂娘”。但随着包拯长媳崔氏墓志铭的出土,却揭开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这个故事是个“美丽的误会”。崔氏墓志铭载:“孝肃晚得幼子绶,其母出,节妇慈养之如己子。”当年崔氏痛失娇儿时,深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不能为包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而感到有愧。恰巧得知公公把一个媵妾遣送回家,而这个媵妾回家后发现身怀有孕,后生下了个男孩,崔氏知道这个男孩是公公的孩子后,便悄悄抱回家,取名包綖(后更名为包绶),精心抚养,并在包拯晚年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包拯。包绶是嫂子抚养长大的,包绶也把嫂嫂崔氏当作母亲对待,“长嫂如母”的典故由此而来。但这段故事被世人从“小包公”(包绶)身上移花接木地到“老包公”(包拯)身上,继而流传开来。崔氏的事迹受到朝廷的特别嘉奖,进封为永嘉郡君,诏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起草。《宋史》也给崔氏立了传,所以崔氏的墓志铭上有着“节妇”的称号,崔氏墓志的大小也和包拯的墓志是同一规格,明清时期合肥还留有纪念崔氏的“节妇台”“尚节楼”等建筑。包家也代代不忘崔氏抚养包家血脉的恩德。
3 包拯的次媳——文氏
文氏的墓志盖长1.14米,宽0.98米,厚0.13米,长方形,上、下、左三边刻缠枝卷叶图案,阴刻篆书“宋蓬莱县君平阳文氏墓志铭”12字。墓志铭长1.01米,宽0.99米,厚0.12米,刻文24行,满行25字,共512字。文氏作为包拯的次媳为包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3.1 包文联姻,门当户对
文氏墓志铭载:“蓬莱县君文氏,世为河东汾州人,河东节度使守太师潞国公之女,朝奉郎包公今名绶之夫人也。天圣初,夫人王父、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讳洎,与朝奉公王父、赠太保讳令仪,同官阁中,时潞国公与皇舅枢密副使孝肃公讳拯、方业进士,相友甚厚。未几,同登天圣五年甲科。逮嘉佑间,继以才猷,直至参知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亦再世矣。尝愿相与姻缔,故以夫人归焉。”
包家和文家世代相好,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和文彦博的父亲文洎曾同朝为官,包拯与文彦博又为好友。包绶因父亲包拯自小便“荫补”为八品官,长大后刻苦读书,力求上进,历任监丞、国子监丞、通判等职,并受到父亲的好友、宰相文彦博的赏识,做了文彦博的乘龙快婿。文氏虽贵为宰相的女儿,但嫁给包绶后和包绶一样过着俭朴的生活,时常吃素,但对他人却是“喜于周急,于财无所吝,薄于自奉,于物无所玩”。
3.2 延绵子嗣,开枝散叶
包拯生二子,长子包繶先包拯而去。包拯去世时,次子还是黄口小儿,由嫂子崔氏抚养长大成人。包家人丁不旺,传宗接代的任务落在了包绶身上。文氏是于包绶之前去世的,享年30多岁。生有四个儿子,二个女儿,“子男四人:松年、耆年、彭年、景年,皆习进士,女二人”。文氏虽寿命不长,却为包家开枝散叶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宁波天一阁收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宁波横河堰包姓子孙是文氏的第四个儿子包景年的一支。世界船王包玉刚在参加合肥包公墓揭幕典礼仪式中激动地说,他在宁波天一阁看到《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把他的名字、出生年月以及家人名录记载得清清楚楚,他是包拯的29代孙,感到非常自豪。虽然包玉刚走着和包公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为官,一个经商,但他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4 结语
司马光曾说“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从董氏、崔氏、文氏包家这三位女性的墓志铭上可以看出,她們皆是贤妻良母,以“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为精神支撑,将自身功能定位于家族角色之上,把维持家族内的现存秩序作为自身责任。这三位女性的行为不仅赢得包家后人的敬仰,更为后世贤妻良母树立了典范。
对包家女性事迹和品质的梳理,丰富了包公文化研究的内容。同时,包家女性对包公文化精神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她们用贤淑的品性、慈悲无私的行为帮助夫君,用良好的思想、品质作风去熏陶和影响子女。包拯廉政思想的促成,去世前立下的家训,以及代代相传的“孝肃家风”,也都与包家这三位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当今的党风廉政建设中,领导干部自身是否过得硬当然是最根本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夫妻之间的特殊关系,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血缘关系,对领导干部本人产生着密切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违纪违法分子在对领导干部正面腐蚀无效的情况下,采用迂回侧击的手段,把目标瞄准领导干部的“后院”。如果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家庭成员不警惕,就会被糖衣炮弹击中。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包家女性对包公文化精神塑造的作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吕建中.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2]吴兴汉.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R].文物资料丛刊,1980(3).
[3]孔繁敏.包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程如峰.包公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4.
[5]程如峰.解开包公墓之谜[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时间不详].
[6]乔红.以家庭助廉教育筑牢拒腐防线[J].中国妇女报,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