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蓓
摘 要: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花和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由于烧造难度较大,所以历代釉里红的传世精品不多,文章介绍的这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显得尤为珍贵。
关键词:釉里红;梅瓶;岁寒三友
“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这是元代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在《朝中措》曲中对松、竹、梅的描述。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比比皆是。提起松树,我们会想到王维的田园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树永远是那高洁挺拔的意象;说到竹子,我们会想到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苏轼一生刚直,种竹、用竹、画竹、咏竹;讲起梅花,我们会想到林逋,梅妻鹤子,爱梅成痴,一生守护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梅。松、竹、梅的诗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于坚贞品格的追求。许多诗画往往蕴含着托物言志的意蕴,借鉴松、竹、梅的品格,倾诉着对理想精神的追求。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明代徐渭的《雪蕉梅竹图》、陈道复的《梅竹水仙图卷》、清代董邦达等人合作的《三友图》、近代吴昌硕的《岁寒三友图》等,都是以岁寒三友为题的中国画精品。古人以水墨画表现松、竹、梅,抒发情怀,也把岁寒三友纹样用于陈设品的装饰中,最精彩的当属珍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
这件梅瓶高37厘米,装饰图案从上到下分为七层,各层之间以弦纹相间隔,从整体看一气呵成。颈部为焦叶纹,肩部为如意云纹、卷草纹和缠枝菊花纹(图1),腹部较大面积为主题纹饰“岁寒三友”图,下腹及胫部为波涛海水纹和仰莲瓣纹(图2)。其中如意云纹、卷草纹为红地白花,其余则为白地红花。纹饰虽层次繁多,但主次分明,和谐得体。主题图案绘有松、竹、梅,并衬以芭蕉、山茶和山石。所绘松树以写实为本,树干鳞皮,松针细密(图3);所绘竹干多一笔勾勒而成,挺拔粗壮,竹叶以四、五叶为一丛,叠压成林(图4);所绘梅花,枝干苍虬,花朵多采用釉料勾勒五瓣梅花轮廓线后,再平涂花瓣,沿各花瓣轮廓线内侧留白,使各个花瓣和花朵之间留出白地来区别层次(图5)。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笋芽自岩隙间伸出,修竹与瘦石并立,山石用勾边渲染,加上山茶、芭蕉的点缀,构成一幅精致的庭院小景。暗红色的图案在润白底色的衬托下,让人产生视觉上延展和立体的效果。整个梅瓶画面构图严谨,布局得体,画笔娴熟细腻,线条流畅自然,画意澹远高洁,且兼有丹青之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瓷器珍品。
这种器型之所以被称为梅瓶,据说是因为其小巧的口部仅能插入梅枝而得名。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宋、元、明时期非常流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盛酒用具,以小口、短颈、丰肩、弧腹、长胫、平底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明代王公贵族墓葬出土的梅瓶比较多,甚至一些大太监的墓葬中都曾出土过梅瓶。湖北博物馆馆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明万历皇帝(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纹梅瓶、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赏赐”梅瓶、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内府”梅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最著名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青花瓷器中的极品。这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的造型与元末明初时期的梅瓶造型大致相同,通高37厘米,器型挺拔修长,上丰下敛,卓然大气。其胎质细腻,瓷土洁白,做工十分讲究,是明初景德镇瓷器中的上品。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瓷器釉下彩装饰,明清继续烧制。其工艺与青花相似,有红白相间的艺术效果,与青花瓷被称为元代以来景德镇瓷器的姊妹之作。釉里红瓷器是以氧化铜作为呈色剂,在瓷坯上绘制图案,然后罩上透明釉,入窑后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次还原烧造而成。出窑后就形成了一种从透明釉下呈现出的有花纹装饰,具有红白相间、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与其他瓷器相比,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因为铜红釉料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铜红釉料的成分与比例或烧制时间与温度都必须控制得当,稍有偏差便不能达到一抹艳红的效果。因此,釉里红瓷器的成品率低,产量不高,传世精品也不多,色彩鲜艳的釉里红制品更是难得一见,今天所见釉里红颜色大多为赭红、灰红,色彩比较晦暗,这都与烧造难度大有关。
这件梅瓶的主题纹饰是松、竹、梅,它们因岁寒不凋而被称为“岁寒三友”。作为装饰题材的“岁寒三友”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器物、服饰和建筑上,并成为雅俗共赏的图案,一直流传至今。历史上关于“岁寒三友”的故事有很多,相传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还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北宋年间,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到黄州。刚到黄州的时候,苏东坡远离亲友,心情苦闷,生活拮据,只有寄情于诗歌,以解烦忧。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苏东坡自己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随后,他又在田边筑起一座小屋,在房屋四壁上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并且在院子里种松、柏、梅、竹等花木,整个寓所被他装扮得素净典雅,非常贴合苏东坡当时的心境。朋友来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便关心地问他平时的日常生活会不会太寂寞太冷清了,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曳的花木,爽朗地向朋友表达了自己的心境,清风吹拂和淙淙的泉水声是最优美的音乐,常青的松柏、经历寒冬而不雕谢的竹子、傲雪绽放的梅花是相伴严冬最好的朋友。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让世人对他更加敬仰。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寓意着冰清玉洁、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也是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这件梅瓶1992年出土于南京江宁东善桥乡前盛村的一座砖室明墓。据出土墓志,该墓是明代西宁侯宋晟长孙、安成公主嫡长子宋弦夫妇的合葬墓,墓葬的所在地在当地俗称“娘娘坟”。据墓志所述,宋弦为西宁侯宋晟长孙、永乐安成公主嫡长子,当时官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由此可见,这件梅瓶应该是作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随葬的,同时也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体现。值得提及的是,1957年3月在南京江宁同一个地方也曾发现过一座明代墓葬,该墓葬是宋琥与安成公主合葬墓。根据史书记载,宋琥是明朝开国功臣郓国公宋晟的次子,也就是宋弦的父亲,该墓也出土了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除了釉里红发色和紋饰略有变化、梅瓶有完整的盖子以外,宋琥墓的这件梅瓶造型与宋弦墓的梅瓶基本相同。目前,宋琥墓的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这两件梅瓶同属景德镇官窑产品,相同造型纹饰的梅瓶,同出土于南京,墓主人为父子关系的例子十分罕见。
这件精美的梅瓶构图疏朗,浓淡相宜,笔笔入韵,画出了水墨画的意境。它用笔纯熟,酣畅有力,笔触干净利落,清新自然,不仅造型匀称,釉面润洁,而且色泽古雅、画面美满,是一件造型美与装饰美相结合的罕见瓷器珍品,更是中国艺术宝库的精美之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篇:陶瓷(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3]南京博物院.宋伯胤文集(陶瓷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陈克伦,叶倩.泱泱瓷国——古代瓷器制作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