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敏 王 英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2.亳州市涡阳中学,安徽 涡阳 233600)
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价值观培育直接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对全国6个省市389名中小学教师和1 575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
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认知途径、培育措施、培育效果、影响因素等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随机选取了重庆、山东、贵州等6个省市的中小学生和教师,共发放了2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964份,问卷回收率为98.2%。其中,教师卷389份,学生卷1 575份。教师样本情况如下:从性别角度看,男教师占比31.6%,女教师占比68.4%;从学历角度看,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为2.1%,大专比例为32.6%,本科比例为63.2%,硕士及以上比例为2.1%;从教龄角度看,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占19.8%,6—10年的占15.2%,11—15年的占21.3%,15年及以上的比例为43.7%;从所教学校类型看,49.4%的教师任教于优质学校,50.6%的教师任教于普通学校;从学校位置看,36%的教师所教学校位置处于乡镇(村),64%的教师所教学校位置处于市区(县)。就学生样本而言:从性别角度看,男生的比例为47.8%,女生的比例为52.2%;从学校类型看,47.7%的学生来自普通学校,52.3%的学生来自优质学校;从学校位置来看,19.7%的学生来自乡镇(村),80.3%的学生来自市区(县)。调查样本涵盖了不同性别、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1],因此,了解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前提。
结果显示,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总体良好,但存在“知而不深”的情况。在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时,94.3%的教师和81.8%的学生能正确回答,5.7%的教师和18.2%的学生的答案为“不清楚”或回答错误,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情况总体良好。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涵盖哪三个层面?”的提问,面对这一问题,63.8%的学生回答正确,36.2%的学生回答错误。通过对比数据发现,尽管我国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一定了解,但却存在认识趋于表面化、不深入等问题。
就认知途径而言,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途径主要为课堂学习、互联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见图1)。可见,当前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途径以“课堂学习”为主,另外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也是重要途径。
图1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途径
中小学校和教师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举措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来说,89.5%的教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作用,应大力倡导践行”,8.5%的教师选择“作用有限”,仅2.0%的教师选择“毫无实际作用”或“不了解,所以回答不出来”。可见,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认识的前提下,在问及“我认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重要”时,77.9%的教师选择“完全符合”,17.2%的教师选择“比较符合”,仅4.9%的教师选择“一般”“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以上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并认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调查显示,中小学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了多种措施。就学校层面来说,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见表1)。
表1 中小学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的措施
就教师层面来说,其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开展相关读书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等(见表2)。由此可见,中小学校和教师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了多种措施与方法。
表2 中小学教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的措施
由数据可知,当前中小学教师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并十分认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然而,中小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效果如何?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些层面的培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则有待进一步调查。
对“我们学校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问题,73.3%的教师选择“完全符合”,16.7%的教师选择“比较符合”,7.5%的教师选择“一般”,2.6%的教师选择“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在学生卷中,56.3%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23.7%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17.3%的学生选择“一般”,2.7%的学生选择“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见图2)。可见,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我们学校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学校培育效果来看,76.3%的教师认为“效果显著”,18.3%的教师认为“效果甚微”,1.3%的教师认为“没有效果”,4.1%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见图3)。
图2 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
图3 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在教师卷中,中小学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进行培育的均值都在4.50以上,这表明中小学教师较为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均值分别为4.68、4.79和4.85,可见教师最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培育,社会层面次之,国家层面最后。从学生角度来看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的培育效果,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除了“自由”的均值为3.90,其余11个关键词的均值都在4.30及以上,其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均值分别为4.56、4.36和4.68,这与教师卷的统计结果趋于一致。由这两组数据可知,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其培育行为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在“自由”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如何,要落实到价值观内化上[2],落实到价值观培育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与改变上。当问及“你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对你的影响是什么”时,73.7%的中小学生认为“会深刻影响到自己的行为”,41.9%的学生认为“偶尔在行动中参照”,19.0%的学生认为“当时有感触,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6.1%的学生认为“只是看热闹,完全没影响”。可见,虽有半数以上中小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自身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尚有部分学生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行为实践中。表明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尚未内化为自身行为。
据表3的统计结果及对部分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得出当前影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众多,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教育的缺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等。
表3 影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对全国六个省市389名中小学教师和1 575名中小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进行实证调查,旨在了解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认知途径、培育态度、培育措施、影响因素等内容。分析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当前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度较高,以课堂学习、互联网络和广播电视为主要认知途径,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却存在“知而不深”的问题。
第二,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并认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三,中小学校及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极少数学校和教师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四,尽管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教师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还存在一定偏差,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践行效果不够理想。
第五,影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众多,其中,家庭教育的缺乏、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及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是主要因素。
针对以上结论,为培育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采取以下对策。
(1)扎根学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发展同根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教育之道”,表达了中国学校教育的价值立场[3]。因此,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扎根学校,与学校发展同根而生。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扎根学校,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生学习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发展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积极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营养。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发展同根而生,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包括: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等开设特色课程,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如安徽省亳州市第九中学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从国学经典汲取营养,取得了良好效果);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定期关爱老人、参加集体劳动等,培养学生友善、和谐等品质,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道德行为准则成为可能。
(2)立足课堂,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式。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以“课堂学习”为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注重发挥教师在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另外,当前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而不深”的现象也启示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要创新培育的形式,既要立足课堂,又要将课堂的范围延伸至博物馆、纪念馆等处。教师在培育时,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模式,转变为以体验式、参与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多引导、少灌输。如带领学生去名人故居感受“爱国”“诚信”、让学生以话剧表演等方式展现自己对“和谐”“友善”等的认识。注重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领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不断丰富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内在理解。
(3)多举措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长效机制,促进知行统一。尽管我国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多数中小学生和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较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却存在一定偏差。如何将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层面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行为层面的落实和践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长效机制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应加强教师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自觉性,通过理论自觉将理念付诸于行动中;其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可以通过深化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围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要场所,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全方位实现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帮助学生纠正自己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上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4)净化社会和网络文化环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不良环境和网络媒体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大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文化的力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不良网络暴力信息等给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加强网络信息监管、规范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净化社会和网络文化环境是坚持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首要工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新媒体的正确使用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创造条件。将新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新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是促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