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红 霞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是指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实践、体验等活动时所应遵循的基本条理、路径或程序。从这个角度理解,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笔者认为必须经过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两次转化,才能真正为学习者所掌握。
根据学生的认知及运用规律,综合实践活动方法的习得在学生个体层面上须经历两次转化:一是把他人经验的外部知识转化为个体内部知识,表现为“认识、知道”,属同层同质转化;二是个体内部知识即间接经验转化为实践体验的直接经验,并最终转化为学生内化的方法体系,表现为“行动、感悟”,这种转化属跃层异质转化,这一次转化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
学生易于接受并掌握同层同质转化,因为他们每天学习的学科类课程基本就是以同层同质转化为主,这是他们熟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他们更容易接纳的学习方法。跃层异质转化需要经历两步,首先要把同层转化习得的外在知识形态先转化为内部知识形态,然后凭借内化的知识形态指导实践活动,感悟方法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并最终形成学生的直接经验[1]。为遵循学生认知、感悟规律,有效实施两次转化,笔者依据两次转化中的方法指导所呈现的不同活动任务进行了方法指导的规划与教学形式的构思,寻找到了两者勾连的切入点,也就是与方法指导的具体课型或者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了有效的指导策略。
方法隶属于程序性知识,无法直接传授,需要个体首先学习间接经验,获得认知,完成第一次习得的转化。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就是依附于方法解读课,获得对某一方法的感性认识[2]。
(1)案例解读——学方法。案例解读(视频研读)是学生认识方法的起始,针对学生零基础或者点状基础进行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某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用途、基本特点和运用方法的一般步骤(详见表1)。
表1 案例解读指导
以三年级“采访”案例解读一课为例,教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相机安排任务驱动式的案例导学,让学生对采访建立系统的感性认知。
学习提示:采访与日常聊天有什么区别(观看高年级采访视频)?
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高年级学生的采访视频,同时借助表格列举的要点,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提炼、总结,对采访法进行了认知的梳理,建立了认知体系(详见表2)。
表2 对照表格小组交流
教师及时板贴了学生发现的采访要点或步骤,但步骤的顺序是凌乱的,接着引导学生按采访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序。最后通过调序,采访的步骤及操作要点按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的顺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帮助学生系统构建认知体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2)辨析比较——明方法。依据学段与年级特征,同一方法的达成目标随着年级的升高会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笔者认为案例解读法,除了起始阶段需要,梯度阶段也不可或缺。所不同的是,这时借助案例学习,不是原始感性认识,而是螺旋上升的建构与认识。
采访是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年段不同,能级也不同。三、四年级的能级要求是:能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围绕访谈主题,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访谈提纲;小组合作有礼貌地开展访谈活动,初步尝试整理访谈的信息。五、六年级的能级要求是:能有效选择并联系访谈对象,在设计访谈提纲过程中能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和过渡语的运用;能够根据被访谈者的反应,尝试灵活追加问题或适当调整访谈内容;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访谈报告;在访谈报告中,客观提炼受访者观点,得出访谈结论。
方法实践是学生在明确具体方法的主要用途、基本特点和运用的一般步骤后,依托具体的实践项目,尝试运用方法开展活动;再通过对整个实践过程的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运用方法的要点和具体经验。方法实践课的指导策略如表3:
表3 方法实践指导
方法的价值是服务于探究问题的活动,支持活动目标的实现。以“采访——方法实践”为例,学生依托所学的采访法,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采访校园浪费的问题,选择校园内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真实的采访等。
(1)运用采访,实践体验。采访小伙伴:你是怎么处理用了一半的作业本的?你觉得用剩的作业本可以怎么再利用?你每个月有多少零花钱?平时怎么使用零花钱的?采访总务主任:学校每月使用多少吨水?多少度电?你觉得如何节约学校的水电费?有什么好的建议?
(2)反思实践,呈现经验。本环节要组织学生回顾运用方法开展活动的过程,说说操作过程,获得了哪些成果,有什么值得总结和反思的。通过认真的自我反思,分享交流,呈现经验。
每个小组都能根据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采访,而且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访谈,获取了大量信息。大家可以在小组里分享本次活动的收获,也可以交流存在的不足。 如果学弟学妹们也要开展采访,你会告诉他们要注意些什么?建议大家进行友情提醒。学生交流:要准备必需的物品(相机、手机、记录本等),有充分的准备;要定好采访对象,设计好采访问题,有明确的目的;要及时记录、录音、拍摄,有详细的记录;采访后要及时整理采访资料,有及时的整理。
方法构建是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回顾与反思,可以使蕴含在实际活动经历中的解决问题经验剥离出来,经过归纳提炼,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步骤和要点,形成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较为完整和具体的认识[3]。方法整理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需要根据学生方法实践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以“采访——方法整理”为例,方法整理课的主体是学生的反思建构活动,其指导策略如表4。
表4 方法构建指导
(1)研讨提炼经验。本环节的重点是在小组交流呈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构成方法的一些基本要素进行研讨,发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根据活动方法的特点和操作要点,在学生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进行有质量的概括和总结。
教师设计了“体会采访作用”“梳理采访过程”“挖掘采访经验”三项任务,分别组织学生展开小组交流和合作研讨的活动。
(2)归纳步骤要点。一是梳理采访过程。采访前:确定采访对象;设计采访问题;准备采访工具。采访中:根据计划提问;全面准确记录;及时灵活调整。采访后:完善采访记录;交流心得体会;总结采访成果。二是挖掘采访经验。采访前:根据目标、条件,确定采访对象,采访问题要具有突出重点、便于回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合采访对象的特点;带记录纸、笔记本、摄像机或录音工具;事先沟通,约定时间地点……采访中:认真完成分工的任务;称呼、提问要有礼貌;专心、认真倾听;用微笑、点头等方式作出回应;采访结束要表示感谢……采访后:综合各方信息,对采访记录进行补充完善;检查采访问题是否都得到了回答;交流采访中自己的收获、体会和思考,并作好记录;总结采访成果,撰写采访报告(为什么,采访谁,采访过程,采访结果,采访后的思考等);将采访结果运用到研究报告当中……
(3)建构方法体系。本环节是学生对活动方法认识的一次提升和整体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系统把握方法的作用、特点、适用性和操作要点。模拟药品说明书,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设计“采访活动说明书”的形式,对“采访”这一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系统整理。
观察最简明的使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名称(叫什么);成分——含义(是什么);治疗病症——作用(有什么用);用法用量——基本过程(怎么用);注意事项(注意什么);备注(还有什么)。
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小组成员互助。
方法的属性是程序性知识,需要经历由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两次转化过程,才能为学习者所掌握。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两次转化的指导,分解成以案例解读为主的同层同质转化、以实践体验为主和反思建构为主的跃层异质转化。两次转化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架起了桥梁,有利于提升教师方法指导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从而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