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刘焕燕,阎利勇
泰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山东泰安 271000
正畸治疗指的是利用各类矫正装置促使牙齿、面部骨骼与颌面部神经、肌肉间的协调性增强,对上下颌骨、牙齿和颌骨、上下牙齿之间不正常关系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口颌系统稳定、平衡、美观[1]。正畸治疗主要依靠于患者口腔内、外部戴矫治器,从而施加适当“生物力”于颌骨、牙槽骨及牙齿,促使其发生生理性移位,达到最终治疗目的。但是,正畸牙在受力后,导致牙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一系列改建、重塑现象出现,进而造成牙齿移动。在牙髓、牙周组织中,P物质(SP)属于神经肽的一种,具有较高含量,可发挥神经调质、递质作用,可视作组织炎症一重要标志[2]。 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为多功能一种炎性因子,同牙槽骨的代谢具密切联系,且与SP之间具相互影响性。该研究为明确正畸牙在受力前后患者龈沟液(GCF)中SP、IL-1β水平变化,该院针对性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择取该院收治的60例需将双侧第一前磨牙拔除并固定矫治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无牙龈红肿、探诊深度为3 mm及以下者纳入,将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对照组(30例),男女比例16∶14,年龄 13~18 岁,平均(15.32±1.46)岁;体质量30~65 kg,平均(46.28±3.17)kg。 研究组(30 例),男女比例 17∶13,年龄 14~18 岁,平均(15.45±1.51)岁;体质量 32~66 kg,平均(46.39±3.23)kg。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该次研究方案经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均对上颌牙齿予以常规粘接标准的直丝弓矫正装置治疗,置0.018×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与Nance弓进行增加支抗。研究组于一侧上颌尖牙由弹簧向远中实施加力250 g,对照组于另一侧上颌尖牙不施加力。所有患者在矫治器佩戴前均行正规全面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叮嘱其于早晚饭及睡前刷牙,以饭后5 min刷牙为宜,刷牙时间维持在3 min以上。于加力当天、矫治1 d及7 d、14 d后对患者尖牙近中、远中GCF中SP、IL-1β含量进行测定,取样牙位棉卷隔湿,利用探针将龈上软垢、菌斑去除,通过气枪将牙面与周围牙龈黏膜吹干,将滤纸条轻插至牙近中及远中龈沟内,留置30 s之后取出置入含稀释液的试管内,利用ELISA法进行测定。
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行该研究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表正态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正畸加力矫治1、7、14 d后IL-1β含量较对照组均更高(P<0.05),两组正畸加力当天未显示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正畸加力前后IL-1β含量[(±s),ng/mL]
表1 两组正畸加力前后IL-1β含量[(±s),ng/mL]
注:组间对比,aP<0.05。
组别 当天 矫治1 d后 矫治7 d后 矫治1 4 d后对照组(n=3 0)研究组(n=3 0)t值a P值2 7.3 2±9.5 8 2 8.1 6±1 0.7 4 0.4 5 2 1>0.0 5 3 1.8 3±1 0.4 7(4 2.4 1±1 1.4 9)a 5.2 7 2 0<0.0 5 3 5.2 5±1 0.2 5(5 3.8 4±1 3.6 6)a 8.4 3 1 8<0.0 5 3 7.6 8±1 2.0 2(4 5.0 1±1 2.3 9)a 3.2 8 9 1<0.0 5
研究组正畸加力当天SP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 1、7、14 d 后 SP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正畸加力前后SP含量[(±s),pg/L]
表2 两组正畸加力前后SP含量[(±s),pg/L]
注:组间对比,aP<0.05。
组别 当天 矫治1 d后 矫治7 d后 矫治1 4 d后对照组(n=3 0)研究组(n=3 0)t值a P值2.2 1±0.8 9 2.3 1±0.6 9 0.6 8 7 8>0.0 5 2.4 2±0.6 8(3.8 4±1.1 6)a 8.1 8 0 2<0.0 5 2.6 3±0.8 7(5.0 2±1.3 8)a 1 1.3 4 8 2<0.0 5 2.8 9±0.8 1(4.1 1±1.1 9)a 6.5 6 4 8<0.0 5
正畸牙在移动早期易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导致牙周出现血管性扩张,且白细胞自牙周膜血管游离[3]。由于龈沟液源自于牙周组织,且成分同牙周组织生理状态具有密切关联,能够对牙周周围组织出现的代谢变化进行反映[4]。因此,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可通过龈沟液成分检测对疗效、牙周组织情况进行监测,指导临床针对性治疗及干预,促患者预后质量提升。GCF样本采集具备无创、操作简单及可重复等优势,通过GCF内容检测,能够为正畸牙移动期间牙周组织改建予以简便可行途径[5]。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正畸加力矫治1、7、14 d后IL-1β 含 量 分 别 为 (42.41±11.49)ng/mL、(53.84±13.66)ng/mL、(45.01±12.39)ng/mL,较对照组均更高,两组正畸加力当天未显示高度差异;研究组正畸加力当天S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矫治1、7、14 d后SP 含量分别为 (3.84±1.16)pg/L、(5.02±1.38)pg/L、(4.11±1.19)pg/L均高于对照组;此次研究结果与闫利勇等人[6]相似,表明正畸治疗过程中加力矫治者GCF中SP及IL-1β水平均高于未加力矫治者。IL-1β主要为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经细菌与其产物 (例如LPS、内毒素)刺激而生成,该炎性因子可通过对破骨细胞激活,对前列腺素E2(PGE2)合成进行刺激或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达到调控骨吸收的目的[7]。有研究[8]显示,正畸牙于早期移动阶段,其GCF中IL-1β水平均出现显著增高趋势,表明IL-1β于正畸牙移动期间可对牙槽骨吸收破坏产生重要作用。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正畸治疗加力矫治者IL-1β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且较未加力治疗者升高更明显,并于加力矫治14 d后出现下降趋势,提示早期牙齿移动期间IL-1β呈现高度表达。IL-1β含量于矫治14d后出现下降,表明随牙齿移动力逐渐衰减,可促使机械力诱导减弱,一直到牙周组织生理状态恢复,IL-1β水平恢复基线,进而维持正畸牙正常生理功能[9]。SP指的是含11个氨基酸的一种多肽物质,健康牙龈组织的SP阳性神经纤维处在结缔组织中,且在胶原成分内分散分布,集中分布在网状钉突区及血管周围[10]。经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患者感觉神经,可导致SP释放至牙周组织血管,造成血管舒张,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强与血浆渗出,造成神经性炎症发生,促使炎症过程启动、调节[11]。据该次研究结果可知,正畸治疗加力矫治者SP含量于矫治1、7 d后显著升高,而于矫治14 d后含量出现降低,但仍高于未加力矫治者,一般考虑同牙齿的移动相关。有研究[12]指出,SP不但参与早期牙周炎症反应,而且与正畸骨改建期间骨形成调节具重要意义。该次研究受多种因素影响,尚未对SP与IL-1β含量变化之间的联系作详尽分析,需行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正畸治疗患者经GCF样本采集,可对其牙周动态变化进行了解掌握,从而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预防医源性的牙周损伤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