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初级中学 周培华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为学生们灌输讲解,学生一直扮演观众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此,教师必须改变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串,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教师,要注重开发、利用生活实际这一学习素材,巧妙地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串,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材,巧妙地设计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小明现在手中一共有45元钱,想要买一款自己喜欢的随身听,但一台随身听的价钱一般不少于300元,因此,小明打算每月节省出30元钱,小明在多少个月后至少存了300元钱?
2.一种自行车它的进价是800元/辆,某商场开始的售价为1200元,在五一期间准备打折促销这种自行车,但要保证这一自行车的利润不得少于5%,你知道商店最多打多少折吗?
学生们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纷纷进入思考中,而且这些问题都是自己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出这一问题,由此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快,学生们便进入思考中,发现这些问题需要借助数学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来解决,于是学生开始进一步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内容。
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机械记忆的过程,需要学生的探究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凸显,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探究性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串”,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的进一步分析、思考指引了方向,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推动学生高效发展。
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注重其思维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一些操作性问题串,以激活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研究轴对称与坐标变化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几个操作性问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分析数学知识: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依次连接点(0,0)、(5,4)、(3,0)、(5,1)、(5,-1)、(3,0)、(4,-2),(0,0),看最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图案?如果让这些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全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又会得到怎样的图案呢?这一新的图案与原图案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果这些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被这一问题串给激活,并主动地进入操作思考中,主动去操作探究。
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问题串,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无形中对轴对称与坐标的知识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善于引入一些“问题串”,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