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锐 刘思思 王 睿
内容提要:城市科技创新力即城市创新指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有效支撑;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大学生创业行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目标。该文以全国经济和教育实力最为雄厚的长三角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城市创新指数和大学生创业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在控制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创新指数越高的地区,大学生创业行为越明显。研究给出了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作用传导的实证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应运而生。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深化完善,并首次提出双创教育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校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全新理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内涵仍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前期对于双创教育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创业教育,或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而论。近年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开展,学界对于其内涵的探讨及认识也越来越明晰。有学者指出,“双创”育人旨在把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整体素质得到不断发展。潘懋元、朱乐平(2017)从经济发展、文化创新、教育发展等角度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剖析,认为双创教育应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教育。从上述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而言应起到全面正向作用。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城市为其提供了有效支撑和服务,城市的创新发展更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沃土。首先,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了当地高校的发展及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的双创教育开展的质量,从新浪网今年发布的全国各省会城市211及985大学数量排名中不难看出,位列前十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均为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实力的领头羊或佼佼者。其次,城市的创新氛围直接推动了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2017年9月,南京市提出将“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作为建设创新名城的具体抓手,仅2个月就有31个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其中17家合作高校为在宁高校。同时,城市精神对于高校的双创教育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圳市作为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之一,同时是全球创意城市,深圳高校也在双创教育方面成效卓著。如深圳大学发起建立“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率先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并且,2016年该校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0年前,陈文华即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限制因子,发现除了受制于课程等校内因素,创业文化、政策等社会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开展,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态系统中,才能有效地生存和发展。之后有学者(周勇等,2013;陈少雄,2014;田贤鹏,2016)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探索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策略,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在这一系统中,高校所在城市的政府、企业等多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作用、支撑的。
大学生创业行为,依据Jeffry A.Timmons在1999年提出的创业过程模型理论,大学生创业行为应是一个融动态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活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准备、新企业创立和新创企业成长管理是其中的关键阶段,创业者和投资者可以通过评估和改变商机、资源及团队这些可控因素,直接影响创业行为结果。换言之,创业行为是指大学生个体乐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并在积极机会搜索、资金筹备等环节上做出持续努力的意在创立新企业的行为动态过程。在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因素中,主要有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四大方面,进而又细分为创业教育、创业环境、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创业者人格、家庭背景等子因素,其中,创业教育在促进创业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已有文献主要从微观视角、运用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实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作用的机制与路径主要包括:通过创业能力的塑造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沈雯,2017);通过创业意向的提升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以及黄善明(2017)所给出的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构成的链式二重中介效应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等。与此同时,创业政策作为环境制度因素,创业者对创业政策的满意度在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的影响路径中存在正向显著调节效应(潘炳如,2017)。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是国家推行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要转换环节。然而,已有研究结论大多集中于学校个案研究,大样本实证证明偏少;逻辑上更多强调大学生创业主体对于创新创业政策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个体感知。本文则通过宏观样本数据,实证证明城市创新指数、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行为三者间的客观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自从Peterson和Berger在《管理科学季刊》上首次提出创业行为,学界对创业行为的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关于创业行为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Bird提出的:创业行为是一种价值驱动型的由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实施的能够促进新企业创业、成长和转型的创造性活动;Krueger和Brazeal(1994)则认为创业行为是潜在创业者追求特定机会的过程,无论当前掌握的资源情况如何。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Sternberg和Wennekers(2005)归纳“创业”一词本身至少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一种自主承担收益与风险、创立并运营一家企业的行为”,第二层含义是指“寻找并把握经济系统中的机会”,对此持同样观点的还有Lazear(2005),他将创业行为视为一个围绕特定理念,统筹人力、资本与信息等必要元素,创造性地生产新的产品或者降低原有产品生产成本的过程。
创业者特质一直是创业学研究关注的重点。Crant早在1995年即提出前瞻性人格和主动性人格对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众多学者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究成功创业者的特质,他们认为,责任心、经验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冒险性人格(Zhao et al.,2010),具有高成就动机(Li & Liang,2015)的个体,才有可能从事创业行为。当然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影响创业决策或创业成功并不取决于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而是在于其是否具备创业胜任力(Chandler & Hanks),即那些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识别、预见、利用机会从而更高效产出工作绩效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看作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基于以上观点,有学者用实证的研究来验证创业者特质与创业行为、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成就动机、复原力对创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创业激情与创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创业学习在创业激情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陈小燕,2014)。
具体到大学生创业行为,在当今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新业态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创业者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业或者加入创业公司开始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正在创业的大学生主体上是优秀学生,他们的创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创业企业规模较小,有一定盈利能力;大学生创业的就业促进效应较为显著;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认为,目前面临良好机遇,对目前的创业政策也有较高评价;但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面临诸多创业困境,主要是创业经验能力不足、资金短缺以及团队合作不好等;他们认为最好的创业教育形式是到企业实习实践、创业园实训和KAB教学或ERP沙盘教学等实践性教育。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受到社会环境、高校创业氛围和创业教育水平、创业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吴晓静,2017)。相关实证研究也认为,在新创企业准备阶段,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分别是企业社会实践、家庭背景、创业管理理论课程。创新能力、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张春玲,2015),同时创新能力、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增强需要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上也促使本文将研究的重点关注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相关影响因素。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也在迅速发展。从工作成效看,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已经产生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通过双创工作的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就业率、创业率得到了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已经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内涵定义、价值导向、内容和目标、体制机制、课程设计、师资培养以及质量评估等,在建立健全体系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将研究视域投向了境外,借鉴美国(黄兆信等,2015),香港地区(王占仁等,2015)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运行方式、组织模式方面的成熟做法,以改善当前中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工作。我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研究与创业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面向全体、专业教育、课外活动、创业孵化、成效评价之间的非平衡关系,制约着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姜伟,2017)。大学创新创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虽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实践。双创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方面从基于实践的双创教育开展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和省市的学生就业创业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从影响机制来看,双创教育具有通过作用于创业能力、创业意向、创业胜任力等而产生的间接的正向影响。以创业能力为例,学界公认,创业可教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德鲁克(Drucker,1985)。基于创业可教的观点,学者克里克、坎特、卡斯维尔等、丁等指出创业学习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Clark,1984;Kantor,1998;Carswell et al.,2001;Ding et al.,2006)。国内学者也有相关发现,买忆媛等(2008)研究指出一个地区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越完善,受教育者和受培训者的创业能力就越强。有研究(如张玉利和王晓文,2011;Rasmussen et al.,2011;郭润萍和蔡莉,2014)认为,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创业能力是驱动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情况看,篇名含“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的文献为零。可以说,现有文献未能对创新创业教育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做出回答并给出直接现实证据。因此,对于如何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施行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尤为必要。做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我国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多方联动,形成整体合力。习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协调发展、有机融合也是长三角区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题的应有之义。
本文将借助金陵科技学院作为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三届轮值主席单位的契机,研究范围涵盖全国经济和教育实力最为雄厚的长三角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期实证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介于城市创新指数和大学生创业行为间的重要连接作用,研究给出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作用传导的实证证据,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介变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我们假设自变量X和因变量Y,M为中介变量,如果X通过M对Y产生影响,则称M为中介变量。其中如果去除M后,X对Y的影响不再显著,我们称M是“完全中介”;如果去除M后,X对Y的影响仍然显著,则称M是“部分中介”。如图1所示只有X与Y显著相关情况下(即回归系数c显著),才考虑M的中介效应,其大小为c-c’或ab(c为总效应、c’为直接效应)。
图1 中介效应模型
温忠麟(2004)总结了已有的各种检验方法,提出了检验中介效应是否存在的流程如图2所示,该流程比通常用单一检验方法的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率要小,既可以做部分中介检验,也可以做完全中介检验。所以本文采用这一方法对各变量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图2 中介效应的检验原理图
如图1所示,本文作如下假设:将城市创新指数看作X,大学生创业行为看作Y,创新创业教育看作M。由中介变量传导过程可知,如果城市创新指数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都具有显著性,并且在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变量后,城市创新指数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仍然显著,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在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起到传导效应。
本文所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大学生创业行为(STUDENT),该数值具体由以下三个指标衡量,分别为:(1) 近4年大学毕业生创业率(ENTREPRENEUR SHIP);(2) 近4年大学生授权的知识产权数量(INTERLLECTUAL);(3) 近4年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数量(COMPANY)。
本文的解释变量:城市创新指数(CITY),该变量的测定根据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城市排名报告得出,该报告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社科院科研处承办的“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系列指数报告发布会”发布。其中,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包括了研发创新驱动力和产业创新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等四个维度,共30个单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对长三角城市群中包含的26座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打分,并根据得分进行排名。
本文的中介变量为创新创业教育水平(UNIVERSITY),该数值具体由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包括:(1) 大学内是否设有创业组织(ORGANIZA-TION),例如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2) 大学是否开设创新创业课程(CLASS),以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年级;(3) 领导是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LEADER),例如校内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否有专项资金,以及校长是否重视等。
出于后续实证检验的需要,我们将大学生创业行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这两个变量下属指标进行等权重加权处理。
最后,根据已有的研究,我们选取控制变量(COTROL),控制除城市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控制变量包括:校内大学生的性别比例(GENDER),其指大学在校学生中男女比例。学校类型(KIND),其指调研学校的办学层次、教育性质、学科范围等方面的区别与门类,本文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旅游类院校。本次调研在长三角应用型本科高校范畴类,所涉及高校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以及师范类,本文分别赋值为综合类=1,理工类=2,师范类=3。毕业生人数(GREDUATE),其指调研学校的毕业生人数。
综上分析,运用中介变量检验方法,四个模型构建如下所示:
(1)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计量模型
STUDENT=α0+α1CITY+α2CONTROL
(1)
(2)城市创新指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量模型
UNIVERSITY=β0+β1CITY+β2CONTROL
(2)
(3)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计量模型
STUDENT=γ0+γ1UNIVERSITY+γ2CONTROL
(3)
(4)城市创新指数、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计量模型
STUDENT=μ0+μ1CITY+μ2UNIVERSITY+μ3CONTROL
(4)
被解释变量大学生创业行为数据、中介变量创新创业教育数据和控制变量数据等来自全国经济和教育实力最为雄厚的长三角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调研数据。解释变量城市创新指数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城市排名报告(2017)。
表1列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样本特征。在所有样本中,衡量大学生创业行为的3个数值中:近4年毕业生创业率最高为3.5%,最低的是0.25%;近4年大学生授权的知识产权数量最高为776,最低为21;近4年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数量最高为45,最低为5,城市创新指数最高为上海市达到0.7185,样本中反映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数值中,上海高校最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大部分样本高校都设立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生众创空间,各高校每年对于创新创业专项投入最高资金400万,最低40万。与此同时,表1也列出了各高校性别比例、学校类型和毕业生人数等可能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的控制变量,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除我们所设置控制变量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外,城市创新以及所在城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与大学生创业行为具有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表1 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下表同。
依据上文中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分别就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关系,城市创新指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城市创新指数和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关系给予回归检验。表2给出了全部实证回归结果。
(1) 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关系的回归检验。如表2中第一列所示,城市创新指数(CITY)与大学生创业行为(STUDENT)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城市科技创新力的提升,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上讲,确实改善了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服务水平,有效支撑大学生创业行为。所控制的性别、学校类型和毕业生人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2) 城市创新指数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的回归检验。作为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之一,表2中第二列列示表明:城市创新指数(CITY)与创新创业教育(UNIVERSITY)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之前的研究发现保持一致,城市创新指数与创新创业教育正相关关系显著。而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城市创新指数加大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差距。但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绝对值的提高而言,仍然与所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3)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关系的回归检验。表2中的第三列给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的检验结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UNIVERSITY)在5%的水平上显著地正向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行为(STUDENT)。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提高改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大学生更有意愿参加创业活动,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4) 中介效应检验。依照图2中所示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通过步骤1,步骤2,检验结果均为显著的。我们依次进行第三个步骤,接下来用一个计量模型对城市创新指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大学生行为进行回归。表2中的第四个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加入后,城市创新指数依然在5%的水平上正向显著。但系数值从之前第一个回归模型中的0.147下降为0.125;与此同时,回归模型的调整R平方系数由之前的0.4266上升至0.5441。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变量确实在模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作用。
同时,在表2中的第四个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依据此项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属于部分中介效应,在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传导作用。
表2 中介效应回归检验结果
注: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p<0.05, **p<0.01, ***p<0.001。
本文实证证明了城市创新指数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重要影响。其影响分为直接效应、间接及中介效应两个部分。从城市创新指数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直接影响上说,城市创新有效改变了旧有的创业格局,推动了新型创业方式,是改变大学生创业方式的重要途径。城市创新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力推行,使得当地的大学生的教育和工作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创新创业思维,进而提高了大学生对创业的需求度。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在城市创新进程中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步迈进。其次,城市创新改善了社会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创新带来生产方式的进步直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既从根本上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提升了社会公共创业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
从城市创新指数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间接影响上说,城市创新指数的提高使得当地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以全面开展,大量的大学生在创新城市中开展创业,而完善的创业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更趋于理智成熟,成功率更高。大学生创业成功后,他们对于进一步创业的诉求,提升整体发展和提高创新意识的愿望就自发呈现出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大学生创业成功后产业升级的一种必然表现。
大学生创业行为在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城市创新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大学生创业行为促进了城市经济水平和创业服务的改善。成功的创业行为无论是对城市创新产出还是绩效方面,都起到了为其添砖加瓦的作用。大学生创业越多,质量越好,对于城市创业服务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城市创新投入和载体建设越多,不仅是为城市创新发展厚植沃土,也直接提升了城市创新指数。其次,大学生创业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精神,为城市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文化注入了活力,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再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一个城市能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集聚人才、留住人才是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长久之计。
根据上述分析,城市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业行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也证明了两者作用间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城市创新的推进,大量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投入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并且只有切实有效做到让大学生接受到必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改善和创业行为的理智成熟。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精准施策,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另一方面可为城市在创新进程中找准自身特色更好谋划创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路径提供参考,集中创新资源,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只有科学地看待城市创新指数与大学生创业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正确地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传导机制,才能真正做到抓住当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机遇和新平台,更高效更精准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