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X线与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对比分析

2018-10-08 09:00朱红荣
系统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分叶征空泡毛刺

朱红荣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云南大理 671000

周围型肺癌 (Peripheral Pulmonary Carcinoma,PPS)是一种常见的支气管肺癌,近年来我国周围型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已居各种恶性肿瘤前位[1]。因临床确认时多进展至中晚期,故有70%~80%的患者失去治疗机会,5年生存率不高,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表现迟于中央型肺癌,痰检、纤支镜检查难度大,这就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进行鉴别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2-3]。胸部X线与CT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在肺癌定性、分期诊断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研究拟收集2014年8月—2015年10月经手术、病理综合确诊的7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旨在比较X线与CT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且经手术、病理综合确诊的7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②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③无精神疾病史或认知障碍,可配合检查与随访。7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9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 (56.41±5.22)岁,临床表现:咳嗽 55例(71.43%)、咳痰 39例 (50.65%)、痰中带血 20例(25.97%)、胸痛胸闷 16 例(20.78%),病理分型:腺癌55例(71.43%)、鳞癌 14例(18.18%)、非小细胞癌 8例(10.39%)。

1.2 方法

在影像学检查前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1.2.1 X线检查 X线检查采用飞利浦PHILPIS DR,患者取站立位,拍摄胸部正侧位X线片,使用固定滤线器,焦距为 180 cm,120~125 kV。

1.2.2 CT检查 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16层或64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部,嘱患者扫描过程中憋气。扫描参数:层厚 5 mm,层间距 5 mm,矩阵 512×512,电压120 kV,电流250 mA。以1.25 mm层厚和重建间隔,将扫描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台处理,增强扫描时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给药碘海醇对比剂85 mL,注药速度2.5~3 mL/s,注药后30 s开始扫描。

1.2.3 图像处理 所有患者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资深影像科医师采取双盲法阅片,图像处理时将扫描所得原始图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对所得图像分别进行评价,意见不一致时需共同协商讨论并得出一致性意见。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X线与CT检查基本征象,同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χ2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和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不同征象对比

比较X线与CT基本征象发现,X线表现不典型18例(23.38%),需以CT检查进一步检查证实,在病灶边缘改变方面,X线显示病灶密度略高,分叶征45例(58.44%),毛刺征 6例(7.79%),CT 检查显示分叶征62例(80.52%),肿瘤分叶明显,若边缘有较深切迹者则可能是恶性肿瘤,毛刺征31例(40.26%),毛刺多围绕病灶呈放射状排列,在病灶内部改变方面,X线检查显示肿瘤内部密度不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影,空泡征3.90%,空气支气管征7.79%,CT检查显示空泡征 24例(31.17%),空气支气管征(41.56%),为病灶内管状或分支状低密度影,在病灶周围改变方面,X线检查显示血管集束征25例(32.47%),CT检查显示血管集束征58例(75.32%),病灶周围增粗的血管向病灶聚拢,部分从病灶区通过,或向病灶方向移位,胸膜凹陷征8例(10.39%),胸膜端呈小三角形影或尖端细条状线影。详见表1。

表1 X线和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不同征象对比[n(%)]

2.2 X线和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准确率比较

将X线、CT检查结果分别与手术、病理综合判定结果进行比较,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X线和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准确率比较[n(%)]

3 讨论

周围型肺癌指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肺癌,癌灶侵入肺内或通过淋巴管播散极易形成肿块或结节[5-6],国内报道[7]通过39例周围型肺癌的胸部X线与CT诊断对照分析发现,CT诊断在胸膜凹陷征 (12例)、空泡征(4例)、空气支气管征(4例)、血管集束征(14例)、毛刺征(32例)等方面的显示结果明显高于X线,此外该研究还发现CT诊断对肿块征的显示率高达97.44%,两种检查方法对胸水的显示情况相近,胸水并不是诊断肺癌的指征,但通过CT能够发现胸水从而缩小诊断范围,CT对积液比较敏感,少量胸水即可检出。在该次收集的77例周围型肺癌确诊病例中,通过比较分析X线与CT检查征象发现,X线仅适用于>2.0 cm的病灶,无法准确评估病灶密度,而CT则能够有效显示病灶密度与肿块大小情况[8]。CT发现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等病灶改变的几率明显高于X线,提示CT检查在病灶内部结构、病灶边缘及轮廓、周围改变方面的显示效果均明显优于X线,其中CT扫描在分叶征上的显示率高达80.52%,分叶征是周围型肺癌的最主要征象,若在此征象上合并其他征象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9]。几乎所有的分叶征尤其是深分叶征患者肿瘤细胞生长更为活跃,恶变速度更快[10]。CT扫描对直径<2.0 cm的病灶仍能够清晰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3.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X线常规正侧位摄片分辨率差,无法对肺尖、肋膈角等较为隐蔽的部位进行有效显示[11-12],导致影像科医师无法全方位观察病灶结构及密度,虽然其在周围型肺癌疾病筛查中可以发挥部分作用,但是不足以辅助疾病的早期诊断,因此单纯依靠X线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平扫与增强扫描是诊断周围型肺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诊断准确率较高,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等都是CT应用于肺癌检查的征象改变基础,能够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信息。CT检查虽然诊断结果更加可靠,但是检查费用较贵,扫描时间相对长,X线检查费用低廉,操作也更加简单,易于掌握,在普查和初步筛查中的诊断作用不可忽视[3]。

综上所述,胸部X线与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两者结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避免误诊、漏诊现象的发生,提高周围型肺癌临床诊断水平。

猜你喜欢
分叶征空泡毛刺
低弗劳德数通气超空泡初生及发展演变特性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水下航行体双空泡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MSCT征象与Ki67、PKM2、SPINK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肺内孤立结节的高分辨CT征象诊断价值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小攻角水下航行体定常空泡外形计算方法
基于CFD的对转桨无空泡噪声的仿真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