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雯婷 史姜旭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自1987年开始进入试点工作阶段以来,为大量的田径教练员提供了完善知识结构、改进训练理念、提高执教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等继续教育的机会。然而,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却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2015年10月,《中国体育报》在一篇关于“中国田协为提高教练员执教力架平台”的文章中,提到“尽管以往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包括田径专项方面的培训和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不过由于现行的培训方式缺乏系统的教学要求和培训的管理制度,绝大部分培训都难以形成规模和体系,对提高教练员的训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训练思路,掌握新的训练理论等方面作用一般,培训绩效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1]。本研究在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SWOT分析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SWOT分析是对研究对象四个方面因素的全面分析,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层面来看,SWOT可分为SW和OT两个部分。其中,SW主要分析内部因素,着眼于研究对象的自身优势与不足;OT主要分析外部因素,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研究对象带来的机遇与威胁[2]。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的SWOT分析是指在将培训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各方面条件进行全面综合概括的基础上,分析培训体系内部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应将培训体系内部的资源因素与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合理有效的匹配,从而制定科学的战略以达到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规避威胁的目的。SWOT分析的矩阵模型见表1。
表1 SWOT分析的矩阵模型表[3]
2.1.1 逐步完善的政策法规
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自开展以来,培训相关管理部门和岗位培训工作小组就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逐步建立健全了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的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根据原国家体委和人事部联合颁发的《体育教练员职务等级标准》(1994)文件的相关规定,“教练员只有在经过岗位培训并获得相应级别的培训合格证书以后,才能申报晋升高一级的教练员职务,从制度上保障了岗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4]。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持证上岗”制度,有效推动了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实施与开展。随后,国家体育总局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十五”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意见》(2000)和《关于深化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意见》(2002)等一系列文件,为推动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2 先进的培训硬件设施
良好的培训基地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开展培训工作的物质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已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培训基地网络。尤其是作为田径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的北京体育大学(田赛)和上海体育学院(径赛/全能),不仅拥有国际领先的体育科研中心和先进的教学训练设施,其教学科研能力和信息资讯水平也处于国内高等体育院校的前列。同时,于北京体育大学建成的国家队训练基地和上海体育学院成立的中国田径协会高水平教练员培训中心,也为培训学员提供了开拓视野和学习提升的宝贵机会。
2.2.1 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培训工作质量的基础环节。在进行教练员培训工作时,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决定培训工作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能否实现培训战略目标和完成培训任务的关键。岗位培训课程体系应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课程体系,针对“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实践性与针对性较强的培训专题。然而,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课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沿用传统的理论课程授课的教学模式的问题,未真正体现“岗位”培训的特点和意义。具体来说,各省市田径初、中级教练员培训的课程体系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大部分省市并未使用岗位培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而田径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课程内容也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理论知识讲授多和实践内容少等一系列问题[5]。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岗位培训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也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2.2 缺乏培训师资资格认证体系
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运动项目理论功底和组织教学综合能力,还要透彻了解该项目的基本规律和训练方法。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尚未出台对培训师资的执教资格进行统一认证和管理的规范性标准。由于缺乏对岗位培训讲师的统一培训和资质能力的认证环节,因此培训讲师的聘用工作缺少一定的规范性,导致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无统一标准和授课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色彩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尤其是各省市初、中级教练员培训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未接受讲师培训和能力认证的情况下进行授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研究表明,应根据新时期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特点,参考借鉴国际单项体育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资格管理认定模式,结合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资格认定体系,制定培训讲师管理办法[6]。
2.2.3 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培训评估机制的建设是衡量培训工作效果的主要手段,为下一次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信息。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评估工作只涉及到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中学习层面的评估工作,即以测试的形式考察教练员对培训课程所提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未在反应层面上进行培训师资的考核和培训课程的评价工作。同时,岗位培训工作也未在行为层面和结果层面上对培训效果进行系统的后续跟踪调查工作,因而无法为以后的培训活动提供指导性的改进意见,难以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在当今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随着我国体育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具有现代理念的教练员逐渐意识到自身执教理念和训练方法的局限性,从主观愿望上希望通过参加教练员培训活动达到更新训练理念、提升执教能力、开拓国际视野的目的。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教练员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是提升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根本之路。因此,现阶段我国田径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得到了田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呈现日益上升的态势,有利于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4.1 培训经费的短缺
培训经费作为开展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培训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师资团队和培训教材等费用的资金保障。培训经费的投入作为教育投资的一部分,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像生产物质产品一样产生可见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期来看会有效地推动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执教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经费的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培训经费的限制,岗位培训组织管理部门无法满足培训学员希望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一线教练员和相关学术专家进行授课的现实需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岗位培训工作的发展。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在未来的经费筹措工作中应该积极拓展新的思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竞争规律,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各界和企业对培训工作的商业赞助,逐步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市场机制。
2.4.2 田径教练员培训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田径教练员培训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国家田径管理中心近几年对于田径教练员培训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进措施,包括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于2013年推出的“中国田径高水平教练员训练创新培训工程”计划,2014年成立的全国田径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大联盟,以及2015年成立的中国田径协会高水平教练员培训中心等,分别对我国一线队伍和基层的田径教练员进行常态化的培训工作。由于国家田径管理中心对于上述教练员培训工作的充分重视和大量投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几年来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呈现出逐步弱化的态势,因而会直接影响到岗位培训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应该发挥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先进的培训设施等优势,改善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培训师资资格认证体系和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劣势,利用信息时代全球化体育浪潮的机遇,规避培训经费不足和培训多样化发展趋势带来的威胁,以达到推动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的长期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