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深度融合背景下“大保密”工作格局的构建

2018-10-08 01:34袁亚洲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军品保密工作军民

袁亚洲

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大力推动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经济领域与国防领域的充分共享,这种背景下,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生产科研已成大势所趋。然而,长期以来,军工产业基于国家安全,形成了相对封闭、体系独立的垄断式科研生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缜密严格的保密管理运行机制,面对以开放互融、协同共享为基本理念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保密管理将面临何种挑战,保密管理工作又该如何开展?

深刻认识“民参军”给保密管理带来的影响

军工产业特殊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保密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系统性,乃至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基于此所形成的保密意识、保密文化、保密管理体系、责任追究机制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保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以开放性、市场化为特征的民营企业的逐步进入,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的保密管理工作形成,这将集中体现在:

保密意识层面。可以说,军工企业的保密意识应是“与生俱来”的,保密教育是许多军工企业员工入职培训的“第一堂课”,这形成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不可磨灭地镌刻到员工意识深层,同时,这种意识会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因频繁地“重复提示”而不断强化,并逐渐成为员工的一种职业素养和习惯。而在民营企业,保密意识多以保守商业秘密为主要内容,其内涵远不如军工企业丰富,在日常敏感信息处理过程中,操作程序也不及军工企业复杂,这种环境中,很难主动形成积极的保密意识,而保密意识是保密工作的灵魂,是保密工作最不可或缺的构成,所以推进“民参军”,客观上保密意识的淡薄,是保密管理工作首先需面对的挑战。

制度建设层面。保密制度是保密管理工作的准绳。军工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制度体系,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工作,无论是文件的定密解密,还是涉密岗位的控制,均有细致入微的操作准则,而在民营企业,因其不存在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自然不可能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即使有对知识产权等商业机密的保护规定,也很少会上升到保护国家秘密的高度。没有制度,管理工作就缺少了依据和准则,仅仅依靠临时性的“约法”协议和口头要求,亦难以在长周期、多环节的科研生产过程中形成常态化保密管理机制,这种现状,将会直接增加保密管理的难度,提升军品科研生产环节的泄密风险。所以,在“民参军”背景下,民营企业保密制度的缺失,会形成保密管理工作的又一“短板”。

技术防护层面。近年来,军工科研生产系统保密技防层面虽然有所改观,但限于当前技术水平,风险仍然客观存在,我们仍然缺乏系统的、标准化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而在部分民营企业,虽然鉴于企业核心技术知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技术层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应对当前基于网络的无孔不入的窃密行为,仍显力不从心,且其一旦参与军品生产科研,更将成为黑客、间谍等不法分子的觊觎对象,这在技术防范层面,放大了涉密信息窃取的对象和范围,拉大了保密管理工作的幅度,增加了失泄密风险和可能。

队伍建设层面。保密工作的特殊性,对保密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岗位能力提出了有异于其他工作岗位的特定要求,所以,目前军工企业均设有专职保密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这是开展工作的需要,也形成了保密管理的重要支撑,而在传统的民营企业,无需对保密工作进行专项管理,保密人才队伍建设自然也没有必要。在民参军的过程中,民企保密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保密的专职人才,即使有最完备的保密制度、最健全的保密体系、最先进的技防系统,保密管理仍将因缺乏推动力量而成为无稽之谈,所以,专业人员的缺乏,也将会成为军民融合下保密管理的“瓶颈”。

文化建设层面。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理念、主流价值观长期积淀的结果。保密文化与军工企业的使命宗旨一脉相承,不仅是军工特色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军工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浓厚的保密文化氛围,对于保密意识的培养、保密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对单纯,即使随着企业发展形成了相对多元的文化构成,但以“保守国家秘密”为核心的保密文化也不可能有一席之地,在推进民参军的过程中,保密文化的植入和培养,可能要经历磨合过程,才能达到融合效果,而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保密文化的暂时性“缺失”,也将会形成保密管理工作的“隐性制约”。

全力推动“大保密”工作格局的构建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应着力构建“大保密”工作格局,所谓“大保密”工作格局,应该是,在民营企业广泛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新形势下,以提升国家安全保密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军民高度协同的保密管理机制为手段,形成新的常态化保密工作格局,其核心是涉密信息管理能力的系统提升,关键是军民协同推进。构建“大保密”工作格局,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抓好顶层规划,将“大保密”工作体系建立起来。一是抓准入审查,实现源头受控。保密准入审查标准的建立,既不能“高筑门槛”,形成二次壁垒,也不能“全盘放开”,对国家秘密听之任之,而是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密级的科研生产对象,分层分类制定针对性的保密准入标准,同时严格对承制承研单位的保密管理能力审查,实现“第一关口”受控。二是抓顶层设计,实现有序运转。“民参军”的过程,也是对整个保密管理体系再优化的过程,无论是国家层面制度的再设计,还是保密资源的再统筹,亦或是防护体系的再规划,都应该坚持系统策划、系统实施,有效实现彼此衔接,不仅要注重体系内的对接,还要关注与其他体系、制度的协同,避免一盘散沙或相互掣肘。三是抓正向引导,实现有效牵引。军品生产科研对民品开放,在我国并无此先例,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做好正向引导,鼓励军品企业解放思想,帮助民营企业消除忧虑,充分认识保密工作是推进军民融合的有力保障,同时应该在具体操作层面形成针对保密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在引导军民企业融合的同时,推动保密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快速融合。

抓好关键支撑,让“大保密”工作机制运转起来。一是理“规矩准绳”,强化制度支撑。“民参军”推进越深入,保密管理制度就应该越细致、越明确、越能体现指导性,不论是“源头”的定密规则,还是“后期”的脱密管理,都应该对管理对象形成缜密制约,确保其在“军”、“民”之间流动的绝对安全性;同时,部分传统的保密制度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应及时进行梳理修订,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体现时代性、实效性。二是建“主力部队”,强化人才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不仅对保密工作组织、人员设置提出了更严要求,而且对保密人员的能力素养设定了更高标准,尤其是在今天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宏观环境中,专业化能力、职业化素养将成为培养保密管理人才队伍的基本要求,所以,下大力气培养一批作风缜密、业务精通、敢纠敢管的保密工作队伍刻不容缓。三是筑“铜墙铁壁”,强化防护支撑。要坚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流通监管,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形成严密的物防“关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定密、加强存储介质管理、严控涉密人员数量,加强涉密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内部保密管理工作的“防火墙”。

抓好文化建设,使“大保密”文化氛围高涨起来。一是将保密意识向民营企业传递渗透。在不断增强军品企业自身保密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引导民营企业认识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保密意识贯穿于军品生产科研的各环节、各领域,强化监督意识和自我监督意识,使保密意识成为涉密人员的职业素养,让保密工作成为贯穿日常工作的本能。二是将保密文化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扬。一方面,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宣传教育、知识讲座、案例警示等形式,搭建军民企业保密管理交流平台,推动保密工作理念、价值观的交融;另一方面,将保密文化主动纳入企业文化体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使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推动保密管理从约束到规范、从制度到习惯的转变,形成保密文化的高度认同。三是不断丰富企业保密文化内涵。要结合军民融合的推进,不断丰富保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形成处理好保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炼总结形成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企业特色的保密文化基因。

猜你喜欢
军品保密工作军民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小议国内军品市场特点与营销策略
军工企业军品单机配套立项风险评价浅析军品
某横向军品项目快速集成研制的创新实践
从全球军工百强看世界军品生产发展态势
探索保密工作信息化路径
浅谈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军队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