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宽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清晰深邃的安全判断、中国特色的安全道路、统筹发展的安全理念的有机统一,贯彻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必须着眼国家核心安全需求,聚力强军打赢,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持续走好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宽广之路。
强化“战斗力”意识。战斗力标准是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那么,衡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标准又是什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顺应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和军事变革潮流的产物,不但服务于经济社会,更重要的是必须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质效如何,其最终落脚点要放在军地资源双向互动、互促的过程中,军队战斗力建设是否得以促进,也就是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是否加快转变,战斗力是否得到快速提升。因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绝不是简单地促进军民共赢,而是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找准生产力和战斗力的最佳契合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进而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促进军队战斗力有效提升,为国家综合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强化“安全力”意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重要举措,又是维护我国国家综合安全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安全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所涉及的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可以说,没有包括军事安全在内的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作为支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就会失去屏障,军民双向交流以促进军队战斗力建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市场与战场双向需求、生产力与战斗力双力提升中的风险因素,实现安全力同步提升。
强化“法治力”意识。法规是一切建设的根本保证。持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各项举措必须行之有法、改之有据。当今社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然会呈现涉及主体多元化、协同层次多级化、协调内容广泛化的突出特点,其历史进程既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利益交织碰撞的矛盾多发期,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调整改革面临难得“机遇窗口”的攻坚期。在“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依赖于政府干预、行政命令,甚至不等价补偿等计划经济手段,势必会制约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军队战斗力建设的强大促进作用。中央特别强调依法治国,正说明了强化“法治力”观念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因此,必须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依法实现军事与经济二者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机融合,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据战斗力标准推动军事资源运作、配置机制的变革。
“战略指导是否正确,直接关系战争胜负”。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核心是增强军事战略指导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要求是打赢一场信息化海上局部战争,控制一场边境危机,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连锁反应。适应我军新时期战略方针调整,必须从国情军情出发,在主动适应中谋求战斗力发展,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破解一切制约军队战斗力生成的矛盾难题。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着眼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贯彻国防和军队需求,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高军队战斗力,进一步理顺体制,建立由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挂帅、军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军民融合发展领导管理体制,负责全国全军的军民融合工作,统一制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建立军民融合、军地协调领导小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有利于实现融合共享、“双力”提升的办法竞相涌现,向关键领域聚焦,向互利双赢聚力,向信息建设聚合,使需求对接机制更加顺畅。
破解融合秩序难题。要着眼于破解“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这一工作程序中运行机制不畅、执行主体不力、落实标准不高的难题,研究建立军民融合建设需求提报、协调、落实制度,达到融合目标清晰、职责明确、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目的,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调、有序、稳步推进。军队按照打仗需要列出融合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国动委统一组织需求与潜力对接核查,使有限的国防资源配置到最关键、最急需、最能推动战斗力生成的地方,政府搞好整体规划,落地见底,形成军队、国动委、政府三方整体联动的闭合流程。建立由党委政府、军事机关、任务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组成的军民融合建设机构,采取联席会议形式,协调商定重大事项,统筹推动军民深度建设进程。要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智囊团队,健全科学有效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目标检查、督导、考核体系,及时纠治影响军队战斗力生成的融合建设事项。
破解动员建设难题。军民融合建设是国防动员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破除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平积习”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国防动员实战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积极抓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利契机,切实整治国防动员职能泛化、履职越位、功能弱化、效率低下、不作为等问题,为国防动员实现信息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按照“平战一体、权威高效、指挥顺畅、反应快速”的要求,研究建立应急、应战于一体的军地联合动员指挥机构,健全需求对接、信息共享、情报会商、联合行动等制度,打造战略投送、太空、海上、网电等新型后备力量体系,加强实战化联训联演,提高军地联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动员力和战斗力。
“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要牢牢扭住,须臾不能松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也是一项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以军事斗争准备为有力牵引就是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指向、有目标,从而更好地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军战略,努力形成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关键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全力促进军队实战化建设步伐。
加强军民通用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城镇化建设进程,找准军民通用基础设施建设的结合点和共振点,把军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充分论证建设项目,科学设计各项工程,大力提升建设效益。要抓住快速交通网、海洋强国、信息化社会、区域开放等建设契机,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空天、网络、信息、物流等关键领域的深度融合,寓“战场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大幅提高我军战略投送、新型边海防、太空作战、信息作战等能力。把军分区、人武部和预备役团营院、装备车炮库、军事训练基地和民兵武器装备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为战斗力模式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加强战备体系建设。要利用经济实力增长和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的契机,加大国防交通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投资比重,把重点目标的机动路、驻地部队的进出路、交通干线的迂回路、国道省道的连接路,纳入公路建设“大盘子”,确保优先提升战备交通保障能力。加大人防工程在城市规划中的“结建”力度,逐步缩小人防工程与国家标准及未来防护要求之间的差距。
加强科技保障建设。要全面落实“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要求,将军民通用装备纳入政府组织、企业保障的渠道,签订征用储备协议,形成“专用装备预购、通用装备预征、大型装备预储”的保障机制,为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应战应急行动提供模块式补充、直达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