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云
[摘 要]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实现激励教育,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的具体方法有:通过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抱负;通过课堂积极评价,促使学生感悟学习的乐趣;通过课堂竞争机制,促使学生积极上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激励教育;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78-02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
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就是一种奖励。这种奖励会再次激发人们的行动,这里我称之为激励。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激励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外部激励,使受教育者产生内部激励(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改变行为的动机和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努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成为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教师应在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改进,以实现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通过有效的激励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实现高效课堂,达到通过教学传导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历史与社会课堂实现激励教育的方法有很多,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抱负,实现激励教育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在身体和生理上发育十分迅速,部分女生已经在此阶段达到成熟,男生稍遲,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却很慢,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很多学生难以自律、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学习。教师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此学科的教学特点,渗透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高远的志向,规划人生和设定目标,以目标为动力,自我激励,使自己集中精力投入学习,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以八年级历史《张骞出使西域》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丝路的开辟者张骞为寻找大月氏,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张骞在出使西域前知不知道出使西域会历经艰险?
2.你认为张骞为什么自愿出使如此遥远而未知的西域?(从他个人角度思考)
3.张骞出使西域,并为后人开辟丝路的壮举对你有何启示?
教师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到人生需要有梦想,只要我们努力,一切梦想皆有可能实现,现在的付出,将来有一天也许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甚至影响、改变世界。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类似的历经艰险获得巨大成就的案例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使用。历史与社会课本中还时常出现伟大的人物及他们伟大的事迹,这些都可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许多事件之间的关联影响及总结感悟也可以作为励志的材料。
以《科学革命》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16世纪,众多科学家提出了新的科学理论思想,并开始影响改变着世界时,教师再提出:其实科学的新思想、思维方式和精神作为巨大的文化力量会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由此引导学生感悟:作为个人,新的科学思想,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命运,推动我们前进。然后教师激励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求知,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适时引入励志教育,达到对学生激励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感悟,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激励自己积极上进,从而达到既实现高效课堂,又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通过课堂积极评价,促使学生感悟学习的乐趣,实现激励教育
现代课堂教学注重以生为本,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在他们心目中还保留有一定的权威,课堂中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积极与否,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本次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采取积极的评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课堂上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课堂中被尊重的需求,促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同时,教师在评价中,要尽可能做到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要注意自己所肯定和赞扬的必须与学生付出的艰辛劳动相关,比如学生努力思考后的答案,学生战胜胆怯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心理学认为,人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意向归因”时,即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因为自身的动机、情绪、态度、努力等引起的,当获得积极评价时,往往会加强自身的这种行为。因此积极的评价要注意内容具体且与主观努力相关联。
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复杂多样的地形》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在我国的地形图上找出我国的各种地形。
2.归纳我国地形特点。
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本的中国地形图后,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候,教师积极给予评价。对于积极思考,在地图上努力寻找各种地形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说:“某某同学观察地图真仔细,积极辨认各种图形,大家看,他总体上把我国的各种地形都描绘出来了,真棒!”“某某同学阐述问题很有条理,他把自己在地图上找到的各种地形进行了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一一叙述,这种思维养成真不赖,我们为他点赞!”“某某同学能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对于其他同学所说的地形特点进行总体概括,这种喜欢归纳整理的思维习惯真好!”……以上具体展示了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赞扬了学生的具体长处和优点,且这些长处和优点基本都与他们本身的努力有关。
三、通过课堂竞争机制,促使学生积极上进,实现激励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有争强好胜、不甘居人后的心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涉及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同时还会涉及众多课外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组织课堂竞赛与评比等激励活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和强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最终达到奋发向上的状态。课堂的竞赛与评比激励活动,其操作模式可以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如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
以初三复习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为例,这一课是初三中考第二轮复习中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光是知识点的复习就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知识竞赛——“快乐大比拼”,使学生在竞赛之中既完成了知识的复习,又实现了激励教育。在竞赛中,学生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心理被激发,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堂变得活跃而快乐,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很多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特别是知识点比较多的情况下,或是新课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多,但难度不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进竞赛机制,进行激励教育。这样既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激励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
历史与社会课堂运用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学习,更好地开展激励教育。
我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开展激励教育,经过3年的实践,发现这一届学生的上进心整体上比前几届要强,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兴趣比较高,成绩也比较好。而且我所教的三个班级的学生总体学习成绩要比其他班级的学生好,他们从初一开始差距就在拉大。
历史与社会课堂通过开展激励教育,能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其中开展激励教育,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方法之一。我们为师者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以促进我们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事业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