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动力教育理念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之路

2018-09-29 08:34刘会蓉
读写算 2018年8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综合性学习语文核心素养

刘会蓉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跳脱书本主义,实现人本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彰显知识的趣味性、发挥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成为许多一线教师不断研习攻关的课题。在此,本文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为例,展示“全动力教育理念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融合之路的些许体验和心得。

关键词 汉字教学;综合性学习;全动力理念;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255-02

当前,各类外语补习班、研修班越办越火,“哈韩风”、“留洋风”愈演愈烈。与之相比,“中国风”、“民族风”虽有复兴之势,却迟迟没能得到社会的广泛呼吁和强力推崇。面对海外语言文化的强烈冲击,搞好母语教学尤显必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既是承袭历史、传播知识最为直接的方式,又是回击崇洋思潮、复兴国学的坚强基石。在此,本文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为例,探讨利用“全动力教育理念”组织汉字教学和课堂活动的一些方法及心得。

一、课前预设

基于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汉字音、形、义有了初步了解,一般识字量已近3000字,故开展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汉字教学已具备条件。如何将枯燥的“讲识性”学习变成趣艺融合、寓教于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汉字之美、体验运用之妙,成为本课程突破传统拘囿、促进个性发展的着力点。因此,组织好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必须有效利用我校的“全动力教育理念”,实现精华资源和趣味课堂的有机融合,做到课前准备足、学生参与广、活动设计精。

二、课中实况

为将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成一场充满惊喜、收获不断的发现之旅,笔者在教学时适当弱化“师讲”,通过引领学生查找资源、表演展示,力求带给其“四美”体验,增强学好祖国语言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课前准备阶段,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分别负责汉字发展流变、谐音趣用、书法赏析、字趣和不规范字调查等信息资料收集,确保全员参与、合作探究,使“能动—敢动—会动—互动”的全动力课堂文化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制作PPT进行集中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发挥串点成线、积少成多的知识敛聚效应。在此,简要将活动课上4个小组的精彩表現与大家分享:

(一)认识汉字——挖掘历史之美

第一个登场汇报的是“考古组”成员,只见他别出心裁,采用电视访谈的形式完成了《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一课题,着实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惊喜。现将部分访谈内容摘录如下:

开场白: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中国!大家好,这里是《文化中国》,我是主持人×××。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这一说法,你是否产生过疑问,是否也曾引经据典进行过考证呢?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国内资深文化学者×××,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著名教育家、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做客演播厅,和我们聊聊《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这一话题。欢迎各位!(PPT展示主题)

主持人:说到文明,我们常常会联想到“四大文明古国”、“近现代文明”等一系列词语,那么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呢?(课件出示问题“文明诞生的标志”,同时展示直立行走、石木工具、氏族聚居、原始货币、古代城邦、文字遗迹等图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现场观众愿意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

观众参与:……

主持人:刚才,现场的几位观众和我们一起分享了他们对文明的一些看法,下面,有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谈一谈学术界对文明产生标志的认定。

文化学者:我认为,“文明”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突出显示氏族聚居、古代城邦、文字遗迹等图片)

历史学家:是的,城市的出现和文字的产生是诞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我本身所从事的的工作来看,人类历史上那些灿烂辉煌的文明莫不是因人口聚居而兴起,并靠文字记载而传承下来的。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吧,文字的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是金文,然后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总结起来,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PPT图片切换,展示汉字演变历史)

考古学家:对于刚才×教授提到的文字历史,我想做一点补充。我们一般所讲的文明史,是以城市、青铜和文字为标志的。就文字而言,通常是把距今三千年左右的甲骨文看作中国最古老的文字。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个字,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字,其余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匀,笔划纤细。该“陶文”距今约五千年,也就是说,仅从文字推算,便可有力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应在五千年以上。(图片展示“甲骨文”和“陶文”考古成果)

教育专家:前面三位老师讲得很好,说明文字的出现的确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正是通过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使人类文明得以薪火相传。而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之日起便一直沿用至今。几经流变,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汉字中仍多为繁体字。在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曾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和简化,即现在俗称的“简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进行普及推广。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多使用“繁体字”。

主持人:……

(二)听读汉字——体味音韵之美

此环节通过“三听一评述”,让学生总结提炼出对汉字声律知识的认知,突出了知识的自我生成作用,克服了过去“漫灌成灾”的弊端。“三听”即听配乐诗朗诵(李初键伴奏《七律·长征》)、绕口令(四和十)、对联故事(小组对诵《声律启蒙·上卷·一东》),“一评述”指学生讲述在听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汉字音韵美、节奏美,通过举例阐释,加深对汉字语言艺术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生在此环节中对汉字用韵、声调平仄、前后对仗形成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主动通过猜字谜、出歇后语等游戏积累了很多谐音字词。

(三)赏析汉字——领悟结构之美

相对于展示汉字历史、音韵之美时的趣味互动,字形、字体展示环节则更像是一堂艺术欣赏课。该组学生由笔画、笔顺等大家熟知的基础知识讲起,拓展到字形结构、字体类别、构字方法等书法研习领域(投影展示名家碑刻、字帖、楹联等作品),期间还引用到王献之依缸习字、怀素芭蕉练字等名人掌故。课上,一名报班参加硬笔书法培训的学生在分享习字心得时,她为我们展示了前后两个学期的练字作品,对比十分明显,获得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此外,该组还通过邀请区书法协会会员现身说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书法字帖和名家拓本,极大地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

(四)运用汉字——发现意蕴之美

第四组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字趣搜集和不规范字运用调查,并通过课外实践和课堂展示向我们讲述了汉字在生活中的運用现状。首先是“好名旺铺”,学生将搜集到的一些构思惊奇的店名“晒”出来,由其他同学进行分析点评,指出妙在何处,比如一面馆名叫“食面八方”、一药店名为“千方百剂”、一女装精品店叫“衣衣不舍”……其次是“广告雷语”,集中剖析运动品牌风格各异的广告词,对“不走寻常路”、“非一般的感觉”、“多一度热爱”等广告理念进行消费心理调查。然后是“错字陋习大搜捕”,对公共场合印制、张贴、悬挂的含有错别字的广告、标语、口号等进行清理、纠正。

三、课后感悟

课堂上,各组学生充分利用“全动力教育理念”,生成了“能动—敢动—会动—互动”的全动力课堂文化,为我们献上了一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有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舞台,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在台下花功夫、费心思,并通过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个性化进行展示,常态化自学进步。作为教师,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当好策划和导演,也要善于总结反思,认真自查剖析,将我校“动力无处不在”的办学精神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综合性学习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论汉字偏旁部首在改善留学生汉字畏难心理中的作用
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