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现代社会需要全方位发展的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数学除了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个性品质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个性,继而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设一个妥当的情境来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此,教师必须抓好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的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几项措施,希望给予广大同仁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学生便会一改之前消极被动的习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學习中去,激励学生取得重大进步.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禁锢,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将高考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好,而是要各方面能力突出,取得全方位发展.另外,一味地苛求成绩的提升,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磨殆尽.失去了兴趣的指引,学生成绩的提高便会难上加难.因此,身为教师,我们要将学生的学习动机重新规划.笔者就曾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倘若这个世界没有了数学,那科技还会进步吗?人们的生活还会改善吗?人类文明还会继续发展吗?要知道,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切的进步行为都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指导,数学就诞生于生活之中,并服务于生活.学生从中领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是为了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如此,学生逐渐从主观上悦纳了数学,树立起学好数学的决心.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莎士比亚有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数学作为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倘若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会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笔者认为,对于一切的事物学习,唯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笔者经过调查和研究整理出以下两个方面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魅力,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模式产生兴趣进而调动对于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对教材知识有着深入的研究,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升自身素养.教师还要注重授课语言,要对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尽量用简单而又生动形象的话语来诠释重难点知识.幽默有趣的话语会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如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便会倍增.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学生往往会感觉对数学有很强的距离感,无法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这便是教师未能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而造成的后果.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会引导学生复习旧的知识,随即进行新知识的罗列,没有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如此对知识的机械累积,导致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学生沉溺在众多概念、公式、数字中不知所云,导致成绩逐步下滑.实际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是一门社会科学.故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防止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应用数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质的飞跃.
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品质
数学是一门对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很高要求的学科,要想让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品质.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创新思路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