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泽勇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述,学生认真听讲便可.鉴于物理的学科特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抽象,学生很难做到一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学生在理解时也会遇到困难,这样就使物理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新课标实施后,生动、精巧的微课走入了高中物理课堂,提升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微课营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具有枯燥、乏味且抽象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讲述,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内驱力.
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织一些材料制成微课,把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视频、图片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摩擦力存在的各种现象:汽车之所以能够在公路上运动,依靠的就是车轮与公路间的摩擦力;自行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受到的摩擦力;用手握着写字笔时,手与笔接触位置处指纹的存在;用纸巾擦桌子时,也会有摩擦力产生,并且方向随着手在桌子上的运动而时刻改变.学生能从这些有趣的资料中感受到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观看视频或图片时,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教师针对课本内容讲解时,学生就会对摩擦力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对摩擦力的理解就不会很吃力.这样就为摩擦力的大小决定因素以及要如何才能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微课助力预习,提升教学效益
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较差.为了帮助、督促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把下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导体的电阻”时,教师制作了微课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中,要利用哪个公式,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要如何进行实际测量?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想到需要测量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那么测量电压需要用到電压表、测量电流需要用到电流表.这时就可以利用微课内容,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实验过程.在电源两端连接一个小灯泡,然后把电流表外接入电路中,在两个表的读数处给出特写,以便学生能够很好地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电阻值,再与已知小灯泡的阻值进行比对.接着在视频中又给出了一种电流表的接法——内接,重新闭合电键,重新读取两表的读数,与已知阻值进行比对.在视频资料中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处理,给出了坐标轴以及横纵坐标,把相应的数据表示到坐标系中.这样学生对于小灯泡的I—U图像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实验内容简单的叙述,并最终明确学生在预习中得出的I—U图像其实就是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这样在课上就可以着重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快新知内化的进程.
三、微课突破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进入高中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微课的指引下,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如在教学“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时,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师针对这一教学重点制成微课,利用视频播放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从相同的起点运动的场面(其中自行车是以一定的速度通过的起点,而摩托车和小汽车则是从静止开始运动),通过视频画面,学生很清晰地观察到自行车先运动,其次就是小汽车,最后是摩托车.与学生的已知经验不能相符,这样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体的速度并不能决定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接着,教师又以幻灯片的形式把有关加速度的一些辨析题目摆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加速度、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的不同:(1)速度和速度变化有什么关系呢?(2)速度变化的快慢指的是什么?(3)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快慢有怎样的关系?在微课的助力下,学生对加速度的物理含义就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教师要以“微课”引领,结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构建富有实效的高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