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交流意义上“无围墙的校园”逐渐形成,但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这就对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应该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沟通水平、丰富语言沟通内容、拓宽沟通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沟通;优化策略
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应该有理想、有责任感、有能力,做到脚踏实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与新要求,我们应该让语言沟通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出现实意义。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语言沟通能力
教育内容总要通过相应的话语体系得以实现,这种话语体系是达到教育效果的技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视沟通水平的提升,增强与大学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语言的引导性
高校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且受其影响最大的特殊群体,加强对其合理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异常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应该多与大学生交流,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做到及时解疑释惑,从而使大学生获得应对压力、解决困惑的方法与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坚持正确的立场,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而且要与大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一方面要允许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提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意见,同时也要虚心接受来自对方的合理建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加强管理,做到严格要求。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改变空洞废话和漫无目的的谈话,多多观察和了解大学生的意愿,不断检验自己沟通的质量,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提升语言的感染性
沟通并不在于话语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而是要掌握合适的时机以及沟通技巧来提升沟通感染力,这就需要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正确理解与掌握语言沟通的艺术也是增强说服力的有效保障,因为缺乏沟通艺术的教育过程,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交流的艺术,在交流过程中多使用积极鼓励性语言,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做到以真挚的情感打开大学生的心灵之门。同时要合理运用指令性语言,以对话、谈心、交流为主要方式,认真、耐心、积极的倾听,避免对大学生的全盘否定,注意语气和语调,避免一些消极性和伤害性用语,但可以提出恰当的意见,提高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从而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提高语言的实时性
随着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的网络化进程,当今我们都处在一切呈开放、快速、变动和相互影响的社会里,互联网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并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获取不同信息与知识的良好机会,但同时大学生又存在着集体观念弱化、人际交往异化、辨别能力下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存和平台优势,及时把握当今社会的最新动态。其次,要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合理地使用网上积极健康的语言,注意他们的思想倾向,防止不良倾向与行为。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辨别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但对于糟粕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决抵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与大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增加亲和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大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来自于教育者的意见,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沟通内容
好学博识是一个优秀教育者必备的素质,当今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容、方法与交往方式等日益多样化,这使得教育者需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提升教育的效果。
(一)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有利于形成个人的优秀品质,而且也有利于增加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古有商鞅立木为信、文天祥以死报国,今有诚信入法与钱学森求学报国,这无一不是对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也多次引经据典,如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谈读书治学,告诫人们要有“望尽天涯路”般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要做到静下心来勤奋努力,刻苦钻研i。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其中科学合理的价值,从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
(二)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内容
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但由于文化差异,知识结构等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大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众化和时代化,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把难懂的文本文字转化为容易被大学生理解的日常生活话语,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而不只是机械的背诵,却不知道其深層内涵。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解释深刻的道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鲜活起来,促使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调查研究、自己做出回答问题的结论,从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三)采用健康向上的网络资源
互联网上具有丰富、全面的信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有关于国家的时政大事,也有关于近期最流行的时尚话题,也有网络休闲和网络聊天等。正是网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给大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视野的开阔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环境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动态,但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用健康向上的网络资源传授给大学生,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学会正确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包罗万象的内容中抽取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东西,扩展知识,解决疑点难点问题、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不仅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而且也需要通过与目光、面部表情等非语言形式相互配合来完成信息的准确表达,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方式缩短教育者与大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首先,在沟通的过程中提供全面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到设身处地的去看待对方的问题,改变“命令式”与“灌输式”的沟通方式,这样能够减少大学生的防御心理,让大学生充满希望,做到积极配合。其次,教育者要做到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大学生平等的相处、满足大学生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充分保障大学生应有的权利,但同时要严格要求,对他们的错误言行,非但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及时、准确地进行指导与帮助。最后,应该做到启发式的教学,由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的精神交往活动,做到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做到尊重与要求并存。
(二)提高利用网络技术的水平
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己利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大学生学习能力强、知识丰富,但道德与意志力相对薄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可能会迷失自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不违背社会主义育人方向的大前提下,按照“知其所欲,善施于人”的策略,从“理”、“法”、“情”等多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改变他们面对网络所产生的错误观点与违法行为,帮助建立大学文化开放的格局,适应大学校园被大众文化包围和影响的状态,同时也提高大学生自己的辨别能力。
(三)恰当使用非语言沟通
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沟通方式需要结合非语言沟通。第一,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通过与大学生目光的接触对视,使信息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传递。第二,面部表情是一种可以进行精细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表现形式,它可以表现肯定或者否定、强烈或者轻微等情感变化。比如,教育者可以通过微笑来表示对大学生谈话内容的兴趣与对事物的理解,又可以通过微微皱眉,来表示对观点的怀疑。同时,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细致观察大学生的面部表情,来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第三,身体运动是最易被对方发现的非语言形式,它一方面可以显示出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另一方面,它又体现出一个人一定的个性品质。例如,教育者可以友好地向对方点头,这对其具有重要的支持与鼓励作用,可以使对方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增强对自己和教育者的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沟通效果。
四、总结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深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染力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大学生只有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i 习近平.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09-5-1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2017-10-18.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80-183.
[3]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反思与构建[M].人民出版社,2014:102-103.
[4]高晓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语言建构[J].南方论刊,2017(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