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我 卢斌 唐蜜 寿玲妙
【摘 要】本文以“西藏大学通识课程”为背景,对西藏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影响学生选择通识教育课程的因素、课程效果以及授课方式进行深入性的调查研究。针对西藏大学通识课程的现状,以通识教育理念为落脚点,通过学生对授课方式、课堂互动、选课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的分析,找出西藏大学通识课程存在的不足,为日后通识教育以及课程的改革打下基础,为区内塑造博雅通才。
【关键词】通识课程;西藏大学;课程效果;选课因素;授课方式
深入研究西藏大学通识课程状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又称作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真正翻译成“通识教育”的说法来自台湾。19世纪,众多欧美学者意识到社会专业化愈加严重,通识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走上了人类教育历史的舞台。通识教育课程,即通识教育中培养通识人才的最基本的途径。西藏大学作为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有着对通识课程探讨研究的义不容辞的义务。加强对西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满足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的需要,提高教育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使西藏地区的高校学子们都可以接受更宽广、更全面的知识而掌握自己的人生,拥有全面的知识来分担着管理社会的责任。
一、教育快速发展条件下对西藏通识课程的诉求
在国内外各高校都格外重视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西藏地区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重要教学意义与优越性,因此通识教育课程成为地区通识教育改革的基本点。西藏大学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点高校,它的通识课程的设定与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自治区就业形势,就业岗位特色,特殊的民风民情等因素,使通识课程与社会就业大致上拥有较高的容错率。西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选择,将决定了西藏教育是否能够满足西藏自治区对源源不断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生既有差别,差别于不同的学生素质,又有统一,统一于拥有公共的基础,通识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别与统一的特点,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最终要求。
二、西藏大学通识课程调查研究方法
问卷主要采用两种调查方法,一种为文献法,一种为问卷调查法。首先采用文献法,查阅《西藏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初步了解西藏大学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概况。其次采用问卷法,问卷由查找并利用相关通识教育问卷与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略作修改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的基本信息、选择通识教育课程的原因和对课程的期望、通识课程师生互动状况以及目前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等几个维度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我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研究对西藏大学的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旅游与外国语学院、工学院等9个下设二级学院的学前教育、英语师范、教育学(心理健康方向)、地理科学等23个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2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88.5%,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三、探究结果
(一)课程现状
西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分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其中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文管经法类、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理工医类、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两学分。另外理工医类、文管经法类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公共艺术类课程。
(二)课堂反映
注:A代表与所期待的一样、B代表与所期待的有所差距、C代表与期待的相差很多、D代表与所期待的相差甚远。
调查数据表1显示,有46%的同学认为西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所期待的有所差距,他们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态度。另外,认为与所期待相差很多和与所期待相差甚远的同学分别占调查样本总量的27%和8.5%,这三者的和占样本总量的81.5%,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学校通识课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满,仅有18.5%的同学认为他们选择到的通识课程达到了他们预期的设想。由此可见,在宏观上西藏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继续对其课程进行改进与探讨有着及其深刻的意义。
注:A代表所有老师都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B代表大多数老师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C代表一部分老师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D代表很少有老师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表2显示,大部分西藏大学学生都认为绝大多数老师或者至少一部分老师会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与授课,分别占37.5%和36.5%,另外还有12.5%的同学认为所有老师都能做到师生课堂,由此可以看出西藏大学通识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是由于学生个体的理解程度不同,调查数据也具有一定的波动。另外还有少数的同学认为通识课程授课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师生互动教学,从侧面也反映出了西藏大学通识课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通识课程发展的完善程度,授课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选课积极性,并且反作用于通识课程本身。
在对“是否因为对可自由选择的课程少而对通识教育课程不满”的调查数据中显示,有61%的同学不认可,由此可见,在课程数量上,西藏大学通识课程总体还是趋向合理的,但并不代表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兴趣要求。
通过表3,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单一的教师授课的形式,嚴重削弱了他们对通识课程的选择积极性,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多样的授课形式对通识教育课程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多样的授课形式将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授课形式也是一门学问。
通过以上统计,我们可以了清楚的认识到,西藏大学通识教育总体上可以满足大多数同学的要求,能够达80%以上同学所期待的那样。在课堂互动方面,情况也比较乐观,有85%以上的同学认可西藏大学通识课程的师生互动环节,然而反观授课形式,单一的教室教学严重影响了同学们对通识课程的积极性。总观西藏大学通识课程,宏观上趋向合理,微观细节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其不断改善,早日趋向一个完善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三)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比
表4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通识教育课堂上,从未逃课和有事例假的学生分别占了45.5%和25.5%,在通识教育课堂上逃过课的同学共占29%。逃课学生比例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也从侧面折射出学校通识课程还有一定的不足,不足以对绝大部分学生形成绝对的吸引力。
根据表5中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专业课堂上,从未逃过课和和有事请假的学生分别占了65%和18.5%,而有过逃课的同学占到学生总数的16.5%。对比通识课堂的出勤率,专业课出勤率明显要高于同时课堂出勤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通识课程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与学生的重视。
四、通识教育课程反思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西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总体上没有达到同学们的期待,甚至与有些同学理想型的课程相差甚远,而且单一的教室授课严重阻碍了通识课程的发展,好在师生课堂交流的授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的缺陷。然而通识课程逃课过多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专业课程逃课率远低于通识课程,请假率也远低于通识课程,这在侧面反映出通识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课程。袁芳在《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中提出:中国的通识教育是在原有专业教育独占天下的形势下发展而来的,是在人们为了改变高等教育专业性过强,力求发展全人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2]通识教育以培养全人、通才为目标,以此达到社会就业与学生素质的双向流动,其中通识课程是完成这目标的最基本的途径,通识课程的质量高与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全面接触到良好通识教育,改革通识课程,成为发展通识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西藏大学教务处.西藏大学本科培养方案[S].2007.
[2]袁芳.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