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泽寿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人之国。中国的陶瓷制品曾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出口品,享有盛誉,为何今日的陶瓷产品制造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短、平、快”地大批量生产,而给人以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如何找回工匠精神,继承和发扬、传承历经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手工制作技巧的精髓,展现大国工匠的风采,正是《匠铸窑魂—醴陵窑历史文化与传承》一书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工匠精神;文化意义;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24-01
一、手工陶艺与匠人精神的传承
陶瓷艺术是一种指纹的文化,通过手与泥土的接触传递着人类文化信息和活动轨迹,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的陶瓷制品具有不同的时代气息和文化价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陶瓷生产在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碰撞中已渐渐失去了优势,对手工陶艺的文化传承与复兴在工业化时代也显得弥足珍贵。当代陶瓷艺术只有回归到瓷的手工技艺本味与本土文化的根部,才能使产品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对手工文化的怀旧情怀。而当前随着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手工制作由于对产品工艺要求精雕细刻,每一件产品耗费大量功夫打磨,所以在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的花费上较大,因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被挤到边缘化的处境。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拉大了与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似乎越现代人们越是怀旧。今天,当我们在醴陵窑产品中试图寻找优秀的本土文化痕迹时,却隐约感到一种淡淡的文化乡愁——“工业味越来越浓,手工味越来越淡”,寻找不到瓷器上的泥土的气息和画面的清香悠远意境。古时手工制作匠人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工匠精神的延续,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人之国。中国的陶瓷制品曾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出口品,享有盛誉,为何今日的陶瓷产品制造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短、平、快”地大批量生产,而给人以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如何找回工匠精神,继承和发扬、传承历经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手工制作技巧的精髓,展现大国工匠的风采,正是《匠铸窑魂一醴陵窑历史文化与传承》一书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二、醴陵窑的历史与文化
醴陵窑是中国传统手工制作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窑口。湖南醴陵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并称我国三大古“瓷都”。醴陵窑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也是建国瓷、主席用瓷、国礼瓷、奥运瓷、世博瓷等重要产地之一。被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荣誉称号。醴陵窑在清代曾生产过宫廷用瓷,以生产釉下五彩瓷而著名。如湖南瓷业学堂生产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西方媒体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窑还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制作纪念瓷、国礼瓷、宴会用瓷等,被誉为当代“红色官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对醴陵传统制瓷业进行全面恢复与改造,以城市为生产中心的现代醴陵窑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醴陵窑多次为黨和国家领导人等制作纪念瓷、国礼瓷、宴会用瓷等,被誉为当代“红色官窑”。2007年,“醴陵瓷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醴陵市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在当代醴陵,涌现出一大批老、中、青的陶瓷艺术大师,他们用精湛的五彩技艺谱写着醴陵的当代陶瓷文化。在醴陵窑的发展过程中,不但留下了许多陶瓷遗址和人文古迹等实物遗存,还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如醴陵制瓷习俗、醴陵制烟花习俗、樊公庙祭拜、炎帝陵祭祖大典,还留下了许多民间曲艺表演项目如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情鬼歌”、长沙花鼓戏五大流派之醴陵路子、唐代星子灯舞、元代的春锣等,地域文化特色非常显著。民风民俗特色鲜明,展现出瓷城醴陵人的精神世界。
三、工匠精神传承的文化意义
《匠铸窑魂—醴陵窑历史文化与传承》一书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品类特征、工艺演变、风格演变、价值取向等多角度,结合当时的人文社会环境、考古实物遗存、档案资料等,系统地阐述醴陵窑古今发展全貌,为醴陵作为当代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资源挖掘、整合与宣传、开发与保护,以及传统釉下五彩瓷手工技艺的传承保护,提供一份较为全面系统的历史典籍,也为醴陵未来陶瓷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当代醴陵窑尽管己步入高科技和机械化生产的新时代,许多传统技艺在市场竞争和利润刺激的大环境下面临被淘汰、失传或变异的危险。但科学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却抹不去人们对工匠时代的手工记忆与文化传承。只有薪火相传,不断创新,才能成就醴陵窑火千年不朽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