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珠
(南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福建 南平 353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机体内很多生物学标志物随病情变化而改变。其以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及外周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特征,有数据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年存活率类似于肺癌和乳腺癌,其中病情严重者1年生存率<50%,而心衰患者虽不能完全治愈,但是却可以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并延缓疾病进展速度,因此探寻一种科学有效方法进行疾病及时诊断尤为重要。CA12-5是一种糖蛋白性肿瘤相关抗原,属于高分子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200~1 000,存在于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患者血清中,在正常人群检测浓度水平小于35 U/mL,作为卵巢癌、胰腺癌、胃癌和肺癌的诊断的筛查[1]。在心脏移植术后死亡的病人其CA12-5浓度水平异常升高引起关注,近来研究也表明,CA12-5水平与神经内分泌激活、炎症刺激、心功能不全也有相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CA12-5浓度水平随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症状程度加剧而上升,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2]。本研究通过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水平,并观察其与B型利钠肽原(BNP)的相关性,以及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6例,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诊断标准,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分为心功能级Ⅱ级53例和Ⅲ~Ⅳ级53例,其中男63例,女43例;其中冠心病83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酒精性心肌病2例,排除严重感染、胸腔大量积液、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者、结缔免疫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脑等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患;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下降、语言障碍等其他原因无法交流沟通;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入院当日或第2日采集血样,BNP检测采用微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mlabs定量荧光免疫检测仪快速检测,正常值为小于5 pg/ml,大于100 pg/ml考虑心功能不全。CA12-5检测:于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DXI800化学发光仪,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临界值为35 U/ml。彩超参数用GE19彩色多谱勒超生心动图仪(美国GE公司生产)检查 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
1.3 随访 出院前1天复查BNP和CA12-5,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及两者之间相关性。通过门诊就诊/住院/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再住院次数/死亡人数,时间为3~12个月,以死亡或再住院为终点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数据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心功能Ⅱ级和Ⅲ~Ⅳ级,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BNP、CA12-5水平和超声参数指标比较,心功能分级递增,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愈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愈降低(P<0.01),则BNP愈增加(P<0.01),CA12-5升高愈明显(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CA12-5与BNP水平的相关性(r值) 各组患者CA12-5均与BNP水平呈现正相关(r>0),随着心功能分级逐步增高,CA12-5与BNP的相关性越强,见表2。
2.3 心功能Ⅲ~Ⅳ级组患者经抗心衰治疗后,出院前1天复查BNP和CA12-5水平较入院时下降(P<0.01),见表3。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
注:与心功能Ⅱ级比较,aP<0.01
组别Ⅱ级组Ⅲ~Ⅳ级组CA12-5(U/ml)23±17 87±38a例数53 53性别男33 30女20 23年龄(岁)70±3 76±5 LVED(mm)52±3.4 58±5.6a EF(%)51±5 45±5a BNP(pg/ml)245±178 1 032±534a
表2 两组患者血清CA12-5与BNP水平的相关性(±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CA12-5与BNP水平的相关性(±s)
级别Ⅱ级组Ⅲ~Ⅳ级组总体BNP(pg/ml)245±178 1 032±534例数53 53 106 CA12-5(U/ml)23±17 87±38 r值0.657 0.827 0.698 P值<0.05<0.05<0.05
表3 心功能Ⅲ~Ⅳ级组治疗前后BNP和CA12-5水平比较(±s)
表3 心功能Ⅲ~Ⅳ级组治疗前后BNP和CA12-5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
项目BNP(pg/mL)CA12-5(U/mL)治疗后375±234a 28±19a治疗前1 032±534 87±38
2.4 随访 本研究中,出院后通过门诊就诊、住院、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2例死亡,43例再住院,其中CA12-5>35 U/ml患者再住院率为93%,其中CA12-5<35 U/ml患者再住院率19%,CA12-5高于正常值患者再住院率高。
慢性心力衰竭指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历经心脏重构、无症状的心功能不全、有症状的心力衰竭三个阶段[3],是逐渐出现心衰症状及体征,因此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根治难,但可预防。CHF主要发病机制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其中有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二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阻断这两个关键过程,即是有效预防及治疗心衰的基础。CHF患者心室内压力及容量的增加可促进BNP的释放,BNP是一种多肽,产生于心肌细胞,进入循环血液可裂解成NT-ProBNP,其分泌水平与心室容量负荷及压力负荷增加明显相关,其中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水平呈现增高状态,目前临床上是评价心力衰竭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4]。
CA12-5定位于染色体19P13.2,在心脏移植患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中首次被发现,血浆中CA12-5水平明显升高。其主要存在于间皮细胞表面,有研究示,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CA12-5水平升高,与心脏发生重构时心肌细胞转变为胚胎型有关,因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和组织发生了许多生物学的改变,包括胚胎基因程序被再次激活[5];并且心脏扩大或肝淤血导致组织伸展或心衰引起的液体的少量潴留,都可以刺激激活间皮细胞后使CA12-5分泌增加,由于CA12-5是心衰导致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渗出等综合作用所致,是次生结果,作为心衰独立检测结果应用于临床不甚严谨,暂无明确数据划分界限,且无法明确心功能损害的部位及作用机制,希望今后有严密的临床实验大数据支持,但可作为判断心衰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补充[6]。马锦玲[7]等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心功能分级逐渐增加,BNP水平相应升高,CA12-5水平逐渐上升,如合并胸腔大量积液、心房颤动,升高更明显。
本研究中亦提示,心功能分级越高,LVEF越低,BNP水平相应增加,CA12-5水平一般与心功能分级、BNP呈正相关,BNP和LVEF在临床上鉴别和评估心功能不全患者已得到较多肯定,对于CA12-5水平升高患者除了进一步筛查肿瘤,也要考虑心功能不全,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阻止进展为心力衰竭晚期,进一步减少再住院率就非常必要。马瑞[8]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与BNP水平呈现明显正相关性,另一方面也可说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上述指标存在关联。经过规范抗心衰治疗,患者疾病好转后CA12-5和BNP水平均有所下降[9],而治疗无效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持续严重升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联合CA125与BNP指标对患者疾病做出判断,有助于疾病早期预测及预后评估。
在临床诊疗中,CA12-5检测简便、经济,作为评估心功能不全患者又一个指标,并且联合BNP对疾病预后判断有积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