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黄志平,黄黎银
(赣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西 赣州 341000)
当前,临床对于肾脏病变、肾脏疾病病理诊断的方法主要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肾活检普遍伴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肾包膜下血肿是该穿刺术后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可有效降低术后肾包膜下血肿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2]。本文为了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现肾包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特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135例以及同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未出现肾包膜下血肿的患者133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现肾包膜下血肿的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以及同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未出现肾包膜下血肿的患者133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女49例,男86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5.05±25.27)岁。对照组女42例,男9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05±23.17)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排除存在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重大感染者;所有研究对象、患者于研究前均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阅读签字,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术前积极的完善各项检查,术前3天,要停止各种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的使用,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要控制在140/90 mmHg,术前4小时予以促凝药物。采用Aplio 4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将厚度在15 cm的软枕放置于患者腹部下,一般右肾中下极外侧是最佳穿刺点,部分患者会选择在髂窝以及左侧,依照常规消毒、切口、进针等顺序,进针角度控制在60°~65°,确认针尖达到肾脂肪囊中,告知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将穿刺针保险打开,击发之后将穿刺针快速拔出。穿刺完成之后,对穿刺部位按压10 min,而后用沙袋压迫,6 h内腹部加压包扎,24 h内禁止下床活动,禁止剧烈运动1周。术后3天要进行尿常规检查,予以促凝药物治疗3天。术后3天复杂肾脏超声,判断是否形成血肿,及时的停用抗凝药物,如果患者腰痛、腹痛等症状加重时,则要进行超声检查,详细了解、掌握患者肾包膜下的血肿情况[3-4]。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促凝药物的使用与否、穿刺次数、穿刺长度、血尿酸、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血白蛋白、血钙、血小板、血红蛋白、起病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肾包膜下血肿的定义:超声检查下发现低回声区,呈环包形、新月形、棱形、圆形、椭圆形等,新鲜的血肿可见纤维素漂动,CT可见包膜下存在半月形的葱皮样高密度区,增强扫描后,可见低密度区,对肾实质有一定的压迫[5-6]。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促凝药物的使用与否、穿刺次数、穿刺长度、血尿酸、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血白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起病时间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肾包膜下血肿出现的相关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s,n(%)]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s,n(%)]
危险因素年龄(岁)性别t/c2值0.337 5 0.664 8 P值0.736 0 0.414 8使用促凝药物男女是否穿刺次数(次)穿刺长度(cm)血尿酸(μmol/L)凝血酶原时间(s)血肌酐(mmol/L)血白蛋白(g/L)血钙(mmol/L)血小板(×109/L)血红蛋白(g/L)起病时间(d)试验组(n=135)45.05±25.27 86(63.7)49(36.3)96(71.1)39(28.9)6.25±1.05 1.68±0.24 296.15±28.14 16.28±2.26 128.00±18.17 56.68±6.28 2.86±0.27 327.28±24.05 189.25±21.17 14.26±2.28对照组(n=133)44.05±23.17 91(68.4)42(31.6)32(24.1)101(75.9)2.35±0.84 1.21±0.18 186.02±17.25 11.37±1.24 78.25±9.28 35.77±4.28 2.82±0.22 264.25±18.14 120.26±15.17 6.28±1.14 59.445 5 33.545 6 18.115 9 33.557 4 32.749 5 22.003 5 31.805 0 1.328 4 24.194 9 30.626 1 36.155 6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185 2 0.000 0 0.000 0 0.000 0
2.2 多因素分析肾包膜下血肿出现的危险因素 对135例患者促凝药物的使用与否、穿刺次数、穿刺长度、血尿酸、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血白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起病时间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可知血肌酐是导致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肾包膜下血肿出现的高危因素,其次是穿刺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本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可知促凝药物的使用与否、穿刺次数、穿刺长度、血尿酸、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血白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起病时间与肾包膜下血肿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7-8]。肾活检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肾包膜下血肿,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降低治疗效果,增加家属、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临床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凝血机制、局部血供较差、肾脏纤维化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9-10]。Logistic分析后,发现血肌酐是导致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肾包膜下血肿出现的高危因素,血肌酐水平越高,则患者发生肾包膜下血肿的概率就越高[11]。临床普遍认为穿刺前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血压控制不良等均会导致患者在穿刺中或者穿刺后的血压升高,进而引发肾包膜下血肿[12-13]。由此可知,穿刺前综合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疏导患者心理情绪,尽可能的消除其心中的负性情绪,同时予以一定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促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穿刺,避免穿刺前后患者情绪波动较大[14]。另外临床医护人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操作技巧,提高超声定位的准确性,严格掌握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禁忌证、适应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评估[15]。
表2 多因素分析肾包膜下血肿出现的危险因素Table 2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ubcapsular hematoma
综上所述,肾包膜下血肿是当前临床对于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研究的重点,是由多个危险因素影响的结果,临床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穿刺前提高对风险事件的预见性,积极的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肾包膜下血肿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