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效果

2018-09-28 04:59周京贻王志良
当代医学 2018年25期
关键词:单纯性肛瘘瘘管

周京贻,王志良

(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江西 抚州 344000)

肛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用手术方法治疗。其中,所谓高位单纯性肛瘘,实为在瘘管外括约肌深层的上方,只有单一管道的肛瘘,若施治不恰当,容易损伤括约肌,引发程度差异性的排便失禁,为临床难治病,临床中已有多种施治方法[1]。本次研究针对本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3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分别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与切开挂线法治疗,比较两者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3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与《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不存在手术禁忌证;有稳定的瘘管状态;长度≥3 cm,且近期(3个月内)未接受手术或专科仪器等治疗;病史均>1年,既往均有程度差异性的肛周脓肿病史及反复性肛门溢液症状表现;所选取患者均了解本研究,且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溃疡、克隆病、结核等特异性感染者;伴有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性传染病、严重贫血、心脏病者;妊娠期产妇及经期妇女。将所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6.8±5.9)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6.9±5.8)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两组均开展磁共振、肛门指诊检查,细致了解患者瘘管的基本走向及具体位置。术前常规备皮,以灌肠方法将肠道清理干净。手术过程中,行椎管内麻醉,根据患者病情实况,取左侧卧位或截石位。

1.2.1 观察组 首先自外瘘口处,用探针以缓慢速度探入,直至内瘘口,然后探出,明确有无侧支情况。于沟瘘管处(括约肌间),将括约肌间沟实施切开操作,作一个弧形切口,长度约为1 cm,以向下方向将组织分离,使瘘管呈暴露状态。将探针匀速缓慢退出,于瘘管进至内括约肌下缘位置处,便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瘘管切断,在近内括约的断端处,用3-0可吸收线,以贯穿方式缝扎。然后将外口处作为中心,顺其边缘,做一切口(圆形),用电刀将管壁与周围组织实施分离,最后顺着瘘管方向,对瘘管组织实施潜行剥离,将瘘管上方皮肤保留,另将此区域正常皮下组织保留,剥离瘘管,直至括约肌间沟处。从外口处,将所分离的瘘管牵出;常规创面止血,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上述同型可吸收线,实施括约肌间沟处切口的缝合处理。于伤口外口处,用油纱填塞引流,完成手术。术后,叮嘱患者多摄入半流质食物,控制排便,时间为2 d。常规预防伤口感染(抗生素静注)。术后次日,便后换药,确保局部始终保持干净、清洁状态,禁坐浴,时间1周,1周后,高锰酸钾坐浴,每天2次。

1.2.2 对照组 用探针自肛瘘外口处进入后,以轻柔动作顺着瘘管走行,从内口位置处,把探针自然穿出,将内口与外口之间的皮肤切开,将外口瘢痕切除,另将部分低位瘘管组织切除,在探针的下方出,系一条丝线(10号)与橡皮筋,运用血管钳将橡皮筋夹住,然后适当拉紧,利用丝线结扎位于血管钳下方的橡皮筋,并将其固定在肛门周围。再次利用探针进行探查,若无其他瘘管分支,则可用凡士林纱布条,对创面实施填塞处理,外面同样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与固定。术后,叮嘱患者食用半流质食物,控制排便,每天2次,抗生素用法、目的同对照组,高锰酸钾坐浴、每天换药同上。术后第5天,如果结扎处已比较松弛,将缝线收紧,橡皮筋继续切割组织,直至脱落。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高位单纯性肛瘘均遵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2004年所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管道仅一个,行径位于外括约肌上方,内口在肛窦部。①肛瘘疗效标准。依据肛肠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肛瘘疗效标准进行评定[3]:若患者体征、症状均已经消失,创口已愈合,即痊愈;若患者体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创口仍没有愈合,即有效;若体征、症状治疗前后没有改善,分泌物仍不断溢出,即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②疼痛程度评定标准[4]。运用语言评分标准(VRS),依据患者疼痛主诉的程度差异,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若疼痛已完全消失,即0级;若疼痛可忍受,但不对睡眠造成影响,即I级(轻度疼痛);若疼痛显著,需服用止痛药镇痛,已对睡眠造成干扰,即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显著且剧烈,无法忍受,需用麻醉类药物来镇痛,严重干扰睡眠,患者伴有植物神经紊乱(易怒、烦躁等),即Ⅲ级(重度疼痛)。③肛门功能评定[5]。用国际Wexner评分总分,对肛门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评定,总分为20分,正常:0分;完全性肛门失禁:20分,分值越高,表明肛门失禁程度越严重。术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工作,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中位肛门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瘢痕面积、治疗效果以及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或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

2.2 两组手术各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瘢痕面积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痊愈率为51.43%,对照组为42.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观察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1例,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2,P>0.05)。

3 讨论

手术为治疗肛瘘的常用方法,而在手术方法体系中,又可分为多种类型。针对高位肛瘘手术而言,其基本治疗原则为:引流通畅,消除瘘管,并基于此,最大程度降低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尽量维持肛门原有形态。针对高位单纯性肛瘘而言,减少瘢痕组织所造成的肛管缺损,保护肛门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乃实施治疗的关键步骤[6-7]。所以,保护括约肌手术,以及肛瘘保留括约肌,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研究重点与热点。

表2 两组手术手术各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手术各指标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5 38手术时间(min)21.3±1.9 20.5±1.8 1.910>0.050瘢痕面积(cm2)1.23±0.19 2.63±0.24 26.867<0.050疼痛持续时间(d)2.9±1.2 14.0±1.4 34.533<0.050创口愈合时间(d)26.1±1.8 40.6±2.7 26.573<0.050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在治疗肛瘘的各种手术方法中,肛瘘切开挂线为最为常见、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凡主管贯穿耻骨直肠肌或外括约肌深层以上的管道,其与直肠内口处于连通状态的部分,通过橡皮筋挂线疗法的运用,将高位括约肌均速、缓慢拉开。其有着比较高的治愈率以及较低的复发率,另外,因对括约肌进行的是慢性的切割,因此,不会出现诸如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当前,此术式以在各医院得到广泛应用,但需指出的是,因挂线处有明显性疼痛,且疼痛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而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8-9]。近年,虽然临床对各种肛瘘手术方式进行了持续改进与完善,但是,对于肛瘘手术而言,要想既能根治疾病又想保留肛门的原有功能,乃是难以实现的,主瘘管挂线处理仍然是一种首选治疗方案。2006年,Rojanasakul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即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对于此术式而言,其以肛腺感染学说为基础,入路位置为括约肌间沟,将瘘管分离后,于内括约肌处,对闭合瘘管实施缝扎操作,最终实现内口下方肛腺的闭合[10]。此术式对肛门括约肌几乎不会造成损伤,通过对括约肌间沟瘘管的结扎闭合,能使内口下方相应肛腺组织实现闭合,因而达到恢复肛门局部原本解剖生理结构的目的与效果[11]。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中位肛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瘢痕面积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取LIFT治疗,疼痛持续时间段,愈合快,能够较好的保护肛门功能。而在复发率及治愈率方面,尽管本次研究量小,整体随访时间段,但本研究能够为后续大样本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与方向。另外,本次研究所选取病例均为高位单纯性肛瘘,针对高位复杂性肛瘘,当前仍主要采取挂线手术治疗,LIFT手术仍存在局限性,高位复杂性肛瘘效果更好,因而仍需深入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采取LIFT治疗,术后疼痛轻,创口愈合快,复发率低,治愈率高。

猜你喜欢
单纯性肛瘘瘘管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保持直销的单纯性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30例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8例
改良扩大根治术治疗合并感染的先天性耳瘘管4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