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气压治疗对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8-09-28 01:35:14张丹丹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肩手充气气压

张丹丹 ,曹 凤 ,詹 青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137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神经康复科,上海 200137

肩手综合征即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约为12.5%~70.0%[1],亦是致残的主要原因[2-4]。肩手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肩部疼痛,同侧手、腕、肘疼痛,肢体水肿,以及皮肤温度升高等[5];如果未进行及时治疗,可导致肩、肘、腕、手部肌肉萎缩和畸形,严重影响上肢功能的康复[6]。肩手综合征可分为Ⅰ~Ⅲ期:Ⅰ期(急性期),表现为手部肿胀和色泽改变,肩和手有疼痛性运动障碍;Ⅱ期(营养障碍期),表现为肩和手的疼痛性运动障碍减轻,肿胀亦减轻,色泽变化减退或完全消失,开始出现肌肉萎缩;Ⅲ期(萎缩期),表现为肩和手的营养不良性改变,肌肉明显萎缩,关节挛缩和活动受限。当进入Ⅱ期时,康复治疗效果已欠佳[5]。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气压治疗是经气泵对多腔气囊进行均匀而有序地充气按压和放气减压,从肢体远端至肢体近端进行向心性加压,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7]。然而,传统气压治疗的充气和放气未以血流阻断及恢复压力作为判断依据,也未考虑到患者上肢周径这一个体化因素对气压治疗压力的影响。为此,本课题组自行研制改良式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改良式气压治疗对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病例纳入标准

(1)年龄为40~80岁;(2)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自发病起<6个月;(3)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且符合肩手综合征I期诊断标准[8];(4)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5)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病例排除标准

(1)患有恶性进行性高血压;(2)此次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前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或由颈部疾病所致的肩部疼痛;(3)患有神经或精神疾病而无法配合治疗;(4)患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5)有药物过敏史。

1.2 研究对象和随机分组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接受治疗的60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改良式气压治疗组(30例)和传统气压治疗组(3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性质和偏瘫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3 治疗

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

传统气压治疗组患者接受传统气压治疗,采用韩国元金POWER-Q3000PLUS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及附带的可充气袖带。采用间歇式充气模式,充气时间为3 s,放气时间为20 s,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1次/d,连续治疗4周。同时,配合常规卧位护理。

改良式气压治疗组患者接受改良式气压治疗,采用韩国元金POWER-Q3000PLUS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及本课题组设计的可充气袖带(图1)。首先,根据患者上臂周径绑扎好袖带,松紧度以可伸入1指为宜;将消毒后的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传感探头置于患肢指端,连接心电监护仪,调节压力至SpO2显示动脉波形消失,并记录压力值。采用间歇性充气模式,充气时间为3 s,放气时间为20 s,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1次/d,连续治疗4周。气压治疗的同时配合患者的姿势管理:(1)对痉挛的抑制,如训练患侧上肢功能时,下肢放置于屈曲负重位;(2)对患侧上肢各种姿势的控制,如伸肘下的屈肩控制;(3)对患者躯干及上肢关键点的控制,如让患者保持直立坐位。

1.4 观察指标

1.4.1 上肢运动功能

气压治疗前及气压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9]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积分:积分0~49,严重运动障碍;积分为50~84,明显的运动障碍;积分为85~95,中度运动障碍;积分为96~99,轻度运动障碍;积分为100,功能正常。

1.4.2 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肩关节ROM是指肩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的角度[10],被作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客观指标。气压治疗前及气压治疗4周后,采用专用量角器测量患者健侧和患侧肩关节后伸、前屈、外展、内收及外旋的角度,以患者无不适或无疼痛为宜。

1.5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11-13]:(1)显效,患肢自发性疼痛和水肿消失,肌肉无萎缩且活动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患肢自发性疼痛和水肿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肌肉萎缩不明显,活动功能轻度受限;(3)无效,患肢自发性疼痛和水肿症状无明显变化,肌肉进行性萎缩,且活动严重受限。治疗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表1 改良式气压治疗组与传统气压治疗组基线临床特征的比较 [n(%)]

图1 本课题组设计的可充气袖带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气压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肩关节ROM的比较

2组治疗前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治疗4周后,2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改善较传统气压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2。

2组治疗前的肩关节ROM(后伸、前屈、外展、内收及外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治疗4周后,2组的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内旋ROM改善较传统气压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P<0.01,P<0.05)。

2.2 2组气压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治疗4周后,改良式气压治疗组中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83.3%;传统气压治疗组中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3例,治疗有效率为56.7%;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气压治疗组(P<0.01,表3)。

表2 2组气压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 s)

表2 2组气压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肩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 s)

注:﹡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传统气压治疗组治疗4周后比较。

观察指标 改良式气压治疗组(N=30) 传统气压治疗组(N=30)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治疗前 36.78±11.32 35.14±7.33治疗4周 60.26±10.48﹡△ 47.76±8.07﹡肩关节活动度后伸治疗前 14.62±8.35 15.96±10.45治疗4周 32.95±1.45﹡ 35.93±12.21﹡前屈治疗前 48.56±16.48 42.55±21.13治疗4周 101.3±31.18﹡△ 81.98±29.65﹡外展治疗前 40.58±21.48 36.65±14.95治疗4周 73.72±31.16﹡△△ 53.70±24.05﹡内旋治疗前 18.28±12.45 14.61±8.95治疗4周 39.56±15.14﹡△ 30.12±13.39﹡外旋治疗前 20.31±13.93 16.95±12.95治疗4周 37.73±19.30﹡ 34.13±17.88﹡

表3 2组气压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n(%)]

3 讨 论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4],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偏瘫后肩关节继发性损伤所致疼痛和交感神经系统失调可能是肩手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目前对于肩手综合征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西结合治疗已成为一种治疗趋势。气压治疗通过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肢体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节律性地充气按压和放气减压,同时予以加强动脉灌注,可有效改善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达到消除水肿及改善周围血管功能的目的[15-18]。

鉴于传统气压治疗的充气及放气均未以血流阻断及恢复压力作为依据,也未考虑到患者上肢周径这一个体化因素对气压治疗压力的影响,且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偏瘫肢体的感觉障碍,因此仅凭患者的主观感觉以判断气压治疗压力,既缺乏科学性,又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因压力过大而对患者的血液循环或神经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本课题组自行研制改良式可充气袖带,可以依据患肢上臂周径调整臂套松紧以消除个体臂围差异,并应用SpO2监测以更好地调整个体对压力的耐受程度[15,19],以期获得更适宜的充气和放气模式,提高气压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改良式气压治疗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内旋ROM的改善均较传统气压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由此可见,改良式气压治疗相较传统气压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以及肩关节ROM。

综上所述,改良式气压治疗对于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可取得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和运动功能、消除水肿和疼痛,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改良式气压治疗操作简便而安全,患者感觉舒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肩手充气气压
什么是肩手综合征?
保健与生活(2024年7期)2024-04-15 06:45:07
充气恐龙
环球时报(2022-04-28)2022-04-28 17:19:11
看不见的气压
幼儿画刊(2021年5期)2021-12-02 04:24:04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46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实施康复护理的价值评定
海桐皮汤配合康复训练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观察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橡胶工业(2015年3期)2015-07-29 08:24:14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