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樊临虎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体育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程,课程目标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具体走向。依据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和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grade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 2013),结合两国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课程价值观,对中美两国体育课程目标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国国情及体育课程标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两国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呈现的异同点,探寻适合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路径,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是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并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经由10年的试行,于2011年修订。课程标准建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使得体育课程对学生要求更加具体和明晰(见表1)。
表1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课程目标
中国体育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下划分不同的学习领域,又根据不同领域目标划分不同的学习水平,从而构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递进的目标体系。领域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根据领域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习水平,水平一至水平四。不同水平阶段的具体目标主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和年级划分(见表2)。
其中,学习领域中的“运动参与目标”表现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运动中学习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心理的健康;“运动技能目标”表现为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学习运动技能并达到灵活运动目的,其实质体现了体育课程目标应将身体锻炼作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身体健康目标”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时应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了解运动卫生及与运动健康有关的营养。因为健康的身体才是进行体育学习的前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学生将体育学习中所习得的身心健康与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相融合,能基本实现自身的价值,敢于承担一定社会责任。而水平方面的目标是针对学习方面目标而具体设置的操作层面的具体内容,是教师进行备课学习的基础(表3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为例)。
表2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目标体系
表3 中国课程目标的具体呈现方式
美国自1995年以来颁布了3个版本中小学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在体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0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改革蓝图:中小学教育法再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同年美国全国州长协会和各州教育长官委员会联合发起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2013年美国国家体育发展目标和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组织——社会健康与体育教育协会(SHAPE)在《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中将课程总目标分为5个方面,概括起来可以简述为运动技能、运动知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认知(见表4)。
表4 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2013)课程目标
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体育课程标准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技能和信心的具备体育素养的个体,使他们享受终身健康的体育活动生活方式。在五大目标的引领下,课程设计者将每一年级水平结果指标以具体的方式予以呈现。年级水平结果指标对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而言,同一水平目标的具体要求随着学生年级上升而难度增加(如表5所示)。这样的目标设计方式使得学生技能得以阶段性、连贯性地发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又能使体育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学生每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其中,运动技能表现为学生在具体的运动实践中学习并提升各项运动技能的能力,这也是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运动知识表现为学生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以达到了解基本田径类和球类运动的起源和发展,通过自我认知能力完善体育学科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如知晓一些球类运动的战术、规则和运动文化等);身体健康体现为学生在运动中不断积累运动健身知识、制定健身计划以提升自己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体现为学生通过不断运动,在实现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的运动行为负责,在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层面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社会价值表现为学生通过运动进行社会交往,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标准四和五的基础奠定于小学阶段。当孩子们学会接受来自老师和同龄人的反馈,与他人积极交流以及能对自己在各项体育运动环境中的行为负责的时候,社会责任感就会相继形成。学生在小学阶段里形成的态度和行为对于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的态度、行为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不仅在体育教学环境下,脱离体育教学的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表5 美国课程目标的具体呈现方式(以目标5为例)
(1)从中国与美国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出,两国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性。两国的目标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运动技能、学生能够学会什么运动技能”。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两国都以此为核心,拓展性的延伸并指定相对应的具体目标。通过其对课程目标的设立,体现了在每一个学段或年龄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从宏观上看,两国的体育课程标准都以时代特征和社会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制订了合理的、符合本国国情与文化的、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现了一个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从微观上看,两国的课程目标中均以学生为主线,围绕着“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技能,学生能够学会什么技能”制订,而且目标扩展中涉及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具体水平目标的设置成多元化方向,目标最终的实现还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中美两国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均呈现出从身体健康升华至心理健康直至社会责任感的生成。
(2)中美两国体育课程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几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中国《课程标准》更注重对于学生各个方面标准的全面发展,涉及面较宽,包括体质增强、兴趣的培养、心理适应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而美国在三次《体育课程国家标准》的改革与修订中,无一例外地将“运动技能”的学习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同时兼顾行为、情感和社会适应等目标。其中最大的不同点体现在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中尤为强调“体育素养”(physically literate)的形成。其课程目标中的五个标准都是围绕如何最终形成一定体育素养而制定的。美国提出的体育素养的价值意义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内容并让学习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建立紧密联系,同时为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向,能够帮助体育教师组织课程内容、把握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干预方式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3)从两国体育课程目标的演变来看,中国更注重的是各个目标都比较均衡、全面,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目标有特别突出的要求。而美国课程标准中则将“运动技能”重点强调,同时兼顾其他4个目标的实现。例如,美国课程目标中要求在小学毕业前,学生要展现出对于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一些特定技能的掌握程度;在舞蹈、体操和小组的游戏活动中运用基本的运动概念;确认基本的与健康相关的健身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回归了体育课程本质的自然属性。而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则表现出重点缺乏,面面俱到的课程目标在给一线教师课程实施带来一定难度。在当今我国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多借鉴和学习美国的体育课程,也就是重点突出“体育运动课程”。
(1)将“健康”作为第一要义。中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既强调了体育运动与健康价值的必然联系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在发展体能的同时逐渐形成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构建了由体育运动至健康再到体育运动的一个闭环体系。从纵向看,青少年学生从普通的体育锻炼到知识的掌握,最后再到健康理念的获得,实现了由体育锻炼到健康价值观的升华;从横向看则是从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健康标准,并最终实现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展现国民体质的提高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2)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体育素养。体育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获得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能力,包括健康素养、技能素养、以及优秀的运动品格素养,是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中把“具备体育素养的人”(physically literate person)作为整个标准的主线,代替了2004版《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中“受过体育教育的人”(physically educated person)。“具备体育素养的人”强调的是青少年应加强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学生通过自己设定目标,经过不断地努力,继而实现体育课程的真正价值。体育素养这个概念在表达体育教学中应该实现什么方面是很全面的。它对于体育教育目标的概括,从价值定位来看,发展学生体育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使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构成完整的课程目标层级,形成以体育素养为统领的目标系统,在教学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3)重视学生运动技能,规划终身体育路径。美国的《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认为“重视运动技能教学,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从小学至大学,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技能要求。如果儿童在小学毕业前没有具备扎实的基础运动技能,就如同语文、数学或其它科目的学习中没有提前掌握利于该科目学习的前需技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间接地培养青少年学生运动兴趣及习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其积极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锻炼。高中毕业后,使学生形成一定体育素养和运动习惯,为贯彻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比较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两国均加强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且在兴趣的引领下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从更深层次来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最终体现了“终身体育”的理念,将该理念从学生时期开始培养,就可以更好地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增强体魄,进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牢固的身体基础。
(4)重视对学生的特长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这与中美两国具体国情和文化的差异有关,首先,成熟的美国体育产业对学校体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在球类运动的竞技化培养方面,因此,美国体育课程目标对运动技能方面做出了相对比较高的要求;其次,一直以来倡导的是所谓“民主与自由”的精神,这种张扬自由的精神在个性的在塑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而我国一直以来强调倡导“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在集体性运动项目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5)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美国《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体育课程编制原则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发展儿童身体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快乐、自信和运动自豪感,保证所有学生的最大化参与,同时重视学校体育课程与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互动和互补,通过社会资源整合全面推动体育课程的实施,从兴趣的培养到习惯的养成,再到“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都在一定层面体现出学生发展至上的课程理念,这显然是社会与教育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