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导演艺术中西“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以实验戏剧《命中注定》中国元素运用为例

2018-09-28 06:07:34
新世纪剧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歌队俄狄浦斯戏剧

2018年6月16日到18日,“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召开,与会三天各位戏剧导演专家、教育专家就目前全世界范围戏剧导演及其人才培养话题展开热议。在这期间,关于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下的生存,东西方戏剧的审美特征,舞台手段的东西方碰撞等课题引来众说纷纭,中国的导演艺术家争论的话题一直都集中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如何借鉴西方戏剧的先进经验,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参差不齐、优劣参半等问题。而国外的学者更加强调,为了使导演培养立足民族性,很多国外专家都有过向中国戏曲“寄养”的经历。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非常有趣,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导演艺术独立性与“融合性”的撞击。

在这几年的创作中,我本人也做了类似的探究和尝试,先后执导、主演了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参加国际戏剧节的实验作品:《命中注定》(导演)、《赵氏孤儿》(导演)、《朱丽叶还魂记》(主演),在这里我想以《命中注定》为例,谈谈对导演艺术中西“融合”的理解。

2014年7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博士生交叉平台资助项目——实验戏剧《命中注定》,在韩国首尔参加国际青年戏剧节,第二年6月,由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推出的修改版,亮相于土耳其比尔肯特大学国际戏剧节。既是实验戏剧,那么这出戏的“实验”在何处?“实验”的尺度以何为衡量?在当下的琳琅满目的“实验”剧潮中究竟扮何角色?本文将从这三部分逐一展开。

一、“融合”式的实验

(一)如何理解“融合”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融合”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这里我借用这个词的目的主要是区别于时下另一种实验戏剧。

比方说,标榜实验先锋戏剧的孟京辉导演在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意外死亡》中,即用歌队的形式代替了很多表达主题的段落,让观众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读解和表达立意上。又如2007年获劳伦斯奥利弗最佳喜剧奖,2009年成功上演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39级台阶》,就充分利用假定性的舞台方式、弱化悬疑成分的叙事结构,成功地将一部悬疑巨著变成了一个喜剧。再比方说由上海戏剧学院李建平教授排演的甬剧《风雨祠堂》仅仅借用了迪伦马特名剧《贵妇还乡》这个故事,上演了一出中国江南小镇的爱恨情仇,映射出金钱诱惑下对人性丑恶的嬉笑怒骂。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对经典剧目的改编尤为居多。在原创剧目中,更有类似于《鲁镇往事》《人模狗样》《外套》……这样的实验先锋类型,他们对于文本的要求可能仅仅依靠的是一个幕表制甚至只是某种概念。

这一类戏剧的主要特点是对剧目或者是文本做了根本性的调整,其主题立意的表达更接近编创者的主观意识,其创作目的更有创造出新的舞台剧类型之嫌。在这一过程中,导演拉开了与原著的距离,他的创编意识更强。因此,相对于“融合”一词,似乎用其反义词“分离”更加准确,这类实验性戏剧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

我所说的“融合”式实验所针对的,更类似于传统的戏剧排演,即编剧在文本的创作时候就已经埋下“实验”的可能性,导演则在这一基础上,赋予剧目某种舞台样式,追求他的主观意识,力图为剧目找到他认为最能表达作品思想内涵的外部样式。我想这样的案例更为屡见不鲜:经典剧目配合当下流行元素的全新打造;原创剧目对姊妹艺术大胆植入;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全新舞台装置革命性的诞生等。本世纪最杰出的代表——音乐剧的诞生,便是将戏剧、歌剧、舞剧、交响乐、流行音乐综合成了一种全新的舞台剧方式,当年的某种“实验”变成了现在的流行,甚至开创了新的剧种。这样的“实验”归纳到“融合”这一词上最为恰当。

同样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合成,相对“综合”一词,“融合”显得更为谦卑一些。它的方式仅仅在于:借鉴、挪用、拼贴、重组。《命中注定》的实验性,实际上就是“融合”的实验。

(二)《命中注定》试图“融合”的艺术元素

在剧本的创作初期,定下来两项创意:一、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进行续写,依然是关于“命运”主题的研究。让最后垂死的俄狄浦斯有一次重生的机会,把其与命运抗衡的地点放到古代的东方。二、将一个提线木偶作为俄狄浦斯内心欲望的外在表现,与其始终较量直至共同灭亡。与此同时,作为国际交流项目,主创团队还要求突出中国元素,强调文化交流。

什么样的舞台样式,才是属于这个戏的最佳方案呢?作为导演,面对以上要求,更像一场命题作文。

《命中注定》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俄狄浦斯在即将要被刺瞎双眼之时,代表另一心理形象的小木偶出现。双方商议后,决定来到古老的东方再来做一次与命运的抗衡,试图摆脱“弑父娶母”的厄运。在那里,化作侠客的俄狄浦斯,出手救了一名青楼女子秋娘,即使小木偶百般劝阻,依然受情欲的驱使,没有抵挡住秋娘的真情诱惑与其共枕。闻声赶来的员外——秋娘孩子的生父,当面揭穿秋娘的真实身份,早已迷失自我的俄狄浦斯与其厮打。在员外生命垂危之际,道出与秋娘所生之子背负“杀父娶母”的神咒,而亲生儿子就是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俄狄浦斯。悲痛欲绝的东方侠客,顷刻间变回到遭人唾骂的俄狄浦斯,最后依然接受了命运的宣判。

《命中注定》剧照

经典故事续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放到了古代的东方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特色,而且侠客受青楼女子真情诱惑的故事,从观众视角来说很有吸引力。人偶对话的实验性,也不是该剧作的独家发明。近年来,英国舞台剧《战马》,百老汇经典剧目《狮子王》都是人偶同台的经典之作。

那么,中国元素在哪里?于是,在导演构思初期:戏曲式的表演,古典舞为主的歌队,包括极具东方特色音乐、服装,带水墨画感觉的舞台设计……等等一切,似乎蜂拥而至。我知道这是在看完剧本后的第一个创作兴奋期。事实证明,这样的创造性思维,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演出,姊妹艺术的“融合”为这出实验剧目的呈现抹上了一笔亮色。

然而,在听完罗怀臻老师题为《重返中国戏曲的手工时代》的发言后,我开始反思,是否我们在借用中国戏曲、中国木偶、中国古典舞、种种精髓的时候,太考虑“拿来主义”?特别是现代中国的舞台导演,大多是在西方戏剧和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和继承是在新时期下提出的要求。所谓的手工时代,我以为是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各个部分的精致时代,无论文本、唱腔、词曲创作、程式技法还是人物服装造型,道具制作……其精良的程度,考究的地步足已让观众赞叹。

罗怀臻老师说道:“……手工时代,是建立了戏曲审美观的时候。它凝练在每一样东西里,头饰、道具……”,他感叹于时代变化下戏曲舞台的改变:“比如,毯子功的身体翻空,现在的‘威亚’就可以完成,再比如手工的服饰和传统的制作被工厂所代替……”最后他说:“……是否现在应该回到那个时代,就像一块电子表和手工表的珍藏价值,手工饺子和机器饺子的区别。”

而王晓鹰老师的发言更引起了我的思考,“……多年来,我致力于‘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假定性——诗……中国传统戏曲的汲取,中国音乐等,不能是简单地将其堆砌,应该是——浸润。”

我们的戏曲在借鉴西方的戏剧,西方的戏剧也在向中国戏曲取经。这中间我想最应该保留的是——味道,那个不管是咖啡还是茗茶,烈酒还是小烧的滋味。融合,在思想表达上应该符合观众品尝的习惯,手段的运用应该关注到可预计到观众范围内的观演体验。一句话,我们的戏为什么而打造,观众是什么样的群体,作为导演要做研究。

《命中注定》作为国际交流项目,对外交流,文化输出,尽管融入了中国元素,似乎达到一种形式上的“融合”没有问题。但作为戏剧人,特别是中国的戏剧导演,我觉得离打造成具有中国美学意象的舞台精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这里,导演本身的积淀,对古今各戏剧流派的通晓研究固然重要,同时,对舞台上“诗”的表达,对“浸润”的体现,对于戏剧导演这样一个以实践擅长的工作部门更值得推崇。

二、“融合”的原则

(一)浅显易懂,浅尝则止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总结如下:开头和结尾部分放在了遥远的古希腊,语言风格是史诗式的,歌队的部分集中在这两个地方。中间的部分,集中演绎的是东方故事,语言风格介于古语和白话文之间,部分段落还有戏曲的韵辙,叙事的部分在这里。

在表现古希腊时期,要求演员要有明显的传统的古典式诵读的表演风格,语言及心理把握一定符合西方人简明直接的表达方式,而在展现东方故事的时候,演员的表演是略带戏曲化的生活表演,突出的是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角色的要求,俄狄浦斯是具有东西方美学特征的代言人。因此,剧目的呈现不是特立独行揭示某种东方的神秘,不像《赵氏孤儿》那样讲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和接受的故事,更不是塑造一个精神分裂能自如转换东西方文化频道的非正常角色。换句话说,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人文精神的剖析,不需要过于晦涩,带给观众的精神愉悦,一定是建立在“能看懂,不要受到语言太大障碍”的原则上,姊妹艺术的“融合”要浅显易懂。

那么,需要的是叙事上的简明扼要,辅助演员创造一个由东方人扮演的具有西方文化印象的俄狄浦斯,上演西方人能看懂的东方故事。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一定要巧,不能过分渲染。太中国化,观众不会相信这样一个俄狄浦斯王的存在;太西方化,外国观众无法获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每出作品都是具体的个体,无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唯一模式。西方的故事由中国戏曲来演绎,或者中国故事由国外的人物来体验,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举个例子,可能我们无法将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和肢体剧《鲁镇往事》直接进行比较,这是我的理解。

(二)写意手法的确立

这里先引用一下“戏剧性”一词的解释。“戏剧性,即是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中产生的合乎情理的、有机的、不可逆转的‘突变’,这种突变导致舞台上发生使观众感到更大兴趣的戏剧情境。”

作为导演,对于“戏剧性”的把握至关重要,不管是何种的戏剧实验,“戏剧性”是“戏”能成立的前提。也就是说,情节中我们一定要找到真正有戏的部分。时下,有很多实验戏,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在“戏剧性”这一戏剧存在的核心上好像没有抓住,吸引眼球的那些绝妙创意恰恰变成了“金玉其外”。

抓住了戏剧性,也就抓住了冲突的顶点,我们创作者究竟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也就从这里起航。

俄狄浦斯接受了秋娘的夫妻情意是第一高潮段落。剧本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情欲”“女人的味道”对男人的诱惑。俄狄浦斯的东方之行,就是向“杀父娶母”的命运的一次挑战,因此一路上,小木偶反复提醒。当秋娘被俄所吸引时,小木偶更是百般阻挠。在一古宅,一边的青楼女子,第一次被侠士打动,欲托付终身,又碍于古时女追男的禁忌。另一边,面对红粉佳人,又恐重蹈覆辙,两厢百般煎熬,最后秋娘奋不顾身,冲破传统倾力表白。而俄狄浦斯也终究抵不住内心欲望,赶走小木偶与秋娘和好。当赶走小木偶的那一刻时,全场有一个巨大的停顿,只有小木偶不无惋惜地离开。

这里最让人感动的一定是面对爱情的秋娘,抛弃了所有的旧有观念,为了生活、为了日后的家庭组建的胆大妄为,而忧心忡忡的俄狄浦斯正是被真情所动改头换面,成就了一段典型的中国式姻缘。

在这段戏里,“古宅”“雨夜”“窗下”既有着元曲《西厢记》中的东方神韵,又有着《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莎剧浪漫情怀。双方内心的冲突达到高潮。

这段戏的写法恰恰说明,实验戏剧《命中注定》依然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虽然在故事上,是通过一个假想完成,但这一假设出来的东方故事,依然是严密地建立在生活逻辑上,人物的设定也是符合正常的生活逻辑,这一点毋庸置疑。

《命中注定》剧照

综上所述,“融合”的又一原则被确立:遵循现实主义逻辑的非现实主义排演,用写意的手法展现中国元素。

三、假定性的丰富运用

在这次论坛上,孙惠柱老师有过这样的发言:“……戏曲在展现真实的层面上更加有手段。展现大写的人常比话剧更有表现力,现代性更加容易让现代人接受。”

在《命中注定》中,这一美学理念在导演手法中得到了体现,这种假定性的手法既展现了中国古典生活,也是非写实方式的一种尝试。

(一)一块“布”的奇思妙想

剧中有一段这样的戏:窗下,秋娘吟诵一首诗,壮士侧耳倾听,其内容凄凄惨惨,听得叫人不免心生怜爱。

第一次拿到剧本,我就生发出用由两名歌队演员牵住一块“布”来代替窗户,用逆光的方式展现秋娘吟诵的场景。舞台上,灯光渐暗,很空旷,很静……两人身着古时服装,用料很飘逸考究,咫尺之间只有一块“布”挡住,不远处有中国古乐相伴,那感觉更像是一幅唯美的中国水墨画。用“布”来打破生活的幻觉,非再现而是表现生活,这是典型的写意手法。

但是,仅一个画面是不足以撑起整出戏的舞台样式,必须要让它贯穿。于是,在大家集体智慧的帮助下,“布”变成了古希腊的神山,古宅的屋顶、窗户、床榻,甚至变成了墙,最后变成了象征意味的毁灭。虚实结合,一动一静。同时,它还起到了幕布、划分表演区域和换场的作用,在舞美同行的精心设计下,它甚至变成了木偶标准出场时的背景和一幅水墨画的舞台背景。

整个演出过程,这块“布”由歌队演员牵引,“融合”的两段古典舞也把“布”变成了必要的手持道具,最后的水袖也是这块“布”的延伸和变形。

可以说,在“融合”各种姊妹艺术中,“布”把所有元素串起来了。在这里我要说,这实际上是假定性在《命中注定》中的充分发挥。

舞台的处理非常简洁,从开始那一刻到结束只是一块“布”,作为外部样式。“融合”的目的只是在帮助叙事,而到了高潮戏的时候,相反这块“布”静静地铺在演员脚下,一动不动。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通过前后的“动”让观众相信,明白我们的“约定俗成”,通过简单的字幕提示就能明白故事的发展。以此来强调高潮场面的“静”,让观众来细细品味,带有浓郁中国味道的爱恨交织。

这样一来,属于《命中注定》的舞台样式感基本确立。

(二)二胡的运用

这是《命中注定》的又一中国元素的体现。剧中首先是情感场面现场伴奏。其次,二胡可以模仿风雨、滴水、心跳的声音,在演出过程中音效的功能所得到的观众回馈颇好,他们的笑声告诉我们,戏他们看懂了。

在首尔的演出中,小木偶的语言,我们是通过其中一个歌队演员完成的。而在修改版中,我们是让二胡演员完成的,实际上是增加了观众对二胡——这一中国元素的关注。

(三)歌队的运用

《命中注定》剧照

在古希腊戏剧中,歌队是常用方式,这一点,该剧作者在展现西方文化的古希腊场景里写得非常充分。在东方场景里,尽管三名演员化身成剧中人物完成角色扮演,但我依然不满足。

中国戏曲,在假定性的运用上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有的原则,创造出不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假定性手段。

在《命中注定》中,歌队演员在开始和结束充当的是审判者的形象,在第二段落摇身变成中国普通的人群,在某些环节他们要符合前面所提到的“融合”的原则,在观众和戏中间会有跳进跳出的环节,甚至有些戏耍的成分。比方说,在秋娘前面几次呼喊“壮士”时,两名牵“布”的演员,表现出来也是痴情的样子,更有甚者,由于对俄狄浦斯的仰慕竟然忘了牵“布”,其目的既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也是用写意来传情。

当然,“融合”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关键还是要看对文本呈现的作用在哪里,修改版中就大胆去掉了两大块用“布”的地方,避免画蛇添足。形式的创新,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让观众把注意力拉回到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上来。

事实证明,在后现代崇尚解构、戏耍的今天,关于实验也不一定要走得很另类,一定要创造什么,推翻什么。大家都看不懂了,那是需要把故事讲清楚了。观众只注重形式了,那说明主题内容弱化了。新的尝试未尝不可,但是对于戏剧的本质切不可遗失。“融合”也是一种实验的选择,值得我们更好地探讨研究。

关于《命中注定》的再次思考,是在这次“当代戏剧导演艺术与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国际论坛”后对自己创作实践的反思,也是从事导演教学工作多年后我对东西方舞台艺术交融的实践性思考。我想这次的大会对于这样的争论不应该是某一个标准答案的呼之欲出,更应该是让导演者沉下心去、潜心工作的要求。借用杨绍林老师在最后的总结式发言的一句话来对自己提出要求:“把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猜你喜欢
歌队俄狄浦斯戏剧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剧作家(2024年3期)2024-06-07 08:41:25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如何指挥乐曲的起唱、收尾以及段落、乐句的起止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浅谈合唱指挥者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浅析“歌队”在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中的艺术张力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1:57:29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