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别样精彩

2018-09-27 12:18杨蕾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互学助学

杨蕾

[摘 要]习作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整体性观照和系统性梳理,导致训练目标模糊和训练内容随意。李玉贵老师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遵循习作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他引领学生在“丰富情境”中训练思维,主动自学;在“互惠小组”中凝聚合力,积极互学;“搭建支架”突破难点,有效助学,使以学为中心的习作课堂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学为中心;自学;互学;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5-0074-02

当前的习作教学中,存在着训练目标模糊和训练内容随意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对习作教学缺乏整体性的观照和系统性的梳理导致的,自身的随意性、主观性较明显。那么,如何改变现状,不囿于成见,进行习作教学的突围?

台湾著名语文教师李玉贵执教的习作课《分心虫》就为我们提供了典范。课堂上,李老师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出发,遵循习作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习作教学思想。李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写一件熟悉的事。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聚焦了精当的教学内容,通过板块设计,逐层推进的策略,引领学生学会把课堂上分心的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并运用图片、文字、绘本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发生,体验学力的提高和素养的提升。

一、在“丰富情境”中训练思维,主动自学

基于情境的教学是真实、灵动,最具张力的。课堂上,李老师为了让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向抽象自然过渡,她精心创设了几个生动丰富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辨析、描述,思维逐步走向深入,走向成熟,向习作深处漫溯。

(片断一)

师:分心虫专门吃掉课堂上的分心事。

(投影:“课堂上的分心事”)

师:谁看出这个句子的关键词了。

(学生答“分心事”)

师:其实“分心事”的前面还有一个重点词,对,是“课堂上”。它专吃哪儿的分心事?我们来看一下。

(放片子,一个坐在板凳上动作幅度特别大的孩子,脚抬得很高。)

师:你在课堂上是怎么分心的?愿意和分心虫分享自己分心的事吗?请说出五个分心的经历。

上課伊始,李老师由“分心虫”的创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聚焦了本节习作课的关键词“课堂”和“分心事”。这一主题集中指向了学生现有的认知领域,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有效对接,体现了“习作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这个熟悉又真实的情境中,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会分类,学会归纳。把课堂中的分心事,通过“说、想、做”等方面尽情地表达出来。

二、在“互惠小组”中凝聚合力,积极互学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提出:学习的深刻本质就是相互倾听,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便是基于倾听、基于对话的相互学习的路径。在李老师的课堂,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了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他们相互倾听,相互鼓励,相互提醒。在没有恐惧,没有歧视,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安心、静心、专心。并从别人的眼神里,话语中,学会尊重,懂得宽容,真正体会到在这个“互惠小组”中,大家可以认认真真地听,清清楚楚地说,轻轻松松地等候,让别人的思维融入自己的想法,也让自己的见解碰撞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最强大,最有力,最具效力的学习合力。

(片断二)

(师投影图片:一个孩子坐在板凳上弯腰捡铅笔。)

师:你能看出他在做什么分心事吗?

生:捡铅笔。

师:好,老师提示你一下,你可以往前想,也可以往后想,把这个小朋友分心的事变成十个动作。想一想,他除了捡笔,还有哪些动作?

(学生默默地想,有的只说出了一两个动作。)

师:你刚才看到的是大动作,现在要关注小动作。他的目的是捡笔,猜猜看前面会发生什么事,后面又会发生什么事?看看能不能说出十个小动作,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师:有的同学很棒,通过小组合作,他不仅想到许多小动作,还想到了神态、姿势。

课上,当李老师出示一个男孩捡拾铅笔的画面,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几个连贯动作时,部分学生只能说出一个或两个。此时,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互惠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再次揣摩学习要求后,在组内静心倾听,尽情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孩子们在开放的空间里协同探究,同伴互助,“按、伸、勾、翘、趴”等精准的动词跃然纸上。可见,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民主氛围中,学生会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搭建支架”突破难点,有效助学

李老师的有效助学集中体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念,即在学生最需要,又感到困惑的地方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机会,进步的平台,提升的空间,也让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如学生观察“捡拾铅笔”时,部分学生只知道仅有的几个环节,能说出简单的几个动作。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把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呢?李老师通过“拆解动作”这一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前几个动作,再想象后几个动作,借助“思前想后”让观察与想象自然勾连,建立联系,从而学会细致观察,深层思考,领悟细节的生动与精彩。

(片断三)

师:想一想,他除了捡笔,还能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别的动作。

生:他的手撑着桌子,那个手捡笔,两条腿坐在板凳上。

师:哪只手撑桌子,哪只手捡笔。

生:他左手撑着桌子,右手捡笔。

师:右手怎样捡笔?

生:右手放在地上捡笔。

师:他为何要撑着桌子?想想之前他是什么样子?

(投影图片:在捡笔之前,男孩眼睛转动的样子。)

师:看,连眼神都能写,这个神情可以加在前面,也可以加在后面,那张图只是个引子,大家要学会想象。

师:请问笔为什么会掉?中间可以加什么动作?帮他把想法说清楚,说具体。

一生:可以加上玩笔、转笔的动作,然后模仿小李飞刀“chua(第四声)”一下把笔扔出去了。

师:很棒!请再说一遍。

生:他不想写作业,把笔拿起来“嗖嗖”地转,感觉很无聊,突然模仿“小李飞刀”的样子,笔“chua(第四声)”一下就扔出去了。

师:真好!还用上了拟声词呢!这就是把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其实,我们刚才是在拆解动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一件事写具体,写生动,李老师适时搭建了绘本支架,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讲解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写好一件事除了要细化动作,还可以加上环境衬托和亲身感受,让这件事更加饱满,更加充实。学生在语言支架、图像支架、示例支架的引领下,理解得更透彻,感悟得更深刻,为后续的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李老师的课堂宁静、优雅,举手投足间透射出师者博大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教育品格。“会听、敢说、善等”是她的教学箴言。她的课堂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对教学的坚守,对教育的执着!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互学助学
互学互鉴薪火相传友好交往行稳致远
——柬埔寨青年领导人主题研修班在华成功举办
阆中市:加深交流 互助互学促提升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