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亚
“活动性学程”,是我校以“智慧园”课程为背景,以“慧学慧玩慧生活”为目标,以“活动”“路径”“资源”“组织”四大板块为核心环节,建构起的儿童学习新生态。
具体来说,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慧学慧玩慧生活”为价值取向,以互惠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学习场域,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教学策略。
如何将“活动性学程”和“单元整体教学”两者有效结合?重要的是目标设计。下面,我分别从目标的综合性、年段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这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研究案例。
研究点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的“指向综合”
单元整体教学改变单篇教学方式,从单元整体出发,打破边界,进行内容的重组。指向综合,拓宽学生认知,丰厚学生思维深度。
目标设计上“指向综合”是将学生语文能力综合发展作为核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以四下第二单元为例,三篇文章《苹果里的五角星》 《最佳路径》 《人类的“老师”》,围绕“创造”这一主题,我们确定这样的教学层次和目标:
1. 单元内的课内阅读目标任务:三篇课文的课内教学,聚焦主问题,找到文章切入点,发现文章连接点:“创”,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归纳、补充、拓展、升华。
寻找到单元内课内阅读的连接:
一种特殊的图案——《苹果里的五角星》
一串葡萄——《最佳路径》
一次悉心的模仿——《人类的“老师”》
2. 课外阅读的学习目标任务:从单元内部归纳出的创意,连接到一系列绘本《米莉的帽子变变变》 《青蛙王子》 《最完美的王子》 《灰王子》 《灰姑娘》,引导学生通过绘本阅读、情节猜想等,激发内在创意想象“一顶别样的帽子”“一次创意的猜测”,感受文学作品创意表达的魅力。
连结到课外阅读:
① 一顶别样的帽子——绘本《米莉的帽子变变变》
② 一次创意的猜测——《青蛙王子》 《最完美的王子》 《灰王子》 《灰姑娘》
3. 习作课的学习目标任务:由课外阅读课延伸到习作课上,连接生活热点,在创意思维训练的基础上,用发现的眼光去仿创生活,体验创意写作的成就。
习作课链接:
① 一次生活中的新发现——共享单车。
② 一种创意的仿作——《需要什么》儿童诗歌仿写。
4. 学程周的学习目标任务:“我是非遗小传人” 学程周中,通过亲历体验,感悟传承中的发现和创造,由对创意的认知晋升到对创意的实践。
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再到习作教学,再到学程周,目标设计始终指向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研究点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的“瞻前顾后”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单元整體教学目标、语文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的时候,特别需要“瞻前顾后”,应该将总目标和三个学段目标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有形目标。
首先需要通盘考虑,有“坐标”意识。不要单篇孤立考量,而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年段目标的“坐标”中审视。
不仅要注意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几个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与文本的特点相结合。比如三年级第一单元和四下第二单元分别设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学习提取关键词概括;学习通过组合关键词、合并相似内容概括。
这样,单元整体教学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年段要求,在不同年段的单元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研究点三: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的“取舍有度”
不同学段,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教材里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也都有不少训练点,进行了单元整合之后,往往可抓的训练点更多,要求我们在目标设计的时候做到“取舍有度”。
以五上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成语故事》 《推敲》 《嫦娥奔月》 《伊索寓言》都是故事。对于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而言,从故事入手,单元整体设计,可抓的训练点有很多:
在阅读中揣摩四个故事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故事基本的叙述方式;
推想四个故事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异同对比,体会其在故事中的表达效果;
在对四个故事的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等。
每一个目标定位都很好,却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学会取舍。这一单元把“学生学会概述故事主要情节”作为教学目标,设计了两点:
1. 四篇故事,运用四种方式,学会四种概括方法。
2. 学会用图表的方式总结四种概括方法,掌握规律性知识。
同一个能力点的训练,四篇故事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四节课四个点,是零碎的,所以在单元学习快要结束时,安排一个活动,用图表的方式来回顾总结本单元学到的概述故事的方法。
应该说,四篇文章,从四个角度进行了解事件梗概、简述故事能力的训练,达成本单元整合教学的目标。通过这种显性的工具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发现文本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准。
研究点四: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佳路径”
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最佳路径”是游客自己踩出来的。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都是通向目标的“最佳路径”。语文的特点也是如此,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指向要清晰,但设计路径可以开放,组合方式也可以多样。
以六下《学与问》为例,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这种文体对于小学生有一定难度。我们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类似于《学与问》这样的单元中有特殊训练意义的课文,将其作为范本进行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活动,推动学生能力的增长。
我们的预设性目标定为:
1. 初步掌握说理文表达特点。
2. 尝试运用说理文基本范式写作。
这是最终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却只是大体指了个方向,提出建议。而根据学情设计具体目标的时候,就可以百花齐放了。
目标具体推进设计一:
时间:3课时。
學习目标任务:
第一课时:比较《学与问》 《小草与大树》,通过品读两个层层递进的事例,感受说理文为了更清晰地说理,在摆事实上的严密逻辑性。
第二、三课时:通过文章比较发现说理文和说明文、记叙文的不同特点,明白说理文的基本写作范式,现场操练。
目标具体推进设计二:
时间:4课时。
学习目标任务:
第一课时:发现《说勤奋》 《谈礼貌》 《学与问》三个开头的共同之处,学习说理文的开头。学生模仿三段开头,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三课时:梳理本册书中所有能表现逆境成才的事例,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学用举例论证法。
第四课时:发现《说勤奋》 《谈礼貌》 《学与问》三个结尾的共同之处,学习说理文的结尾。学生模仿三段说理文的结尾写一段文字。
可见,两种组合方式,两条不同的学习路径,都非常好地指向了终极目标。
两个设计方案的第一课时都运用了比较的手法,让学生认识说理文的特点,设计一整合的是不同体裁文本的对比实践,通过同册书中的文章《学与问》 《小草与大树》,了解事例叙述的层层递进。设计二整合的是同体裁文本的对比发现,通过《说勤奋》 《谈礼貌》 《学与问》开头结尾的研究,学习说理文的表达特点。
两个设计方案对预设性目标的达成设计的路径是不同的,设计一着重从说理性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严密逻辑性入手,去掌握说理文的表达特点。设计二着重通过举例论证法来学习说理文的表达特点。
心中装着大目标,课堂落实小目标,怎样感悟,怎样了解,怎样揣摩,到什么程度,都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生成。真正让学生在探究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有自己的感悟,在感悟中又能亲自实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学习过程,这也是我们希望“活动性学程”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基于“活动性学程”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师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把握教材核心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用“活动性学程”去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拉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