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妮
摘 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構建了“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旨在要教会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去读书。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将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具体任务,从“四级目标”(课程目标、阶段性目标、单元目标和文本目标)、文体思维、阅读目的和学情四个方面来确定学习任务,有助于优化课堂,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教学;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向组元”,将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融为一体,构建了“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就课堂教学而言,教读课强调细致入微地教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自读课强调巩固、运用、迁移教读课中的方法和策略,旨在让学生从“本能的下意识的随意的阅读”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的理性的阅读”,换句话说,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去读书。
教材的这种改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都明白,语文的学习,“就理解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是养成一种习惯”(叶圣陶语)。语文教师就担负着引导学生获取阅读知识、养成阅读习惯的重任。但知识的获取、习惯的养成没有捷径,它需要长期的熏染、积累和习得。
因此,在每一天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将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与策略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阅读知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最终形成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学习任务该如何确定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基于四级目标确定学习任务
(一)一级目标
一级目标是指语文的课程目标,即语文的核心素养。它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的确定必须基于语文的核心素养,不能忽略,不能混淆,否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如一位教师参考宁鸿彬老师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案,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要求:一句话概括须包含人物、事件,一段话概括要包含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几段话说时则需要有关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
【任务二】新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阐述。
要求:可找出典型性句子,结合重点词语来阐述;可关注表示时间的词来阐述。
【任务三】每个小组快速默读一篇新闻,找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并在班上汇报该则新闻的标题、导语所包含的要素。
任务一要求学生通过缩写、分析、比较来理解新闻,逐层展开对新闻内容的学习,并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这个任务体现了“语言建构和运用”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目标。任务二引导学生通过鉴别和评价来掌握新闻的两个特点,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任务三则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新闻结构特点来阅读和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这是知识的一次迁移和运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二)二级目标
二级目标指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每一课的学习任务都要基于这一学段的目标来确定,不能随心所欲,随意更改。统编教材明确规定:七年级以培养学生通识性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不局限于文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路径;八年级和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体的能力。
语文教师在确定每一课的学习任务时,头脑中必须要有阶段性目标这张表:七年级上册前两个单元学习朗读,后四个单元学习默读,七年级下册前三个单元学习精读,后三个单元学习略读、比较阅读和浏览;八年级、九年级则以文体组元,如以实用性为主的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和以文学性为主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被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那么它存在的使命就是帮学生掌握“默读”这个通识性方法,所以在确定学习任务时就应该把学习“默读”列入重点,至于散文语言的精准、作者情感的独特,都不用涉及得太深太透。又如《藤野先生》,它被编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它存在的价值就是通过此文让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而七年级学过的通识性的阅读方法则可灵活选用。
同一个阅读方法,处在不同的单元、借助不同的课文来学习,学习的侧重点也会不同,这样学习的体系才能呈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如默读: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学生只要能“一气呵成,不指读,不回看”、能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就算达成目标;在第四单元学习,就需要圈定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在第五单元学习,就需要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在第六单元学习,则需要快速阅读,并能理解联想和想象。
所以,学习任务的确定要“瞻前顾后”“前后贯通”,不能一概而论。基本统编教材的教学要牢记这样一个概念:每一篇文章,都只是我们教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一个例子,在确定学习任务时我们要围绕阶段性目标进行筛选、取舍。下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为例进行阐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要求掌握的阅读方法是默读,阅读策略是了解文章大意。结合各类目标,学习任务就可确定为以下三个:
【任务一】默读全文,思考哪个季节去百草园最有味道,结合内容具体说明理由。
要求:(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在书上写出你读完此文的时间;(3)在书上相应位置写上理由。
【任务二】重点默读第2段写景部分,任选角度,赏读百草园的“美”。
要求:(1)勾画出你认为美的句子;(2)思考并尝试写出体现美的角度。
【任务三】默读思考,百草园熏陶滋养出的鲁迅具有怎样的天性。
要求:(1)圈画关键语句;(2)思考概括魯迅的天性;(3)小组讨论后全班展示。
这三个学习任务,由默读贯穿始终,但侧重点不同:第一个任务,主要是了解默读的概念,学习默读的方法,关注速度,关注文本的整体性;第二个任务,侧重在默读中对语言的品析,关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第三个任务,注重默读中概括、整合能力的培养。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默读渗透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使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能力。
《藤野先生》作为学习阅读散文这类文体的例子被编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它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其所在单元的文章属于传记与回忆性散文,此类文体的特点是品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基于此,学习任务就可确定为以下三个:
【任务一】默读全文,结合《作业本》上的第四题,概括藤野先生的典型事件。
要求:(1)在文中用波浪线标出典型事件,在《作业本》上的方框里概括;(2)小组交流,修正语言;(3)全班探讨。
【任务二】结合文中内容,完成《作业本》第2题,为藤野先生画一幅简笔肖像画,并思考如此处理的理由。
要求:(1)思考哪些描写可以作为你肖像画的理由;(2)勾画出能体现藤野先生肖像特点的典型语言,并思考如何朗诵才能体现性格。
【任务三】品读、比较藤野先生说的五段话,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体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浓浓深情。
要求:(1)自由朗读;(2)小组内演读;(3)小组展示,并阐述理由。
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关注点在回忆性散文“事例典型”的特点上,第二和第三个任务则围绕散文“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精准的言语表达”的特点展开。
比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两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发现:相同的作者,同样的文体,就因为所编的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的确定就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的确定,不用别出心裁,也无须面面俱到,只要遵循目标落实即可。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三)三级目标
三级目标,即课文所处的单元目标。每一篇课文都肩负着完成整个单元目标的使命,若一个单元有四篇文章,那每一篇文章就要完成整个目标四分之一的使命,谁都不能被替代,最终如拼图一样拼全拼满。所以,单元目标也是确定学习任务的主要依据。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如下:
1.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2.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3.感受人物的理想光辉和人格魅力。
这一单元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是默读,阅读策略是理清文章思路。就文体而言,这一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种文体:议论文《纪念白求恩》,绘本《植树的牧羊人》,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古诗文《诫子书》。学生要通过教读课的理解、掌握,自读课的实践和运用,学习默读时根据任务圈点勾画的能力,掌握理清不同文体文章思路的阅读策略。由此,这四篇文章的学习任务就能准确确定:
第一篇:议论文《纪念白求恩》
【任务一】默读全文,勾画重点词句,画出文章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图示自选)
【任务二】默读梳理,完成课后“思考探究”题二的表格,思考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要求:(1)独立填写表格,思考三个方面的联系;(2)自主思考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同组交流。
【任务三】感受白求恩身上的共产主义精神。
要求:(1)勾画出体现作者对白求恩评价性的句子;(2)品读,体会白求恩的精神。
第二篇: 绘本《植树的牧羊人》
【任务一】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思考与探究”中的表格。
【任务二】默读思考, 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要求:(1)勾画出人物的细节描写和评论性语言;(2)同组交流赏读,全班展示;(3)其他小组点评。
【任务三】请为牧羊人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第三篇: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任务一】默读课文,试着复述故事。思考:你是通过哪些关键性词语来复述故事的。
【任务二】默读爸爸帮“我”脱险那一段,思考:爸爸这种做法对你的启发。
第四篇:古诗文《诫子书》
【任务一】默读全文,参照注释口译全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要求:(1)默读疏通全文;(2)同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任务二】勾画出诸葛亮的观点并概括他认为成才需要的条件。
要求:(1)勾画出诸葛亮观点的句子,再批注概括;(2)结合“静”这个文眼来理清文章思路,在相关语句旁进行批注。
四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都把默读和理清思路放在重要位置上,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运用默读的方法,同时,通过任务中的提示和要求、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小组交流评点掌握默读方法。
《纪念白求恩》一课,通过任务一教给学生理清议论文思路的策略;《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结合“思考探究”题,教给学生通过小说故事情节来理清思路的方法和策略;《走一步,再走一步》属于自读课,学生借助教读课中的方法和策略自主阅读,归纳出“结合心理活动的语句来理清散文思路”的方法和策略。《诫子书》一课,通过任务二教给学生借助线索和文眼来理清古诗文思路的策略与方法。
(四)四级目标
四级目标就是一节课需达成的目标。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任务,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凸显个性。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游记,其单元目标是: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把握作者游踪和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3.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四篇游记的学习,须掌握所至、所见和所感等共性的东西,但游记的特点不同,学习任务也应同中有异。《壶口瀑布》一课,学习任务的重点应落在“游记的观察角度和所感、所见的契合点上”;《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课,学习任务应放在“体会绝境状态下作者的心理感受”上;《登勃朗峰》一课,学习任务应放在“游记的散文和小说式写法”以及“语言的幽默”上;《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学习任务则应放在“记叙的视角”上。四篇游记,风格各异。通过四篇游记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游记的不同种类和不同写法,了解游记语言的不同风格。如《壶口瀑布》,学习任务可确定为以下三个:
【任务一】默读全文,圈画提示作者观赏时间、观赏立足点、观赏角度、所见的词句,并完成学习单相应部分。
【任务二】感受梁衡眼中“壶口瀑布”的特点。
要求:(1)细读1~4段,勾画出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字句;(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从语言的特点和产生的效果上来品读;(3)小组交流,推选最精彩的句子,品读,展示。
【任務三】探究不同“所感”形成的原因。
要求:(1)浏览全文,独立思考不同“所感”形成的原因;(2)小组交流,补充完善观点,派代表展示。
课后作业:阅读三篇游记(《西溪的晴雨》《黄山记》《读三峡》), 体会每一篇在所至、所见、所感上的呈现特色。
任务一落实了游记中的“所至”和“所见”,旨在让学生明白游记中“所见”的范围和重点;任务二体现了“所见”的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关注修辞和语言形式;任务三注重“所感”形成的原因,旨在让学生把握“感”与“景”间的联系点。三个任务,均来自于课后的“思考与探究”,通过整合筛选,既体现了八年级的学段目标——掌握阅读游记的策略,又体现了单元目标——把握游记的特点和游记的写景角度,还引导学生了解梁衡文章的特色——雄浑壮美的语言风格。
二、基于文体思维来确定学习任务
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的阅读方式与方法,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文学作品阅读,只有“品其言才能会其意”,所以对于小说、散文这些文学作品,在学习任务的确定上,语言的品味显得尤其重要;而实用文阅读,则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如新闻、说明书,都属于实用性文本,只要“得其意”即可,至于“如何写”则不那么重要。
如卡尔维诺的《满足人的衬衫》,它属于童话,就需要把握故事情节、童话语言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阅读方法一般都是默读、品读或精读,快速阅读和浏览是不能达成“品其言”“会其意”的。明白了此文的文体特点之后,学习任务就可确定为以下几个:
【任务一】通读全文,填写表格。
【任务二】故事中的王子和小伙子,各代表了哪一类人?结合具体表现进行探究。
要求:(1)画出王子和小伙子的表现和语言的句子;(2)分析概括他们的代表性。
【任务三】探究国王是否找到了衬衫。
要求:(1)独立思考,阐述理由;(2)小组探讨,修正理由;(3)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任务一通过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和对比,掌握童话故事情节“重复中有变化”的特点;任务二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分析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特点;任务三则是通过探究与思辨,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题。三个任务都基于童话本身的特点来确定。
又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它属于现代诗歌,不但需要通过各种朗读来把握情感,而且需要分析具有跳跃性的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还不能忽视典型的诗歌意象。为此可确定为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自由朗读此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
要求:(1)从重音、停连、节奏和感情基调上进行朗读设计,尤其是几个长句;(2)小组互读,也可合作朗读。
【任务二】筛选勾画出诗歌的形象,探究欣赏其象征意义。
要求:(1)通过品味“土地”“河流”等的修饰语来探究象征意义;(2)品读长句,体味情感。
【任务三】勾画出诗歌中带有“的”的长句,思考“的”字是否冲淡了诗味。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任务一贴合诗歌的特点来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自读、互读和展示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任务二关注诗歌的典型形象;任务三则是引导学生理解通过连续的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情感的方法。
再如科幻小说《带上你的眼睛》(自读课),学习任务可确定为:
【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要求:一目数行、扫视、迅速,有所思考、质疑。
【任务二】梳理小说脉络。
【任务三】把握主旨。
确定小说主题方法:(1)找出能证明(或修正)你对主题“初读认识”的词句,在课文相应地方用红色笔画上横线;(2)小组根据大家所画词句讨论,共同确定小说的主题,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并写在便利贴上(写好后,由一人上黑板前大声读出所写主题,然后粘贴至黑板上相应位置)。
【任务四】体会科幻的特点。
用黑笔画出下句中的“科学”部分,用红笔画出下句中的“幻想”部分,并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落日”工程是一系列的探险航行,它的航行程序同航天中心的其他航行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
任务一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浏览”的阅读方法(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任务二和任务三基于小说的文体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任务四则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幻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文体不同,学习任务确定的切入点就不同。精准的学习任务,才可让学生获取专业性的阅读知识,才能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进而形成语文素养。
三、基于阅读目的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确定也不是不可更改、一成不变的。阅读目的不同,学习任务也会随之变化。
如阅读《西游记》,教师若想通过此文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就应该把学习任务确定为运用精读和品读的阅读方法,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只是为了了解基本内容、拓展阅读视野,学习任务只要确定为通过跳读和浏览大致梳理情节、了解人物即可;如想要了解各种兵器,就应当把学习任务确定为实用文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掌握说明兵器的方法和体味说明的语言。
又如阅读新闻,如果只是了解内容、把握要点,就要设置有关略读和跳读的学习任务;如果要对比新闻的叙述角度,就要设置有关精读的学习任务,以引导学生判断新闻的真假。
此外,学情也是确定学习任务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任务就相对减少,思维容量就适当降低;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任务的思维容量就加大一点,学习任务就适当增加一些。“水涨船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