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陕北民歌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2018-09-27 06:50苏晓暹滕文莉杨程茜
今传媒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传播

苏晓暹 滕文莉 杨程茜?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陕北民歌的传播平台多样化、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呈现方式多元化,为陕北民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陕北民歌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也面临数量庞杂但缺乏精品、碎片化现象严重、缺少有影响力的传播者、互动性不足等现实困境。陕北民歌传播应树立精品意识;建立数据库、专业网站整合信息;政府与媒体应着力培育专业传播团队;创新传播形式,重视陕北民歌传播的互动性。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陕北民歌;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069-02

陕北民歌发源于陕北地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凝结而成,真实地反映了陕北的历史与现实,是陕北人的精神家园。陕北民歌的传播、发展与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和陕北特有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今天,陕北地区正在经济浪潮中迅速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迈进,陕北民歌的传播也不再以山峁上的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新媒体环境为陕北民歌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陕北民歌的传播平台更加多样,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交互传播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充分呈现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条件,陕北民歌的传播与保护、存储与创作得到进一步优化。虽然新媒体使陕北民歌的传播有了质的飞越,但是与其他文化、尤其是流行音乐的新媒体传播比起来,陕北民歌的新媒体传播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陕北民歌自身的传播与发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一、陕北民歌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现实困境

1.陕北民歌数量庞杂但缺乏精品。面对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陕北民歌的传播随意性大,关于陕北民歌的信息缺少质量上的保证,不能为受众带来更多文化精品。在内容上陕北民歌的创作缺乏创新,一些新型陕北民歌一味迎合市场,歌词露骨粗俗,缺少内涵,不符合现代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这种所谓创新的创作和包装手法,“虽然客观上促进了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但是对陕北民歌的地域性、自然性、纯粹性等艺术特征带来了破坏”[1]。目前,微信公众号中关于陕北民歌的专业公众号有11个,其中“陕北民歌”公众号最为专业,推送内容紧扣陕北民歌展开,关于陕北民歌的文章内容全面而有深度;另外一个公众号“陕北民歌大舞台”是西安陕北民歌大舞台有限公司的线上平台,是陕西首个音乐产业孵化平台,定时推送演出信息。其余9个公众号中均存在迎合受众低俗趣味、博人眼球的现象,推送内容专业性不足,数量多但精品较少,不利于陕北民歌的发展。

2.陕北民歌传播呈碎片化现象。陕北民歌在网络上、移动终端以及自媒体上的传播以片段为主,缺少完整的、系统的关于陕北民歌渊源介绍以及发展状况的梳理,无法呈现陕北民歌的全貌。视频分享平台上传播的陕北民歌10分钟以下的视频片段最多,时间短、内容不完整且形式雷同。网站上的视频大多是其他节目中出现的陕北民歌表演片段,内容浅显单一。微博、微信中的视频则主要是一些陕北民歌手表演片段的传播。新媒体上的陕北民歌的信息在不断增多,但对陕北民歌的社会价值、人文风情的展示以及陕北民歌深层内涵的挖掘远远不足。陕北民歌传播碎片化现象导致陕北民歌的魅力与审美价值降低,不利于陕北民歌艺术文化价值的彰显。

3.陕北民歌缺少有影响力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有赖于传播者的信息传播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与传播者的相关专业知识、经验和社会地位有关,也与传播者的精力和能量有关。[2]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会成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节点,甚至成为代言人,能够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影响力。陕北民歌在传播中缺乏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关于陕北民歌的微博、微信账号,传播者的专业性不足,缺少策划,使传播内容零散,缺乏持续性。在微信公众号中,除“陕北民歌”的制作团队较为专业外,有关陕北民歌的微信公众号一般是小型传媒公司或民间团队,无论是在公众号运营还是在陕北民歌传播方面,都不具备专业性。微博方面,陕北民歌主要靠一些陕北民歌手传播信息,他们只在专业演出之余零散分享一些信息,既没有持续性也没有系统性。陕北民歌依靠其他热点现象引起热度,虽有先例但偶然性强,无法长期保持。例如2016年胡歌与佟丽娅合唱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达到395万次的播放量。2017年王春燕在《星光大道》上用陕北民歌的唱法改编《演员》,一时成为热点,陕北民歌也依靠熱点走红,但随着热点的转移,热度自然消减。这导致陕北民歌出现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娱乐有余,而内涵不足,不利于陕北民歌的长期发展。

4.陕北民歌传播缺乏互动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加注重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性,互动性越高、参与度越强,越受新媒体用户的喜爱,直播平台的兴起就是最好的印证。目前陕北民歌传播互动性不足,陕北民歌的网站有不少,但是评论、交流互动却不多。例如延安信息港中有陕北民歌的论坛,但是论坛内发言者极少。榆林文艺网中也有陕北民歌的论坛,但参与者少,主要是论坛不注重经营,没有发起话题,宣传不到位。而陕北民歌在微博、微信上的传播以转发为主,参与度不高,缺乏互动。新兴的直播型传播方式线上线下双向互动,不仅现场效果好,更是将观众的参与度最大化,传播效果达到最佳,而陕北民歌的传播缺少这方面的尝试。

二、陕北民歌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改进策略

当下,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传统文化的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不仅要从自身内容上创新,也要从传播形式上创新;不仅要扎根于现实生活,也要依赖现代传播手段。新媒体的发展为陕北民歌的传播带来机遇也带来冲击,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让陕北民歌走出困境。

1.在传播中树立陕北民歌精品意识。陕北民歌数量庞杂但是精品相对欠缺,要求传播者选择陕北民歌中的精品进行传播,避免刻意迎合大众低俗趣味,博人眼球。在传播中树立精品意识,加大对优秀作品的传播。一方面,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要求传播者树立精品意识,传播经典陕北民歌,展现陕北民歌的历史面貌。另一方面要根据听众的反馈,对现代新兴的陕北民歌作品进行客观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加大传播力度,体现现代陕北民歌的魅力与活力,塑造陕北民歌新的精神风貌与形象。此外,树立精品意识也要求传播者对陕北民歌信息进行精心的后期编辑。传播者应将不同传播符号相结合,做到多媒体传播,增强感染力,使陕北民歌的艺术感更强,推出陕北民歌精品。

2.整合信息形成完整的陕北民歌文化体系。碎片化成为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一个普遍现象,陕北民歌传播的碎片化现象降低了陕北民歌的整体影响力。陕北民歌信息零散,以浅层内容为主,无法展现陕北民歌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降低了陕北民歌的艺术价值。这要求传播者整合资源,将陕北民歌的信息以更合理的方式集中起来,增强陕北民歌传播的深度、广度与影响力。当下迫切需要建立专业网站与数据库,将陕北民歌的历史背景、地理状况、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文化实体等各方面信息集中整合,形成陕北民歌完整的文化体系,不仅展现陕北民歌历史底蕴,也为陕北民歌注入新的力量,更好地服务受众,加大陕北民歌的传播。这方面,岳阳市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真实的采集与整理,依托高校进行数据加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岳阳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3]。

3.培育专业的陕北民歌传播团队。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策划十分重要,专业的传播团队掌握着传播的理论与技巧,能够有效利用资源达到预期效果,陕北民歌的传播离不开专业的传播团队。政府与媒体应着力培育、吸引专业的传播团队,使陕北民歌的传播更加专业、有序、有效。另外,需要将原本的传播者带动起来,改变传统传播手段,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加强陕北民歌传播力度,在传播中挖掘陕北民歌新的生命力。近年来陕北地区媒体对陕北民歌的报道与传播数量不断上升,加大了对陕北民歌的宣传力度,然而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只靠主流媒体传播远远不足。政府应完善传播机制,鼓励自媒体对陕北民歌的传播。

4.创新传播形式,注重互动性。目前陕北民歌的传播虽然也利用了许多新媒体技术,但是互动性不足,参与度不高。新媒体传播最大的特征是交互性,传者与受众相互转化,这使得新媒体信息通过社交渠道不断增值、扩大影响。陕北民歌的新媒体传播并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因而影响力有限。需要不断创新陕北民歌的传播形式,增强互动,提升用户体验。要充分利用受众的社会关系网络,激励分享和社交传播,形成辐射传播,不断扩大陕北民歌的影响力,增强陕北民歌的文化魅力。微电影在近几年崛起,著名导演何志铭是地道的陕北人,他导演的微电影《东方红》、《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等,用讲故事的形式展现了陕北民歌的深刻蕴意,获得受众一致好评。这样成功的例子鼓励陕北民歌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2017年,一首传唱了六十多年的陕北民歌《赶牲灵》被搬上了大荧幕,影片以陜北民歌《赶牲灵》为原型,片中除了有陕北民歌的烘托,大量地加入了秧歌大阵、秧歌曲调等陕北民间艺术,全方位展示了陕北风俗习惯,观众不仅能感受到跌宕的剧情故事,更能感受到浓厚的陕北文化底蕴,使得陕北民歌在传播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新媒体环境下,直播、微视频、微电影、微型音乐剧等新的表现形式都可以大胆地用于陕北民歌的传播。

社会各界对陕北民歌的保护工作已经做了许多,但最好的保护是传播与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陕北民歌迫切需要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革新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陕北民歌的传播,激发陕北民歌的活力,让新媒体促进陕北民歌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薇.双微语境下陕北民歌传播的创新策略[J].新闻战线,2016(8): 104.

[2] 李平,刘琳,王文进.社交网络中传播者特征对网络口碑采纳的影响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

[3] 卢志鹏.岳阳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尝试[J].音乐时空,2016(1):84.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