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静,张秋萍,金 静,栗 程
1.西安市第五医院 (西安710000),2.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 710003)
主题词 胃炎/中医药疗法 中医体质 证型 幽门螺杆菌 辨证论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是部分慢性胃炎患者最终的临床转归和结局。在这个过程中HP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临床医学所使用的根治HP药物价格较贵,且大多患者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造成患者经济负担重,依从性差,进而耐药性逐年增加,导致病情容易反复,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滑。慢性胃炎在中医中被称为胃脘痛、痛痞满、疼酸、噪杂、纳呆[2]。中医体质学说旨在研究不同体质人群的疾病特点,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将患者分成不同体质类型,研究其病理生理特点,预测疾病的性质、发展趋势和预后,根据相应的规律指导疾病防治[3]。祖国医学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疗效确切。中医体质学说目前影响日益广泛,同时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防治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开拓了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慢性胃炎与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1 一般资料 入选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均来源于陕西省中西医结合病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研究时间: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
HP诊断标准:金标准为胃镜活检HP培养阳性,或以下阳性结果之一也可诊断为HP感染: ①涂片、组织学染色或免疫组化HP形态学检测阳性者;②尿素酶依赖性试验阳性。检测结果纳入观察指标,统计HP感染情况。
由2名中医副主任医师进行体质分型,根据《探索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中慢性胃炎诊断标准辨证入组患者中医证型。并且标准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5]判定体质。
纳入标准:①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一致;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③所有病例均行胃黏膜活检确诊;④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完成中医体质量表填写。
排除标准 :①1个月之内口服过质子泵抑制剂和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患者;②半月内服用过质子受体拮抗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者;③病理学涂片不排除恶性病变者;④患有其他慢性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异常患者。
2 研究方法 中医体质分型由两位中医副主任医师收集并归纳患者的一般资料。内容有背景资料和中医体质量表。具体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婚育史、职业、居住地、联系方式、病史、病程、胃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等),中医体质量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表),每个亚表含子条目7~9个。患者体质类型参考中医体质分类评判。根据《探索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中的诊断患者证型,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胃阴不足、湿浊中阻等。并统计各种证型分布情况。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医证型和HP感染情况使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有差异,即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段:小于44岁为青壮年,中年:45~59岁为中年,60~89岁为老年。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3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年龄最大77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为(43.64±11.26)岁,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20例,男和女比率是1∶1.07。中年患者组占总例数48.28%,老年组占39.66%,青年组占12.06%。
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中医体质类型判断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6],由表1可以得出结果:慢性胃炎患者234例,其中湿热质占25.9%,气虚质占比为19.0%,而阴虚质为17.2%。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可得出每组的患者体质各不相同。按照平均秩次方法统计得出结论:湿热质最多,再者为气虚质,其次为阴虚质。
3 23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 见表2。在23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为多,占29.05%,其次为脾胃气虚和湿浊中阻证,分别占23.93%、18.80%,而胃络瘀血证较少,占1.70%。各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型各不相同。平均秩次统计得出结论湿热质最多,再者为气虚质,特禀质最低。
4 中医证型分布 HP阴性的慢性肾炎患者以湿热质为最,特禀质最少;HP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以气郁质为最,最少的是特禀质,见表2。
5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 见表4。幽门螺杆菌阳性204例以脾胃湿热多见,幽门螺杆菌阴性30例中以脾胃气虚多见。
表1 23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
表2 23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
表3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例(%)]
表4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例(%)]
幽门螺杆菌,可导致胃癌的发生[7]。我们收集慢性胃炎患者234例,有204例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占比达87.9%,可见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可能是其致病的最重要的病因。在收集的病例中,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脾胃湿热(29.05%)和脾胃气虚(23.93%)最多,约占52%。得出慢性胃炎的总体病因是脾胃功能受损。脾胃虚弱可能是导致HP相关慢性胃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既往的研究成果证实[8]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脾胃气虚基础上,更进一步出现了气滞、血瘀、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从而为HP粘附、繁殖、导致疾病创造了适宜环境。
慢性胃炎患者因为病程时间长,缠绵难治,最后出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脾胃运化受损,气机斡旋功能失调,气血运化乏源,而HP感染使脾胃虚弱程度更甚,幽门螺杆菌更容易停留于胃黏膜上。脾胃虚弱致湿邪丛生,湿气郁结日久而生内热;巨大的竞争压力,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现代人,易出现肝气不舒,肝失调达,进而乘脾犯胃。现代中医体质学说是匡调元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体质病理学”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首次阐述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含义及诊断则是由王琦教授团队完成的[6]。此成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体质分类体系。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医务工作者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对患者进行体质分型辨治,纠正患者体质之偏颇,调节阴阳,可使五脏安和。脾胃均位于中焦,脾胃共主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物质的运化通过脾胃共同进行。比如脾胃功能受损,就可出现慢性胃炎。本研究在进行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析中发现,慢性胃炎患者体质类型次序为: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在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慢性胃炎无性别差异,中年人多发该病。考虑可能原因如下:西安属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中年后以后,人的先天之本渐衰退,加之工作强度日益加剧,现代人长期食用肥甘辛辣的食物、长期饮酒、生活起居不规律等,都有增加机体助阳化热,导致形成湿热体质。众所周知,不同临床症候受到体质的影响,对症候的分析发现患者脾胃湿热证(占29.05%)多见,然后为脾胃气虚证(占23.93%),其次为肝胃不和证(占15.38%),胃阴亏虚证。看出体质分布顺序与慢性胃炎证型分布(脾胃湿热证、湿浊中阻证)大致相同。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其脾胃湿热型为29.05%,占比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湿热之邪作为致病之因同HP感染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而体内湿热环境又适合幽门螺杆菌定植,两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又相互促进[9]。而林平等人研究认为慢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为多,但脾胃湿热证最容易出现的体质是阳虚质[10]。这与我们的结论不相一致,可能系其地属福建,气候潮湿,易阻遏阳气有关。赵钢等人对412例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得出,慢性胃炎最常见的是湿热质和脾胃湿热证[11],与我们的研究相一致。中医体质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同的物质和生理病理基础。不同的体质类型的患者发生HP感染情况不尽相同,提示体质体质特征同HP感染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体质类型不同,患者发生HP感染的发生率、预后及症候的转归也各不相同。“证”作为一种病理的概括,总结疾病某一过程中机体的情况。反应的病理状况代表了疾病他整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体质”和“证”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阐述的侧重点不同,他们分别从常态与病态的角度阐述机体整体的生理状态或病理表现。但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系,又有相通之处。“体质”作为先天基础形成“证”,“证”是在“体质”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得来的。体质和疾病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体质在某些疾病之间存在很大的易感性和易患性的差异。因此,根据这些不同,我们利用体质特征来指导疾病的防治。筛选高危人群,达到未病先防。
分析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全身状况等各种相关因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医体质类型同中医证型之间有着种种联系,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再次得到了验证。本文章提示,在进行治疗HP相关性胃病时,我们通过辨体、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相结合,“辨证施治”的同时,勿忘“辨体施治”,即体现了“治病求本”、“未病先防”的中医思想。使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