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艳美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近年来,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整个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学校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与网络学习资源。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大家主观上普遍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差。王竹立更是形象地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状况称之为“数字废墟”[1]。众多的研究也证实了王竹立教师所言的“数字废墟”现象的存在[2-6]。
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基础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财政支持少及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的现象。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更是处于劣势地位,此类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又如何?数字废墟的状况怎么样?如何应对现有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挑战?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了解地方性本科院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数字废墟”状况,对未来此类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提出有效的对策。
网络教育资源通常是指网络中与教育相关的用于支持学习的资源。网络教育资源一般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人力资源。文章中所指的网络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基于校园网环境建设的网络信息资源。
笔者认为现阶段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结构化课程资源。这类资源往往与学校某个学科专业或某些课程紧密相关,其特点是结构严谨、互相依赖、围绕某种学科或专业结构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专题学习网站、专业资源库等。这类资源通常需要某个专门的数字平台支撑,大多经过专家和教师的结构化整理,强调知识体系大而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习者建立学科或专业的完整知识体系[1]。二是区域性商用数字资源库。目前,大部分高校都依据各自的学科门类、专业特色和教学、科研与学生学习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图书馆网络为平台,建成了一定数量的以各种期刊数字库和电子图书库为代表的商用数字资源库。三是数字媒体素材库,主要包括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常见问题素材等。四是自建特色数字资源。主要是指学校依据自身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区域特征等建成的一批专业学科门类和区域特色鲜明的数字资源库。
广州大学的李康教授2013年在硕士论文答辩的过程中,提到一个困惑:“以前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加紧了网络资源建设,现在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已经有了很多的资源了,却没有多少人去用,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王竹立把李康的问题称为“李康之惑”[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废墟”的概念。即“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状况”。文章也采用了王竹立对“数字废墟”这一概念的界定。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方性本科院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数字废墟状况,笔者选取了所在的新乡学院,就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一次专项的调研。该校2007年和其他两所院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地方性本科转型发展之路。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约占非“211”地方本科院校数量的61.3%[8]。因此,选取该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个案加以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调查对象涵盖该校所有教学院系,覆盖面为大一到大四的学生。
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886 份。该次调研范围重点考察了结构化课程资源、数字媒体素材库、区域性商用数字资源库和自建特色数字资源四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区域性商用数字资源库的使用状况文章不再详细阐述。
该次调研重点考察了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两个方面的内容。
3.1.1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由于有一定额度的经费支持,再加上精品课程项目往往与科研、职称评定挂钩,因此成为学校各院系竞相申请的项目。目前,该校有7门省级精品课程(包括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5门校级精品课程。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43.8%的学生知道校园网上有精品课程学习网站,但仅有24.7%的学生使用过校园网上的精品课程资源;49.3%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会要求他们去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上进行课程学习;36.8%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资源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有用。笔者在学校网站上现有的7门省级精品课程中,选取了一门全校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在使用过精品课程的被调查者中,只有25.1%的学生浏览过该门精品课程。作为一门全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使用率尚且如何,其他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可想而知。校园网上大量的精品课程资源被闲置起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1.2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该校2014年依托免费的SaKai平台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然而,调查却发现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情况很不理想。调查情况如下:截止到2016年3月7日,在学习空间累计注册的课程数为368门,使用过网路学习空间的学生仅为42.6%。其中,经常登录的学生比例只有11.4%,偶尔使用的为59.2%,基本不怎么登陆的占到29.4%。45.2%的学生表示所学课程中只有很少课程需要使用网络学习空间;48.1%的学生表示其任课教师不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该学习空间已处于关闭状态,2017年9月,新招标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上线,原有平台上的300多门网络课程彻底不见了踪影。
另一方面,一项关于学生对网络学习看法的调查显示:37.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代替部分的课堂教学;37.7%的学生表示愿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课堂作业,赞成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如教学课件、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相关参考文献等的学生比例高达62.2%;而愿意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就一些问题和学生、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和愿意遇到问题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教师求助的分别为50.7%和51.1%,表明学生在网上交流的意愿比较强烈。以上情况不赞成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4%、16.3%、6.6%、10.2%、8.6%。上述数据表明,虽然该校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但学生还是愿意接受网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的。一方面是精品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低使用率,一方面是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热情,校园环境下结构化课程资源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传奇资源门户系统是该高校2014年购置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平台由网络中心负责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为了督促大家使用,网络中心对每个部门的管理员进行了平台操作的集中培训。然而,调查却发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使用情况依旧不理想。虽然截止2017年2月15日,平台上传的资源数量达到9 802条,但2014—2015年间上传的资源总数占到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总资源数的99.4%。另外,人气排行在第一位的点播次数只有189次,人气排行在第十位的点播次数则降到了60次。其中,“教学素材”一栏提供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的下载,但该栏目上传的资源数量仅有209条,且点播次数最高只有101次,而该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 000余人。此外,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39.6%的学生没听说过该校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45.1%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从没有使用过,仅有1.6%的学生经常登录。
自建特色数字资源本应该是各地方性高校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建设内容凸显了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学科特色、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然而遗憾的是,当前该校局域网络内仅能查询到图书馆平台上的视频点播库、新乡学院文库、物理与化学特色数据库三个自建数据库。视频点播库主要收藏了该校图书馆近些年组织的培训和活动的视频等;学院文库中主要收集了该校教职工近年来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前两个自建库学科特色和地方特色并不明显,而物理与化学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建的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型数据库,数据库共收录论文近3万篇,专业性图书近50种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企业名录等。该校所处的新乡市电池产业悠久,拥有电池及电池材料相关企业200多家,电池研究院更是该市的一大产业特色。然而,该数据库中的“产业动态”和 “前言技术”两个最能体现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栏目最近的更新时间均停留在2014年10月。如今,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里面的很多知识与信息恐怕早已过时。另外,该校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上的“牧野文化”一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收集了和牧野文化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轨迹、历史名家等资料共计42条。但是,点播次数最高的一条数据也仅有43次。这显现出自建特色数字资源的开发建设力度不够,建设整合意识不强,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新乡学院的调查和走访发现,该校41个党政服务部门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负责对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规划协调机构的缺失,首先容易造成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资源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又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该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有视频点播库,而网络中心管理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上也有相关专题的视频,而且两个平台之间无法实现跨平台的检索和共享。
要想降低资源重复建设和共享困难的风险,首先要组成一个多元化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规划协调机构(如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心等),负责对资源规划、资源挖掘、平台搭建等进行统筹、监督,制定和审议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使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多元化主要是指从事不同工作,有着不同的教学、管理与技术背景,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有着不同见解与经历的人员,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教育技术中心人员、网络管理人员。其中,学校管理人员除了要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相关人员的沟通和工作联系及校际间甚至于学校和社会的横向协作联系等[9],还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对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作出科学的、前瞻性的规划。此外,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对教师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规划协调机构应大力挖掘与培养善于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中青年教师。
既然原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的整合、改造、提升、完善,更好地“消化”网络教育资源的“库存”。笔者认为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原有结构化课程资源的改造和迁移工作。学校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先行建设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一旦结项又没有择优推荐的可能,教师往往就没有动力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更要做好原有结构化课程资源尤其是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的改造和迁移工作:①首先应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场大检查,查一查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库存”有多少;②如果资源之间有重复或交叉建设的情况,可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合并或整合;③如果未完成的课程属于学生受益面广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可参照相关的建设标准督促相关的负责人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更新资源;④对原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微型改造。例如:可以借鉴微课的设计思路,将一些教学视频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成10 min以内的视频片段,并根据学习者平时搜索的信息,定期为学生推送特定的视频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
第二,利用国内优秀的精品课程资源。2003年至2010年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共组织建设了3 909门国家精品课程[10]。2012年起,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教育部将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择优升级改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11],从原国家精品课程以高校教师为服务主体转型为以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本,并通过统一平台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进行共享应用,目前已有1 767门本科课程上网。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更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实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工程,如各级数字化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双语教学示范课等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弥补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
第三,将在线开放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一直希望能够开设更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却受到师资、技术、经验等方面的限制。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在线课程,为全球所有高校分享与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2013年10月,清华大学研发出的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 正式发布,学堂在线目前运行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6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超过500门课程,涵盖计算机、经管创业、理学、工程、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由其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学生通过选修众多知名高校的优质课程,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可向“好大学在线”申请相关证书认证。“好大学在线”合作院校的在校生,若该课程符合其学校当下学期的选修课计划,且综合成绩通过,则可向其所在学校申请学分认证。未来有望实现上海西南片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2015年陕西省也成立了省高校MOOC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整合省内优质教育资源,力图实现省内高校“跨校选课、学分互认”[12]。武昌工学院在2015年率先出台了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对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获得证书的课程,武昌工学院将以公选课性质给予成绩和学分的认定[13]。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学习借鉴上述院校的经验,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的文件精神,尝试与国内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合作,先从某些试点专业的试点课程开始,结合学校情况制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对通过学校认定的MOOC课程,可以纳入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制定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制定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改革学校的学分制度管理等。
第四,立项建设一批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资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正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关系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面临“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如果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现场实习,一方面,由于受距离、时间、管理不便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到企业学习的人身安全以及企业正常生产受到干扰等因素,企业通常不允许学生到重要的生产现场学习实践。因此,网络环境下实践教学资源的建立一定程度可以缓解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和“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包括实验教学案例视频、实训教学案例视频、实训项目、实训指导、虚拟实训平台、模拟工作流程平台、学生实训考核方案、岗位职业标准、行业规范标准、技术技能标准等。
第五,做好重点、核心和特色课程的筛选和建设。虽然现有网络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已经较广,但也存在“遍地开花”的问题。例如:笔者调研的新乡学院已上线60余门精品课程,但该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其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仅有4门。要想集中地方性本科院校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把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到学生受益面广的基础课和选修课、对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的核心课程,通过制定重点、核心和特色课程的筛选和建设办法,规范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可以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确定为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再从重点课程中有计划地遴选一批能体现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中筛选。
目前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向应用型转变的大事。《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4]强调“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不仅是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的依存合作,还应楔入到更为核心的课程领域。但结构化课程资源尤其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多“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建设模式”[15]。这种模式下,企业基本不参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因此,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开放性的课程资源迫在眉睫。开放性课程资源的设计要从学校的需求和企业方的培训需求出发,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的资源库。课程资源可分成两大部分:基础课程资源和扩展课程资源。基础资源的建设以网络课程建设或者专题建设为核心点,可对学生群体开放进行网络教学,对企业员工开放进行专题企业网络培训,也可作为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平台。扩展资源以行业的资格认证、考证培训、职业竞赛、技能鉴定、行业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内容为主。
因此,平台思维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建平台,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选取现有平台比单独建平台更有优势。2013年12月开通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便采用了平台思维[17],计划形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引导,以学校应用为主体,以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支撑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新体系”[18]。各省市也都在积极推进区域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例如:“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已初步实现浙江平台与国家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和空间应用共享,基本完成与湖州、丽水、龙游的延伸部署与平台对接;河南省也依托爱课程平台建立了河南省在线课程中心。目前,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19-21]。平台的问题解决了,地方性本科院校才可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资源的建设中。
很多高校目前并没有将对网络教育资源利用和再开发的工作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系统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高校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以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技术处理。例如:教学视频的录制与剪辑、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数字转化与编辑、各种软件系统的使用等;其次,既使是引入精品课程资源或MOOC资源,高校教师不仅要对这些课程资源观看、筛选,还要考虑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意义。此外,高校教师还要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学进度安排、问题作业、学习成果考核与评价、在线的活动组织等。教师要想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选择适合学生当前学习和发展所需的课程,必须依赖于教师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22]。
要想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如果没有对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后希望满足自己晋职、加薪、评优等多种利益需求的政策激励设计,教师仅凭个人兴趣难以坚持。因此,学校首先要出台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有关政策规定,构建各类评价与绩效评估相关联的体制机制。在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还应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将网络教育资源纳入整个课程建设体系当中,将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到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例如:在教师教研项目立项评审、教学成果奖评奖、教师职称评定、课堂教学评优、教学工作量计算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不仅有利于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也有助于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积极性、创造性、可持续性和效益性。
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不断充实、不断扩展、不断发展创新。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同样要改变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现状,学校管理者必须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这样才能构建起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教育资源,才能使网络资源建设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