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引导初中生解读古代诗歌

2018-09-26 11:14易晓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文化视角解读

易晓军

【内容摘要】古代诗歌是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意境优美,语言精美凝练而又富有韵律美,篇幅短小,内容耐人寻味,感情丰富,正如金圣叹所言“诗非异物,只是一句真话”。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解读古代诗歌教材,如何采取怎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解读诗歌呢?笔者认为从文化视角引领学生解读古代诗歌别有韵味。

【关键词】文化视角 解读 古代诗歌

当今的初中生生活在多媒体改革潮流的时代,一般学习生活的方式比较单调,很难有深刻的生活经历,诗歌文本本身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遥远的时代产物,要产生情感的共鸣或者很贴切的感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进行文化解读,对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具有独特的功效。

何谓文化解读古代诗歌?

阅读经典的古代诗歌,就好比坐下来静静欣赏一首弦乐曲,读者在听其演奏的过程中激起情感的涟漪,层层荡漾,感同身受,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文化的存在。在指导初中学生欣赏古代诗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诗歌的体裁特征、文言字词涵义、诗的韵律、诗人的生活背景等相关的文化常识,获得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逐渐走进古代诗歌这个广阔的文学领域。

一、解读古诗须有传承文化情怀

据调查了解,目前,初中超过70%的语文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得时间和精力去讲解古诗词,广东中考诗词考查部分占10分,而且考题类型单一,只有两种考诗题型(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一般的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能背诵、默写,无错别字就可以了。因此,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没有对学生以诗歌为媒介传承经典文化精髓。

然而在当今存在着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怪像,很多学前教育都在推崇古诗文的学习,例如很多小孩三四岁就被家长、幼儿园老师要求去背诵《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书籍,等到小孩真正上了小学、中学之后,反而没能很好的坚持这个背诵经典古诗文的习惯,迫于升学的考试压力,渐渐的就仅停留在古诗文浅层的背诵理解和默写阶段。

解读古诗应有传承文化的情怀。学习古代诗歌首先需要了解诗歌体裁知识,区分四言诗、绝句、五律和散曲等。如《观沧海》是四言诗,这种体裁的最先盛行于先秦时代,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诗体,《诗经》就是四言诗的典型代表作。那么其它体裁的诗歌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为例对比分析。其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学生在初步接触《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注意到了这首诗句数多,而且跟一般的绝句和律诗不同,每句只有四言。当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四言诗、绝句、五律、散曲时,他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乐府诗。

为了帮助学生沉淀一定的古代诗歌文化常识,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初步能力,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学习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比赛,演绎诗人的故事等等,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求知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解读古诗须朗诵出诗的独特美

诗歌分为意境美和韵律美。这也是人们之所以能够被诗歌吸引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在这方面的特性更加凸显,因此诗歌的爱好者在接触诗歌时,很容易在精神上获得感动和愉悦,在诗歌那种意境美和韵律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然而这种情感的唤醒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教师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可通过朗诵这一重要手段去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使思想得到升华,从而获得诗意美的享受。

既然诗歌是以感情为生命的,感情是诗的灵魂。那么情感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就更需突出。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赋予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借助多媒体或者是相关的文献内容,有韵味得去引导学生接近诗歌的意境,即使时代隔离,也能通过文本与诗人对话,慢慢去领悟诗人的情怀。语文教师还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幅诗歌的画面,在朗读讲解背诵中,真切地去感受诗人创作的时代气息。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度地去解读古诗涵义,应该留有时间留有空白给学生去感悟,通过诵读去实现阅读体验,从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诗歌活动,鼓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去讨论,相互启迪,在情感上逐渐产生共鸣,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鉴赏古诗要有章可循,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擦出智慧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观点有理有据,合乎情理,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

毕竟诗歌是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但是它有着独特的时代、地域文化的限制,与诗人所成长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只有它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能真正被读者理解,才能最终通过简洁的语言这条纽带去传递读者、打动读者和感染读者。

三、解读古诗须知历史文化常识

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因为作者本身的创作离不开他(她)的生活体验,其不可复制的生活经历才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因此要了解作者的创作个性就要把诗歌的风格结合起来分析理解,不能孤立而论。创作个性包括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文学才能等。诗人凝结在古典诗歌中的个性,是语文审美教育要着力开拓并且大力张扬的课文本身的审美属性之一。

在传统的文化资料中,曹操一向被认为是三国时代的一代枭雄,他的雄心壮志、他的唯才是用、他的多疑性格等等多重的性格,令曹操的形象更加活灵活现,而他又是一代文豪,其诗歌风格慷慨悲壮。学生在学习《观沧海》之前,如果能了解曹操的历史故事,那么就不难感受得到诗人东临碣石时,能够意气风发,有感而发“老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体验,这样山与海在这首诗中所形成的独特意象便逐渐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文学底蕴,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为教无定法,不同的诗歌需要不同的情感去教学,这就对教师的古文素养有更高的要求,能否做到情感收放自如,真正与古诗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这一瑰宝的光彩,在潜移默化中热爱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字眼点拨、启发学生对诗歌创作性的审美解读;要创设情境,合理地引导学生感受实情,领悟诗艺,陶冶性情;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那丰富的潜在智慧,那心灵深处对语言文字的认同,犹如源源不断的甘露琼浆喷发而出,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四、解读古诗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有的独特的生命力,语文教师在讲授古代诗歌时,需要为学生搭建一座心灵之桥,引导学生去跨越时代的障碍,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曹操作这首《观沧海》时,已消除敌患统一北方,并在内心迫切畅想着一统天下的蓝图,此时身为主帅的曹操,统率着强大的军队,士气大振,威风凛凛,登上碣石山,大海波涛澎湃,以为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他能不满怀豪情吗?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曾说过:“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和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其独特的意境美是一道亮丽的文化观,凝聚了上千年的文化精髓,读诗人需要有感情、有修养去朗读和解读古诗,让古诗的文化长河永不枯竭。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古诗的文本,不应停留在死记硬背,应付中考高考的层面,否则,古诗的鉴赏解读就如面对一滩死水,激不起学生思想的波澜,教师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去引导学生解读古诗的文本,体验诗词表面隐含的丰富内涵,若能指引学生逐步走进诗词的浩瀚海洋中,就等于用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来浇灌他们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蔡少军.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建伟.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雷玲. 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广东省中山市阜沙中学)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文化视角解读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