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
【摘 要】在数字时代,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有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前期到后期,对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下电影光线的最大特征应该是虚拟性,利用后期去完成许多前期难以实现的光线效果,《寻龙诀》有大量的古墓当中的场景,电影中的古墓和现实中的存在巨大差异,这就需要通过光线去营造电影当中的古墓场景,这种营造必须带给观众真实感和认同感,在《寻龙诀》中,有大量数字电影特效的使用,光线的营造就异常重要,一旦使用不当,就会让人觉得虚假,而《寻龙诀》恰恰用光线营造出千变万化的场景,可见数字技术对光线的控制有着一定的优势。数字技术下对传统拍攝方式有很大的冲击,也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思维,对数字技术下电影光线的运用进行相关研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电影艺术创作的需要。
【关键词】数字光效;意象;可控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16-02
一、电影数字技术与常规物理理论
在影视中,人工制造出来的假像和幻觉,被称为影视特效(也被称为特技效果)。电影摄制者利用它们来避免让演员处于危险的境地、减少电影的制作成本,或者理由更简单,只是利用它们来让电影更扣人心弦。[1]根据物理学定律,现实中人眼识别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光或反光,物体质感也通过反光来被人眼识别。那么数字特效中的CG场景和3D建模实际上也都是通过虚拟光效来建立物质的组成材质,通过光影感受让人感受其质感。影视作品中的人特效场景和虚拟人物是否给人真实感,完全取决于制作产物是否细腻是否符合现实物理理论。在构建现实世界所不存在的虚幻世界和虚拟人物时,细节处理和物理运动变化就是其真实性感受的最大衡量标准。
传统拍摄手段的局限推动了影视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光效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拍摄方式下的不足,不管是对前期拍摄的光线修改和调整还是直接虚构场景光线,都是创作者对影片效果的主观追求。
(一)数字技术对物理光线的复原。从最早的影响《火车进站》开始,影视作品的光影艺术创作就已经遵循物理世界的光线原则,在影视创作的早期时期,创作者追逐这太阳的昼夜,根据四季气候来安排拍摄时间,以完成创作。尽管后期出现各种灯光器材,也终究不能改变天时,人力与技术上的制约,受现实世界的极大制约,难以改变前期拍摄条件对拍摄时间的巨大制约。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指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全无缺的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影”数字技术从还原真实的角度出发,满足还原真实,再现真实的可能性。通过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字组合生成传统拍摄中不能记录的视界感受,虚构现实天时场景,从电影真实性角度满足电影艺术表达的自由。真实是电影的生命,记录真实和构建真实是电影的两大基本功能。数字特技趋于成熟之前,制作对于光效写实的表现也经常使用各种人工光效的手法来表现。但即使是电影专业灯管设备技术趋于完善,在现实模拟程度上也无法与数字特效所创造的光效的写实性和艺术性相比较。[2]
影视术创作的过程中借鉴了大量绘画艺术的用光理论,在电影中光影塑造承载着塑造影视空间,塑造人物心理活动,塑造影片气氛的重大责任。利用光线对场景人物的明暗,冷暖造型,使画面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加生动自然。在前期拍摄时,创作者通过布光和选光进行对光影的第一次安置,在后期中,利用数字特效技术对前期拍摄的画面进行二次三次调整,这种调整不单是对于前期拍摄的修正,更是带有艺术创作性。
(二)数字光效对影片场景的完善。在例如《寻龙诀》此类超越现实的影片中,难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可拍摄场景,都需要在拍摄基地专门搭建场景,场景中的事物除了3D建模之外还需要专门定做物体来构建场景。但不管是数字建模贴图还是搭建实体场景,想要直接得到逼真的自然光线来完成影片都不是简单的事,而且成本极高。在《寻龙诀》中制作团队使用构建实体场景和数字建模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影片制作,在演员在绿幕场景中完成拍摄后加入数字建模渲染合成,再制作数字光效来修复两种场景构建方式的违和感和不真实感,将实体场景,演员,数字场景调节融合在一起,使影片看起来更加真实。
二、《寻龙诀》中数字光效与影视意象表达
《寻龙诀》上映之后以其远超同类的数字特效效果而备受好评。全片的光影效果引人入胜,统一的黄灰色色调构建的七十年代美国给人充分的历史感受,而胡年轻时代在草原的色调也是以暖暖的橘色为主,在最后胡杨四人逃出生天也使用了强烈的橘色阳光,黄色橘色的色调给人阳光温暖的感受。而在墓穴中,先后两次幻境爆发,僵尸复活都是强烈的大红色,不同于其他影片中僵尸复活的黑暗场景,《寻龙诀》大胆的使用大量的红来表现,一片血红之中所有的东西都透露着暴力惶恐和不安,在浓郁的血红之中不用看到就能感受到人物死亡时飞溅的血液。
绿色一般代表着生命和活力,但当绿色用来表现火焰时就变得妖艳诡异,在片头开馆之后蜡烛瞬间转绿,连带整个场景都变了色调。奈何桥燃烧坍塌的场景充彻着诡异的绿色光线,让人感觉真个墓穴鬼气森森,邪恶诡异。没有触发机关时的墓穴基本上都是蓝灰色的影调光线,让观众感受墓穴的阴冷昏暗,充满寂静和死亡的气息。但由于地下墓穴的戏份较多,时间较长,单一的灰蓝色调未免有些让人疲劳。墓穴本应是不见天日,黑暗无边的,虽然为了影片效果增加了本应不存在的环境光,但神女墓中的光感未免有些过于“明亮”,失去了一定的真实感,不过考虑神女墓本身的虚构性这么做也可以理解。
“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真实”。数字特效富裕影视作品光效更深一层的含义,用意象的表现方式,让电影中的形象和观众主观的进行同感,达到更深刻的心灵暗示作用。利用数字特效技术达到镜头内部的意向性写实主义,使得电影在意象表达中具有具象和抽象两方面的创作自由。
《寻龙诀》在制作幻境爆发古尸复活时,在根据人体肌理制作数字模型外,还在活尸的血脉内脏等位置进行光效处理,让活尸内部展现出一种熔岩流动的感觉。在神女墓山壁上雕刻的奥古石像在幻境爆发之后又数道熔岩一般的红光沿着山壁雕刻流淌,给人石像流下血泪一般的感觉。
三、数字技术光效与当前中国电影消费者
(一)中国电影消费者对国产电影数字技术的观影渴望。电影厂商为什么要大规模的推进数字技术的更新进步?[3]从工业经济学的角度去看,经济因素往往是电影技术演进的原动力。但电影要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就必须满足作为消费者的观众的某种需求,否则技术上的演进最终会因观众需求导致的经济问题而夭折。很大部分国内观影人的需求源自于人们心理中对未知世界奇觀景象的渴望。对空间范围的克服,它与巴赞所讲的“与时间抗衡”、“降伏时间的渴望”一道催生了电影这门沟通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成为电影的起源原点。所以,虞吉从梅里爱与美国科幻电影的联系中发现了电影本性中的另一方面:奇观地展示。
电影的第一批观众曾经看到并且显然很欣赏的影片是多种多样的:旅游片、新闻片、纪录片、家庭喜剧、特技片、流行舞台剧以及叙事性影片。因此,罗伯特c艾伦认为:“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电影技术发明之时,电影并不是‘命中注定要成为一种讲故事的媒介为人们所利用的”。电影早期是同时满足了人们对空间的好奇与对时间的掌控,发展到后来才以叙事满足对时间的克服为主导。而今天,数字技术的提升让这种需求和欲望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导演编剧构建的虚幻异世界“大片”以其空间的奇观展示再次满足了人们对空间的好奇,但这已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所以奇观展示中也还有故事叙事。
(二)以《寻龙诀》为例论国产商业电影对数字技术的依赖。导演乌尔善对于《寻龙诀》定位是动作冒险类电影而不是盗墓夺宝类,不同于原著小说中所描述的鬼怪纵横的世界,影片将活尸复活改编成了人的幻觉,彼岸花触发的幻境世界。不同于国外恐怖片,不管是和宗教有关还是和非现实生物有关,至少在影片中,创作团队为这些恶鬼丧尸的定义都是一定原因下在现实社会产生的真实事物。就制作效果和票房来说,在现实社会创造丧尸最成功的的不外乎《生化危机》系列和《行尸走肉》系列,而就丧尸世界的真实感而言,《丧尸走肉》比《生化危机》还要来的更真实。由于影视作品对现实世界的改编越大给人的不真实感就越强烈,就正常的人类社会来说对物理规律违抗越强就越失真。所以特效效果更少的《行尸走肉》反而显得更真实,更容易在真实的社会中发生。
由于不许出现鬼之类的东西,《寻龙诀》将墓穴中的丧尸复活解释为人的幻觉,在幻境中不管是夸张强烈的光效还是不科学的物理运动似乎都有了解释,更由于是幻境,所以后期效果才更要制作的光怪陆离才好。如果说神女墓幻境爆发之后强烈的光效是为了描述环境的真实感,那么奈何桥的坍塌还是有些过于绚丽了。
(三)数字技术赋予电影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和商业价值。通过数字特效技术,实现对现实光效的模拟,不受任何物理形式的局限,可以调节关于“光”的所有物理属性,而这种重新对真实感的制作和修缮,已经超越了传统拍摄所收录的一次成像的实际效果,弥补了传统拍摄方式下人类肉眼不可见的光的细节,使镜头画面更贴近人希望看到的真实世界。 数字光效通过对不受具象创作主体约束的塑造,以创作者风格进行修改,从而丰富了艺术风格和流派,数字光效的可操控性在意象表达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是传统光效所不能企及的。
特效光效在电影表现力上有着极大的拓展和推动,不仅实现传统光效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更实现了传统光效所表达不了的一切现实和和非现实的光影效果。在构建虚拟世界时提供了太大的便利和价值,告别之前的舞台模型。超越了人类本身的视觉功能,达到人眼所不及的感官地带。在创作中以光色理论为真实性基础,在观影中让人感受到比现实世界环境更加准确的真实效果。
丰富的创作形式并不与真实性的原则相违背,丰富性只会更加全面的加强表现力,是数字光效给电影艺术带来的进步,也是电影市场的进一步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正坤.影视特效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朱峰.浅谈写实电影中数字光效的创作功能和价值[M].北京:北京电影学院,2011, 71-77.
[3]黄红霞.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浅析[J].考试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