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胶东,今指山东半岛的胶莱河以东地区,名称源于秦时胶东郡(治所即墨城),因地处胶莱谷地以东而得名。如今一般认为,指胶莱谷地以东地区(烟台、威海、青岛以及潍坊)。本文试图从胶东民歌文化的视角,对胶东的民歌进行梳理、研究,探究胶东民歌的文化特征、地域特征、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当代存在与发展的现状,从生活类、劳动号子类、秧歌词类、新民歌与革命歌曲、儿歌类、五部分来进行分析研究,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对胶东民歌有整体认识,对继承和发展山东民歌有一个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胶东民歌;文化特征;地域特征;民歌类别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11-03
胶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自己特殊的轨迹,胶东民歌文化也具有极其独特的风格与特征。
一、胶东民歌形成的原因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主要气候特点: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由于受海洋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变化小,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无酷暑。胶东地形地貌特征:胶东半岛,丘陵起伏,海岸线曲折,多深水港湾,如青岛、烟台、威海等。
(二)人文特点与民俗文化
胶东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历史,造就了当地特殊的文化,其中包括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时又由于地处丘陵山地,依傍渤海黄海,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山海文化为特征的人文文化特征。
胶东话是胶东地区的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划分,胶东话被划为胶辽官话区的登连、青州、两片。胶辽官话是属汉藏语系汉族语的一种声调语言,是胶东地区和辽东地区的当地语。胶东地区在商朝时期是莱国的所在地,因此胶辽官话也被称为“莱语”。莱国在齐国以东,而当时莱国又被商朝称为“莱夷”,所以成语“齐东野语”正是指莱语胶辽官话。
胶东话语言特点:
1.胶东话声母。普通话的zh、ch、sh,方言分两类,争≠蒸、师≠失;普通话的j、q、x,方言分两组,精≠经、清≠轻、修≠休;普通话的r,方言读齐齿呼或撮口呼的零声母,如“染、软”。
2.胶东话韵母——部分地区“对算寸”等字方言丢失u韵头,“歌科河”等字读uo,“街、解、鞋、矮、崖、涯”读i、ai。3.胶东话声调——烟台等地只有阴平、上声、去声三个调类,多数地方“南”和“男”等字分归两个调类。
正是因为有以上语言特点,胶东地区的民歌曲调有着许多地方特色,民歌的曲调与语言的声调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二、胶东民歌作品分类
(一)生活类民歌
生活类民歌往往是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以及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情况用以抒发情感、休闲娱乐。因为有一些所谓的专业民间艺人与半专业性质的民间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着或多或少联系,因此经过后期加工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就少,较定型化,艺术上比较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乡镇、农村,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胶东民歌中生活类的民歌很多,在此类民歌中,笔者共整理发掘了45首,出自胶东各个地区,此类民歌的共同特点都是来自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活动。
例如:黄县民歌——《探亲》
这是一首12小节的民歌,建立在宫调式上,属于典型的中国民族六声调式(加变宫),极具北方汉民族小调的特征。歌词简单、朴素,口语化风格浓烈,讲述了生活中一件平常小事——探亲家。语言幽默、俏皮,曲调清新、婉转、朗朗上口,风格独特,艺术个性鲜明。
(二)劳动号子类民歌
由于胶东地区三面环海,劳动号子中最为经典的是海洋号子,其中有蓬莱的《上网号》《溜网号》《拉锚号》等;乳山的《篷号》《橹号》等;青岛的《拔棹号》《出船号》《拉篷号》《靠钌号》等。除了海洋号子之外,胶东地区也有杂号,比如青岛平度地区的《夯号》;青岛地区《上肩号》等。劳动号子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音乐性格:往往一定是坚实有力、粗犷奔放豪迈的、自然而朴实的;
2.歌词:实词往往为领唱者,虚词常用于帮腔;
3.节奏:较为固定的,按周期反复;
4.歌唱形式:常常以一领众和为主,有时也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5.曲式结构:短小、简单、朴素,常具有明显的重复性。
例如乳山渔民号子《橹号》,这是一首典型的胶东风格的渔民号子,全曲语调精炼、节奏鲜明,句子结构错落有致,交错出现,极具设计感。整个号子完全由虚词构成,粗犷、奔放、质朴,鲜明地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出海捕鱼的劳动场景。
(三)秧歌调类民歌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俗曲等。一般指休闲娱乐时演唱的歌曲。其作用一般是咏叹心情、消遣助兴。
小调的形式多数是分节歌,一个曲子包括多个段落的词,常采用的内容有更替的四季、日夜更替的五更、十二时等,多侧面、比较详细陈述其內容。为适应多个段落的歌词需要,它的曲调就总体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温柔、或凄婉、或高兴),曲调旋律性强、流畅、曲折婉转,丰富多变的旋律线条,表现力比较强。小调的节奏性一般非常规整,节奏型比较多变,歌唱形式大多是独唱,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的伴奏一般是由丝弦乐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使小调的音乐性更为优美婉转动人。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见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小调的分类:
1.小调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孟姜女调(善于表达凄苦哀怨、婉转动人之情。多徵调式以及起、承、转、合的句体,单乐段)鲜花调(部分都是茉莉花原词,绣荷包调、剪靛花调);
2.地方性小调;
3.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跑旱船);此处所指的“秧歌调”就是民歌分类中“歌舞性小调”中的一种,其有如下特点:结构较为规范、即兴性少。转向定型化,艺术上较成熟;较强的旋律、流畅而优曲调美。旋法多样曲折;比较固定的歌词,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
4.演唱形式一般有乐器伴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形式,常见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曲式结构。
例如青岛秧歌调《洛阳花鼓》。这首民歌,采用男女对唱形式,以自嘲、调侃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朴素的民间文化。节奏欢快、旋律流畅、诙谐幽默。调式采用传统的五声宫调式,旋法中密切关联着胶东地区方言特征,衬词巧妙逼真地配合着打击乐器,音乐形象鲜明、独特,充满了来自民间的智慧。
(四)新民歌及革命歌曲类民歌分析
此处所谓“新民歌”,指的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在充分利用传统民歌曲调的前提下,赋予传统民歌崭新歌词的新时代民歌或革命民歌,例如:掖县民歌《献花歌》;黄县民歌《新货郎担》;乳山民歌《新媳妇走娘家》;牟平民歌《八路军真厉害》;蓬莱民歌《有朝一日八路到》;乳山民歌《马石山惨案》;莱阳民歌《搬妹妹》;栖霞民歌《于七抗清十二月》;威海民歌《甲午战争》等等。
在这些民歌中,有的革命气氛浓厚、具有鲜明思想性和战斗性,反映了人民革命意识的觉醒和革命热情的高涨;也有一些传递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它们大多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具有清新的生活气息。这些作品,把控诉旧社会与展望革命未来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健康、幽默,以及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特色。
例如牟平民歌《八路军真厉害》,这是首具有革命性质的民歌,起着鼓舞士气、坚定人的信念作用,并且具有净化人的品质、愉悦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的审美作用。这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二十一世纪新的文化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回顾它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其它的一些有关向题作更为认真研究和更加深入审视。
(五)儿歌类民歌
儿歌往往在人类历史中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不可磨灭的儿时记忆之中,在胶东地区同样有许多充满儿童情趣的儿歌类民歌,例如蓬莱民歌《小货郎》;掖县民歌《打花拍》《打七巧》等等。儿歌类民歌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浅显,思想单纯。儿歌是在婴儿的摇篮旁伴着妈妈的吟唱而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孩子们一天天的的长大,由感知到慢慢模仿,最后学会唱儿歌,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但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简单易懂,很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
2.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大部分的儿歌大多是只有简单的四句、六句、八句,偶尔也有特殊的有较长乐句。就每一个乐句组成的歌词的数量来看,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短小、单纯、自然,就易学易唱。
3、简单生动的语言,明快的节奏类型,特别容易上口学唱。
兒歌的流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快乐玩耍的形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儿歌要好学,能传唱,并能在快乐玩耍中体现,所以必须有鲜明的音乐律动性和简单明快节奏型。儿童活泼好动,又处于学习说话、提高说话表达能力的阶段,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是传统儿歌还是创作儿歌,也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儿歌,都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
例如:掖县民歌——《打花拍》。这首民歌。整体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旋律简单、上口,节奏清新活泼,反映了儿童在玩耍时的天真无邪、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通过四段歌词,表达了孩子对学习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增长生活本领渴望,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人们美好的生活状态。调性采用了中规中矩的五声宫调式,旋法朴实而热情,尤其是第二句的上扬大六度,更使音乐显得生动而热情,富有情趣。
三、总结
从文艺发展史上看,民间文艺历来是哺育文艺家的创作的营养源泉。在胶东地区,人民群众总是用邪恶和残忍的东西去比喻那些反动统治阶级以唤起人们对反动阶级的痛恨之情。人民群众也会用美好的东西去比喻那些自己喜欢的事物,赞美自己热爱的对象,以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和回忆。
要使胶东地区的民歌适应时代,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的音乐必不可少。要鼓励新生代作曲家善于从传统音乐中搜取素材,把握当地音乐的本体特点,创作出具有胶东地区风格特色的音乐作品。譬如,《幸福中国》(曲波作词、高峰作曲、巩丽美演唱)就是很好的尝试。作曲家必须要把握时代特征,懂得社会发展的进程,体验人民生活,观察人民群众的心理在想什么,然后才能选择好能够表达好作曲家音乐思想的作品,来进行创作,处理好雅、俗、中、外的关系,并有所改造、创新。
本文对胶东地区民歌的音乐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总结归纳了胶东民歌音乐特点,希望通过认识其音乐特点为胶东地区民歌音乐以及山东民歌音乐创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结合山东民歌所联结的风俗民情等文化背景,创作出更为丰富的新民歌。不仅仅“像”胶东民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是”胶东民歌,从而让其发挥出更迷人的芬芳,拥有更持久的音乐魅力。并希望通过本文的初浅分析,为探索民族民间音乐,继而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艺术瑰宝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榕.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2]袁靖.胶东半岛贝丘遗址考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于会泳、张中樵.胶东民间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
[4]巩丽美.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与保护[M].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8期
[5]苗晶.山东民间歌曲论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