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着生活性、渗透性的特征,深入到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等生活领域,加入到实际生活实践里。在经济生活背景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必然的要求。本文将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以及理论维度三个层面来实现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分析。
关键词:经济生活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分析
引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有效整合,以及在经济生活领域里开展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政治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对此,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需要站在歷史、现实以及理论三个维度来深入认识经济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实际要求与目的。
一、历史维度方面
在经济生活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处于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落后,经济生活较为简单,进而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代表性。文章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步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来加强深入的认识。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一直再强调:“全部空话都是没有用的,需要给人们创造一些能够看见的物质福利。”这进一步指出,作为革命党人需要重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需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生活问题进行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能够让群众全面认识自身的利益,形成团结意识,以及争取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同志曾讲过:“苏维埃作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唯独苏维埃用尽所有的心血应对群众的问题,才能够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并赢得群众的信仰,这时能够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红军,协助战争,给粉碎敌人的‘围剿而进行斗争。”毫无疑问,为了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到革命战争中,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同志说过:“假如我们仅仅动员人们开展战争,没有做其他的工作,这样可以实现打败敌人的目标吗?当然不行。”通过毛泽东同志非常简洁、精辟的讲述,可以看出我们党既要重视进行像延安整风相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应该与应对群众生产与生活问题进行有效整合,运用积极合理的思想政治指导,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革命的长远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质生活实践中的渗透,落实物质利益准则。邓小平同志曾讲过:“政治工作应该在经济层面进行落实,政治问题要站在经济层面来有效应对。”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到,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改革没有顺利的,她包含很多的领域,关系着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肯定会有不同复杂状况与问题的出现,肯定会有遭到阻碍的情况。比如国家机关的改革,很多工作人员会转派到其他工作岗位中,这时很多人会有意见,有反对的声音。这时就需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党员与群众的教育。面对群众问题,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人们的物质生活、经济等层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进而应对群众物质利益问题。
处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的整合,并联系群众具体物质利益问题来进行。江泽民讲到:“应将群众思想工作和协助群众具体问题进行密切联系,不仅要讲道理,而且要做实际的事情,用理说服他人,用情感去打动他人,在做实际事情的环节里深入思想教育,经过现实问题的应对来给予群众一些引导,来提高对党与政府的信任,提升精神境界。不同级的党委与政府需全面做好工作,给应对困难群众具体问题。”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需要以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而有助于解决思想问题。
二、现实维度方面
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环节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唯一性,指的是物质生产活动,而站在实质与内容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拥有两重性,既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又作为经济活动,需要促进经济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具有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像血肉一般,而经济工作如同骨骼,进而汇聚成完整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生活形态背景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让利益物质把思想政治教育所代替。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节里应该遵循物质利益的准则,全面注意人们在生活中物质利益追求的要求,而不是只有一方面关注物质利益。这说明,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需保障物质利益的关注,而没有代表让物质利益所代替。每个人有着自身的物质利益,同时也与集体、国家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利益关系需进行合理的处理。
三、理论维度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重要目标在于有效应对政治观念、思想观念等问题,而经济生活围绕的是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与利益间的问题应对,这两种存在独立以及互相差别的联系。由于物质利益问题作为经济生活最中心的内容,对此,关于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利益之间的联系。
在人类进步的环节中包含利益问题,人类发展与出现的推动力和前提指的是关于利益的满足与要求以及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出现前期出现了机械唯物论、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机械唯物论是对把集体利益和物质、个人利益的联系展开了分割,无限夸大自身利益,过于重视自身利益,过于教条化,并将忽视甚至反对了道德与精神出现的影响。而唯心主义则是对精神影响的过于夸大,并将集体利益和自身利益以及精神和物质进行了对立,坚信精神万能论。
马克思主义家对利益在社会与个体生活里的现实效果与历史位置进行了足够的认可,认为自身行为的最基础的推动力即利益,自身在社会生活里能够积极争取的是始终与切身利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以经济基础为前提,并包含观念、思想等精神问题。
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观点即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所决定,又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体现出能动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一定的能动性,然而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在经济生活中进行恰当融入,发挥其能动效果,促进经济生活有序发展与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滨,张雪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10(11):123-125.
[2]徐国飞.试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73-74.
[3]李志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态论的认识定位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266+265.
作者简介:
于帅,女.1985年6月20日出生,辽宁北票人,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