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蔓+杨彦华+赵天宇
摘 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相对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拥有着其专属的特点,在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明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适当地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优势,针对大学生这一专有群体,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最终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并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能够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作用。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抵触性 潜隐性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6-188-0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其以生活点滴为教育基础,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达到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换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放到首要位置。完善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十分深远且刻不容缓。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应进行有的放矢式的教学,并进一步组织深化其内容从而实现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导向尤为重要,由于大学生普遍是20岁以上,已经形成一定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年人,相比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适用于大学生;具体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一)隐蔽性
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虽课程内容较为全面,但在开设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具体表现为:部分教育者照本宣科式教学,单纯理论概念式讲解;部分受教育者在课堂疏于学习,仅仅是为了课上点名;受教育者普遍存在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认为其是脱离实际的学科,且与个人学业成长无关,而这些都是被误解的认知。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些抵触心理问题务必及时解决;然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好能够弥补其不足,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隐蔽性;其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不动声色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发挥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进而消减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少了“教”与“受教”的痕迹,这有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有助于在教育过程形成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解放人的人本氛围。
(二)易接受性
在实际教学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突出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永远是对的”的理念,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教育者亦师亦友的双重身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人的能动作用,并给予受教育者在学业上更多的话语权;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应选用贴近生活的题材,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增加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实践中,通过对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话题展开针对性的讲解,以满足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为最终目标。由于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环境中尚未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自主生活、自主学习,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时更多地是感到恐慌、不适应等心理状态,人生观、价值观也很容易被社会上、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诱导进而产生理解的偏差,因此理想信念的教育应始终放到首要位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师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在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予以高度重视,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本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势必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网络环境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前,以下问题仍值得各位学者深思并给予高度重视:
(一)教育者不擅于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隐性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发烧”的现象一直存在从未间断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能够尽可能快地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并在短时间内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来,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最终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诸多教育者在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现实和教育理想间的巨大的差距时,常常会因缺乏长足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念,而导致即便是在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也会忽视其潜隐性。其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教育者关注的现象与受教育者关注的现象不符的问题,受教育者处于蓬勃发展充满朝气的成长阶段,大学生在看待社会时所持有的视角相对狭窄,在面对事物时所拥有的心态也相对稚嫩,这种情况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言,往往很难把控住自己的教育理智,从而破坏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一举动往往会加剧学生的抵触心理,导致事倍功半。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便会扣上所有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因此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时刻牢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隐性,不断丰富、完善教育方法。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念弱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实践中、学习中不断深化完善的教育活动,教学相长的道理虽然浅显,但事实上,我国高校尤其是部分名校,师生间的距离依旧很大、师生关系也很刻板,停留在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现象。教育者在看待学生时,只看到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能动作用。除此之外,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并不够完善、缺乏专业性,存在教师队伍看似庞大,但分工过于细化的现象;过于准确的责任分工制度,将教师的教育职责有所削弱,许多教育者渐渐淡化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而将授课当作谋生的手段,只关注自己课上的授课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有些高校教师因为惧怕承担责任,对于学生的错误及不当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和教育,普遍抱有的心态是除了授课内容,其他现象与我无关的不负责任的心理;部分高校教师存在教育理念淡薄的现象,在教育学生时只将教育工作,停留在短暂的课上时间,而不愿关注学生的课下生活,忽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源自生活的教育要点,确切的说,教育者持有怎样的教育态度和理念,对受教育者至关重要,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应该强化其教育理念。
(三)教育者不擅于利用网络资源
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数字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4G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的关注点更多是微博热搜、新闻头条、娱乐八卦等;却忽视本该引起大学生高度重视的时事政治、国际新闻、货币贸易等信息。目前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网络信息时代,不能够除旧革新地利用网络资源,尚未达到与时俱进的高度;采用的教育方法仍停留在运用原有的校园资源,进行模式化教学。因此,教育者若不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是很难与学生思想同步的;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活跃的土壤,很多邪教势力、恐怖组织等不法集团借此机会,在网络上肆意散播谣言;损害我党的形象、破坏社会主义和谐;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随着批量网络红人的出现,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一度盛行;这不仅会对当代大学生造成“唯钱论”的错误的认知,也有助于形成金钱至上的思想,从而模糊了当代大学生本该担负起的社会责任。因此,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步维艰,特别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序进行;教育者忽视网络作为主宰学生思想领域的客体环境,会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思想上的共鸣越来越少。
三、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是在课堂教育、学校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影响下进行的。针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我们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依靠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和各专业授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走向专业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方式。生活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坚持一切以实践为主、一切以生活为主,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状态。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相对宏观的人生追求和信仰,这就会产生教育内容与学生每天经历的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因此生活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必要的,并应注意以下三点问题:一是面向群体广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所有公民的教育,具体到高校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面向所有类型学生进行的咨询教育,教育者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采用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二是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牢牢抓住源于生活中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始终立足于中国特有的人口基数大,且物质需求与经济供给相矛盾的国情下,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并探索其规律。三是生活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生活中的大哲学与学生经历的日常小事相结合,从而为其指引方向并教会学生认识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虽然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相对小,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不同,具体表现为大三、大四学生面临继续深造和就业压力的抉择,因此应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将哲学道理与受教育者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深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发挥各科教师的教育职能及辅导员教师和校领导的作用,加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培养一批具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其他专业教师应学会利用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各学科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是联系的,在进行其他课程的知识讲解时,适时适当地增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会增强本学科的课程趣味性,还可以及时高效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因此,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应完善丰富自己的課程体系,学会运用联系的方法,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其次,辅导员教师应了解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比课堂上的难题多得多,且这些源自生活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受教育者深思,因此也是最适合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高校辅导员教师应规避经验式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的习惯、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增加递进式一对一式的心理咨询教育,增加心理层面交流。最后,校领导应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如在校训中体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建立名人苑,以书写楷模事例的形式,来鼓舞大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或美化校园环境增强学生幸福感,通过欣赏优美的校园环境及文化气息,来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通过上述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三)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过程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而言,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其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育者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是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还要具备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热情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部分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固态的、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环节,实际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不仅停留在课堂内、还包括课堂外、生活中的动态无止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改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做到以下要求:第一,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课堂外、生活中的延展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延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维度。第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都需要厚重的文化底蕴,教育者也同样更易于接受优美的表达方式,从而促进师生间的沟通。第三,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变成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好学生。第四,教育者要发挥自身楷模作用,弘扬事必躬亲、身体力行的精神。在学生中培养出优秀三好学生为其他同学做榜样,增加教育对象间的竞争意识。
新时期,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面临诸多挑战,但针对大学生这一充满能量的教育对象,我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能够在实践中把握住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并解决其难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会迎来一片新的生机,因为这不仅会提升我国各大高校的校园文化,更会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祖国繁荣复兴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2] 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5)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李金蔓,佳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杨彦华,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教授;赵天宇,佳木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