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儿童文学无论在创作队伍,体裁样式还是理论批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品众多、成绩突出。但在数量激增的态势下,把好“质”的关卡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认清创作方面的不良现状和提出改进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儿童文学;创造;不良现状;改进策略
一、不良现状
(一)创新不足,噱头百出
从创作者主体而言,对经典儿童文学的继承,是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不可回避的命题,然而,当下很多作家继承不够,从而很少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创作的外部环境来看,近几年里,儿童文学的商业营销性质浓重,一些出版社趋同于商业利益的追求,在宣传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混淆视听、愚弄读者,其内容只是制造噱头,毫无价值,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和读者的需求规律,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本已不多的原创儿童读物中,很难寻找到接地气、真实可感的儿童人物形象,伴随着有个性特征人物形象的好朋友,好老师、好家长也不多见。
(二)作家社会责任感不够
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注重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离本该有的社会责任感渐行渐远,已然忘记了自身肩负着的使命。当下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其总体感觉就是虚幻的情景、虚幻的情感,这些东西太多,孩子的嘴里说着大人的话,文章充斥着的暴力的东西太多,这样的文本根本不适合孩子去阅读,其教育示范已经严重偏离轨道。
(三)城乡题材作品严重失调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伴随这种变化的是文学的关注重心逐渐从农村偏向于城市,儿童文学创作也概莫能外,在对都市题材儿童文学创作关注加深的同时,农村题材儿童文学的创作便有所懈怠,对农村儿童的生活的描写有所欠缺甚至空白,于是,发展至今日,二者比例严重失调,农村题材儿童文学几乎被人们所忽略。
二、改进策略
(一)少些虚拟,多些现实
虚拟的童年生活充斥于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堪称“二无”,一无丰富的生活内涵,二无审美的新鲜感,其内容只是迎合了当下成人世界的手机短信、网络游戏、QQ聊天中的生活话题而已。这些“概念化”的作品必然带来感染力的枯竭,生动细节的匮乏,其作品的审美效果也仅仅是让人哈哈一乐就完事,给孩子们心灵启迪方面留下的痕迹乏善可陈。
基于此,我们要多一些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生活和儿童精神生活的作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是以农村儿童的生活为素材的,如小说《草房子》、《根鸟》、《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真实地刻画了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挫折、烦恼、憧憬,通过对苦难的叙事,给小读者以道义的力量、智慧的启迪和古典美的熏陶,给农村儿童的成长以充分的关注。
(二)少些娱乐,多些悲情
儿童文学作品的过分娱乐化,其实质是迎合了享乐主义的风气,带来的结果是缺乏悲剧的精神,因而就无法提升读者的精神世界,更无法让孩子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养料。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指出,儿童文学需要一些悲情的成分,安徒生的很多儿童作品其实不快乐的,但相反充满了人道的精神和悲悯的情怀。
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要少一些过分注重娱乐化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能迎合享乐主义的风气,而要用悲剧的精神,提升小讀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让孩子引发思考及反省的同时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养料,获得精神的向往和追求,而不只是搞笑好玩。
(三)丰富主题,摒弃拼凑
儿童文学创作者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其质量是令人担忧的,必然遁入跟风写作的泥潭,这种现象在儿童文学创作界司空见惯。比如拼凑写作,翻来覆去也只是以旧充新,带来时下的许多儿童读物都没有多少创新性;另外一种状态是浅语写作,表现在作品主题越来越单薄,除了逗孩子们一乐之外,其余什么也没留下。
我们呼吁儿童文学要加大主题的信息增殖,而非只是信息的叠加。要加大作品中的新的信息,新的内容,从而升华读者的思想。
(四)多些英雄典型,少些标签符号
曾几何时,在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儿童英雄典型群像,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在我们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和典型被淡化,边缘化,充斥于眼中的是一个个概念化的孩子,或者一群群模糊不清的孩子。他们是“淘气包”、“捣蛋鬼”、“疯丫头”立得住脚的儿童人物形象很少,能够长久留在孩子们心中的人物形象更少。
儿童文学就是要使成长中的孩子们这个特殊的读者群,能从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寻找榜样的力量、友情的慰藉,或者引发他们内心的反省。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真正可感的人物和精神榜样等正能量尤为重要。
(五)多一些文学批评少些媒体喧嚣
现代媒体在宣传传播一些书刊时,容易产生一些误导,比如用强势的声音告诉孩子,最好的儿童文学是那些流行的、消费型的儿童文学,这种导向,无形中屏蔽了另外一些优秀作品的声音,从而扼杀了作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活力。
基于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支规范的文学评论队伍,对当前的儿童文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领和创作指导,加大儿童文学基于文学性的本源研究,以及放眼全球,对于世界优秀儿童文学遗产的借鉴和学习。
(六)提高作家自身修养与创新力
一直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存在创新不足或是依靠制造噱头来迎合大众的现象,作家在文学修养、生活积累、创作技能上未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充电与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作家要进行及时的充电,多实践、多深入基层采风,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提升自己的修养做起,而不是仅仅迎合市场需求。在创作上多向前人学习,多放眼世界,继承各民族优秀的儿童文学创作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取得更高的成就。
(七)关注农村,缩短“城乡差距”
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儿童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因此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是创作出好作品的良方。作家要多到农村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只有经过切身的体验,才会有真正的情感流露,才能创作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作品。儿童文学创作者要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参与孩子的成长,对其创作农村题材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是缩短城乡儿童精神需求差距的良方和指归。
参考文献
[1]侯颖.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J].文艺争鸣,2005,(05),133
[2]儿童文学教程[M]方卫平,王昆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
[3]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M],蒋风: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华丹(1969—),女,湖北应城人,文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学理论与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