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继江
摘要:平时成绩是高校课程考核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学时条件下,当前平时成绩评定中存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过多地关注课程知识,没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平时成绩各组成部分的分值过于固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在少学时条件下科学有效地评定平时成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平时成绩;少学时;评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221-03
一、引言
各类高校每学期所组织的期末考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衡量教学效果,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是否已掌握和掌握程度如何的一項重要手段。对绝大多数课程,最终成绩基本上都是用分数来给出的。高校课程的考试分数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对于考试成绩这部分,卷面分数通常都被认为是相对客观公正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平时成绩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平时成绩占整个考试成绩的比例与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此人们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平时成绩的组成、评判方法、计算方法、操作原则等。这是因为人们逐步发现平时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平时成绩的重要性,目前各高校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学习评价中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所占比重已有过去的10%—20%,增加到30%—40%,部分高校一些课程的平时成绩甚至已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60%。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各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及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平时成绩的评定,不能一概而论各种评定方法的优良或比例的高低。受限于实际条件,某高校的做法不一定适合其他高校,各高校需根据现有条件加强平时成绩的操作,只要能够有助于督促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应坚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各高校学生所修总学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而相应地各门课程的学时也相应减少。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量子力学课程,在过去授课学时曾达到120学时,而现在一些专业的授课学时一般为56学时,而个别专业已减少到48学时。在少学时条件下,课程所能讲授的内容不可能再和过去一样多。但经过多年的淀积,课程的基本内容实际上已固化,少讲哪一部分都不合适。因此受学时的限制,课程部分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讲解,但课程所包含的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学生有所了解,而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学生课下自学。
二、当前平时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文献的调研,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主要有考勤、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课后作业、随堂问答、平时小测试或期中考试、课程论文、针对课程某部分内容分小组让学生自学并上讲台讲述或讨论等。对这些评定依据,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过多地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浏览一些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培养方案中基本上都会强调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得到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中,教师似乎更为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这也可从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中看出。绝大多数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关注的是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在少学时情况下,受限于教学学时,教师很难把课程所包含的主要知识在课堂上一一讲解,有必要通过布置一些课外作业,督促学生自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弥补学时减少而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教师进行某课程的讲授,除了完成上述传授知识这一目的外,为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有必要合理地根据课程内容给出一定课外作业,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尽管目前一些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教师在设定这些评定依据时的目的还有待考察。如撰写课程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文献查阅、综合梳理、文字表述和文字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但在布置课程论文时,一些教师的目的还仅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来增加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课程知识的学习。
2.成绩评定没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目前相当多的高校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近年各省市的高考招生考试方案有所不同,这使得一个专业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差异很大,基础层次不统一。而受生活地域、家庭状况或个人生活阅历的不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差异也很大。在课程授课时,教师会明显感觉到,同样的授课内容,对优秀的学生可能吃不饱,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又消化不良。类似地,在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某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这样的学生,若按照课堂表现和随堂问答这样的平时成绩评价方式评定,他们的平时成绩会较差。但这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并不一定很差。目前常用的平时成绩评定依据对所有的学生是一视同仁的,也可以说是公平的。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一些常用的评定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却也存在一定事实上的不平等。我们当然希望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好的方面能保持,不足的地方能通过努力加以改善。但无论如何个体间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若教师在平时成绩评定时过分强调某一评定依据,而一些学生对此并不擅长,学生在完成这部分作业时其付出与获得会不对称,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失去课程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少学时条件下,为了课程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平时成绩的比重会较大,教师不免布置多种课外作业,这些作业在操作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3.平时成绩各组成部分的分值过于固定。目前平时成绩的评定无统一标准,教师一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把平时成绩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赋予一定的分值。对不同的年级或专业,各部分分值的多少会稍有不同,但对同一个班级或某一专业的同一届学生,平时成绩各部分的分值都是固定的。这样做便于教师计算平时成绩,也体现了公平性原则。但如前所述,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判断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特别是在实际平时成绩评定时,教师避免不了会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使得那些善于和教师交流的学生分值较高,而老实巴交的学生可能就不占优势。在少学时条件下,平时成绩的比重会增大,评定依据也会各种各样。若平时成绩各部分的分值是固定的,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甚至会挫伤部分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4.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多数的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因此高校课程教学如何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平时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部分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研究者对此已作了探讨。如考勤在一定程度上是强迫学生来听课,但学生虽然人来了,可心不一定在课堂,最终可能没有达到考勤的目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还易于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立情绪。传统的平时成绩评定依据被各高校普遍使用,学生已很熟悉,在实际中也有一套应付措施。此外,大多数的学生对课程的學习,考虑的仅仅是如何考试及格,拿到相应的学分绩点,对课程到底需要学习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关注的并不多,不关心学习课程的意义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这就使得平时成绩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初目的。这也使得有些研究中提出了不要平时成绩的观点。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正确使用好这一工具。事实已证明,有效利用好平时成绩这一工具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在少学时条件下,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解决由于课时不足使得部分课程知识无法讲授这一问题,在传统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基础上,丰富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布置多方面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三、少学时条件下平时成绩评定的几点思考
尽管当前平时成绩评定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在课程教学中,其依然被高校教师普遍采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由于平时成绩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而放弃使用它。我们需要根据所讲授的课程性质,现有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平时成绩的构成和评定方法。在少学时条件下,基于上述所讨论的平时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挥平时成绩的作用,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从过分关注课堂到课堂内外并重。在实际的平时成绩的评定中,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效果,而忽视了课程教学所应该承当的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这一任务。应当说学生学到课程的相关知识,是课程教学的低级目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应当是我们关注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把平时成绩关注的焦点从课堂转换到课堂内外并重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少学时条件下,当教师在有限的学时里难以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时,就需要综合课堂内外的有利因素,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课外自学及课程知识的应用以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平时成绩实际上就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抓手。尽管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教师会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以适应少学时条件下的教学,但在实际中总难免出现各种意外使教学学时捉襟见肘,教学内容安排上顾此失彼,那么把课程学习延伸到课外,利用平时成绩来督促学生学习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此外,在少学时条件下,学生课堂外所能利用的时间增多,加强课程知识的应用及和课程相关的训练也是有必要的,而这些都可以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平时成绩评定要做到课堂内外并重,不仅有助于缓解教学学时少的压力,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丰富平时成绩考核的具体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促进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少学时条件下,传统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及方法,有必要做相应的充实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一是在考核形式要创新,传统的方法可用于激励学生加强课程知识的学习,而根据需要添加新的考核依据,或对传统的某些方法可赋予其新的内涵,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这些新的评定依据要加强学生对课外时间的利用,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二是要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设定平行的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不要求学生完成每一项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样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并能激励其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要求学生组成互助学习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来共同完成相关的作业。
3.平时成绩的分值可分为固定分值部分和加分项。如前所述,高校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时各部分的分值是固定,这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少学时条件下,课程学习将延伸到课堂之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老师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或要求是必要。此时平时成绩的设计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平时成绩既要考虑课堂授课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设计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时,不能再以惩罚为出发点,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和督查的双重作用。此时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平时成绩评定时各部分的分值是固定的这一做法,可以考虑把平时成绩的分值分为固定分值部分和加分项。这两部分的比例可根据授课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情况灵活掌握。固定分值部分的平时成绩可重点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成绩评定可以和传统的评定方法一致。加分项可看作是课程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时教师所布置的各种任务的奖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额外的平时分。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都有减少课程学时的倾向。在少学时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教学将是我们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平时成绩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讨论了少学时条件下传统平时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进行平时成绩评定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想法,供高校一线教师参考,以便课程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平时成绩这一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些想法还很粗浅,还有待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成安,王家新.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9-41.
[2]廖建凯.本科生平时成绩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27-228.
[3]罗忠,刘士卿,王菲,柳洪义.大学课程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34(5):31-34.
[4]颜晓芳.有效利用平时成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S2):91-92.
[5]汪小华,张炳林.《物理化学》教学中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J].考试周刊,2015,(a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