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
摘要: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实践是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的有效载体,本文就为什么要融入、如何融入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社会实践;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106-02
深入推进中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说明了社会实践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也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必须融入社会实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社会实践的缘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观念与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有机地融合,通过中学生社会实践这个载体促进中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生社会实践两者有着密切的契合关系。
1.两者育人价值的高度契合性。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人在把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作为这种满足需要的资料,再从其他的外界物中区别出来并加以标明时,对这些物进行评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主旨在于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意识的提高,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科学的价值选择的形成;社会实践的教育价值的重要性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将学生的理论学习转化成社会生产力,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刻地认识社会,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激发學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深厚情感,培养守法、敬业的良好意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育人是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具有育人价值的契合性和一致性。
2.两者立足于现实需求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价值凝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引领和服务于社会需求,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印证和体验。中学生教育教学的育人效果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进行结合,社会实践是课堂理论教育的扩展和深化。因此,两者都始终应该立足和根植于社会生活中,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需要。
3.两者认知路径的同一性。中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包含内化过程、外化过程和反馈过程等三个阶段。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将自身内化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动机,去支配或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行为习惯,对自身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好坏进行评估和矫正,进一步深化和丰富自身的思想观念。社会实践同样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组织者和教育者设定好活动的价值目的和教育目标,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根据活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对活动的价值进行自身的认同、选判和接受,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和价值理念,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内化的价值观念转变为动机,去深化、支配或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因此,两者的认知路径具有同一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的路径
从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了较大的推进,无论是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对融入的认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将社会实践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发展的动机和自觉性更明确、更深入,有的初步建立了考核机制,为长效常态打下了基础。但有些学校、家长和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愿意、不主动组织和参加社会实践,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一些中学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但实践教育目的不明确,组织实施存在“放羊”现象;一些学校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存在不完善,如:活动经费保障不足、活动安全保障不力、制度保障不足、协同不足等,严重影响了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教育的效果;一些学校社会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没有凸显,如: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教育目的不鲜明,活动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价值指导,活动的结束没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活动的价值分析和评价等。这些都影响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
基于以上,有必要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路径,笔者认为主要路径如下:
1.在社会实践内容选择上“融入”。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说:“公民德性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得到的东西,而是需要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来得到。”要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重要点在于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确定社会实践的项目。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思想状况既具有整体性,同时各个年级的学生又呈现差异性,学生个体间也存在独特性,因此,作为学校或家长就需要正确认识这种整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有的放矢地选择有利于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项目和内容。如东莞南开实验学校对中学低年级学生,针对他们法律知识缺乏、安全观念淡薄的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知识、法制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中提高奉献意识;在七一、八一或特殊历史事件段,组织开展了系列国情教育,提高学生爱国意识;组织开展了麦田义卖活动,使同学们感受了友善的力量。这些社会活动和内容的选择,有效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2.在社会实践过程指导中“融入”。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将极大地降低社会实践的作用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关键一环就是用核心价值观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实施。过程“融入”主要包括:一是选派高素质的带队老师,聘请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讲解老师;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要义指导、厘清和矫正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认识。东莞南开实验学校近年组织学生参观了纪念基地、革命旧址等,对带队老师进行了参观知识培训,做到先知熟知,邀请专家现场案例剖析和现场进行点评,聘请了解说员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在现场参观、讲解中亲身感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强化了爱国主义意识。组织参观一些博物馆、科技馆,针对学生只感叹国家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及时地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果的来之不易,是艰苦创业和奋斗的成果,使学生认识到了艰苦创业的不易,进一步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意识。
3.在社会实践总结评价中“融入”。总结反馈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关系到前一个决策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价、经验教训的总结,又关系到下一轮决策所要针对的问题与目标的确定。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生社会实践,落脚点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是否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活动后的小结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并且十分必要。在总结评价中,基本要点在于:实践活动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符合,符合度如何。东莞南开实验学校在开展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后,都进行了活动的小结评价,按照学生讲述心得体会、小组讨论、指导老师进行总结点评等多种形式开展,在总结小结中,学生进一步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做到“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董立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究[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4):34.
[2]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杂志,2013,(10):46.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