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建设背景下金融专硕人才精英化培养定位

2018-09-25 09:42徐哲潇郭红玉张运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

徐哲潇 郭红玉 张运龙

摘要:金融专硕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属性使其在人才培养应该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培养满足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精英人才。但从认识和现实情况来看都似乎与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背景存在矛盾。本文分析普惠金融建设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以及金融专硕的精英教育属性,指出两者在内在是一致的,普惠金融建设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精英教育的实施,我国金融专硕人才培养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为普惠金融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金融精英。

关键词:普惠金融;精英教育;金融专硕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003-03

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自从1990年开始设置并招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探索式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2010年1月我国通过了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并从2011年起全国共75所院校从应届生中招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金融专硕),更是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类别和体系。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金融专硕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招生院校从2011年的75所上升到现在的141所,是同年设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发展最快、招生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许多学者在充分肯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普遍的观点包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院校金融硕士项目经验,区分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差别,注重人才应用型技能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然而,现有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背景是我国当下金融环境的发展,尤其是将2005年联合国提出的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概念引入我国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机构的设立在这一新兴金融理念指引下有了新的变化。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注普惠金融建设,201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对普惠金融的概念做出了明确定义,这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金融领域精英人才,普惠金融理念的传播也需要金融教育的更新和进步。金融专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类别,本质上属于精英教育,在“普惠”和“精英”之间似乎存在着大众化和高端人才的天然矛盾,在金融专硕的人才培养中如何既坚持金融专硕的精英教育理念,又能够促进普惠金融建设,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关系达到和谐统一,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普惠金融建设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要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目标,金融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只有培养出业务能力强、真正面向贫困人群和地区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才能将普惠金融的理念落实;另一方面,为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如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群体等普及金融知识教育,提升金融素质是普惠金融建设的基础。因此,普惠金融建设对现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和金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懂民生、接地气。尽管普惠金融不等同于农村金融、小额信贷,但它从提出来时就是强调为满足落后地区、农村、中小企业和穷人的金融需求,跟传统金融人才更关注股票、保险、基金、外汇等投资或是金融衍生品开发、高端客户维护相比,在普惠金融建设中更加需要接地气的金融服务者。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广泛大众的金融需求,为提高全民金融知识而贡献力量,甚至可能办公场所和穿着打扮也与传统金融有所不同。在普惠金融理念下培养的金融人才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金融为最广泛社会大众竭诚服务,并且在金融服务过程中加强金融教育,尤其对两低一高的群体(即低收入者、低年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老年人),这就要求金融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金融知识,还能够将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2.有正确的金融和财富观念。普惠金融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群体、农民等,他们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意识比较差,因此,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不能有丝毫隐瞒、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需要树立更加正确的金融理念。以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模式为例,通过设立独立的小额信贷部门来实现对乡村银行管理和权利下放,根据客户需求量身设计符合其需求的储蓄产品和贷款产品,实现了正规商业银行的乡村信贷可持续发展。同时,金融领域充满诱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逐利心态使得金融日益虚拟化和精英化,背离了为最广泛社会大众服务的初衷。普惠金融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财富观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端正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普惠金融真正做到于民有惠。

3.綜合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互联网普及使得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获取途径多元化和简单化,并且互联网不仅把金融产品放到网络平台,而是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代表性事件,并且这种趋势是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这就需要金融从业人员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手段,熟练使用P2P、第三方支付等平台,实现支付结算、投资融资、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

综上所述,普惠金融面向广泛的社会大众,对金融人才的业务能力、道德水准、操作工具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用金融教育为普惠金融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值得深入探讨。下面我们从教育理论中的精英教育来进行阐述。

二、金融专硕人才培养中的精英教育属性

跟国外高校金融专硕培养中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的比较透彻相比,我国金融专硕培养中存在着定位模糊的问题,在招生、就业、课程设置等培养环节上与普通研究生区别并不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味强调金融专硕的技能培养而与普通研究生教育完全切割不太现实,毕竟金融专硕的招生单位是本科院校,尤其以“211”、“985”等一流院校为主,并不是职业教育范畴,因此应该将其视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而研究生教育普遍地被划分为精英教育。

所谓精英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是与大众化教育相对应的一个名词。这一概念是由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两个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时是精英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是大众化教育阶段,但这种传统的以招生规模为标准的精英教育概念已经过时。现在对精英教育的普遍认识是,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方法。精英教育旨在充分发挥优秀的教学传统,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精英”潜质,是一种着重“质”的教育。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精英”并不是特指身居上层地位或具有高学历的少数人,是泛指各行各业中具有卓越才能的优秀人才。

金融专硕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分支,应该确立并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在具体做法上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等精英意识;增强大学师资管理的灵活性,努力打造出一支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职并存的开放性精英教育师资队伍;为精英人才培养创造优质教育过程,创新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包括以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自由环境,以过程性考核改革评价制度,以重视人才、多维度的方式改革选拔机制等。另外,为了保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精英教育特性,国家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有序扩张招生规模,以此保障精英教育“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金融专硕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总而言之,以精英教育理念把握金融专硕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适合金融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精英人才,也能够以此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三、普惠金融与精英教育的矛盾和一致

在认识到金融专硕在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阶段应该坚持精英教育去培养后,再将其放在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大环境中去探讨,似乎会在普惠金融建设的大背景下发现,用精英教育理念实行金融专硕培养与金融领域所需人才之间存在矛盾:按照精英教育培养的金融人才的“精英”特质似乎并不符合前文分析的普惠金融下需要的“接地气”的金融从业者。这种矛盾之处在于如果金融专硕毕业生按照精英人才去培养,将很少有人会从事更多的与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群体等打交道的普惠金融机构的工作,将不能有效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发展,或者说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能够“降低身段”与“穷人”为伍的金融从业人员,而如果招生规模日益增多的金融专硕培养的都是精英人才,这些精英人才可能并不适合普惠金融发展的业务需要。现实的情况也在佐证这一结论,以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在某“211”院校某一届金融专硕毕业生中,72%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到金融系统工作,而在这其中工作单位属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从事再担保、P2P、小额信贷等业务的金融机构不足15%,大部分金融专硕毕业生愿意选择大型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总部、投资银行、券商基金去就业。

但仅凭借毕业生选择去大机构而认为精英教育下培养的金融专硕人才与普惠金融格格不入是片面的,因为我国普惠金融建设中不可或缺大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的共同参与,普惠金融不仅仅是小额信贷、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的建设也并不是通过培养大量的从事简单、基层金融服务的从业者能够实现的,并不是在农村、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建立多少分支机构就能够改善的。因此这种似乎天然的矛盾其实并不实际存在,普惠金融建设的要求不仅不会影响在金融专硕中坚持精英教育的理念,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精英教育的实施,两者并不矛盾,还存在着一致性。普惠金融是为最广泛社会大众服务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普惠金融呈现出服务机构和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机构商业化、规模扩大化、服务对象多元化、信贷管理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这些多元化需要更多的金融领域精英人才创造性地改革经营逻辑,提供更丰富的适合社会大众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广阔的金融媒介接触途径和工具。普惠金融建设是一个从法律政策健全到金融设施完善,再到金融供给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建设,在每个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金融精英以专业的金融知识、良好的道德水平、扎实的业务能力、高度的人文关怀来实施。这些金融精英人才的供给只能通过精英教育,尤其是在金融专硕培养中的精英教育来实现。通过在金融专硕中坚持精英教育,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主体意识、以人为本的合格毕业生,当他们成为金融服务者和监管者后,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度高、没有欺诈行为的金融服务,也能够进行勤勉、公正的金融监管,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再将正确的金融知识和金钱观念传递给其他两个群体,由此,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金融素质,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金融专硕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平台,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关系到我国金融领域和金融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确立并坚持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应该用精英教育理念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金融领域精英人才。这一点看似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建设的人才要求矛盾,但内在两者是相互促进、保持一致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都能够通过在培养金融领域精英人才的金融专硕中来实现,普惠金融建设正是需要大量被实施优质金融教育的“精英”去完成,为此应该在今后的金融专硕人才培养中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证金融专硕人才培养的精英特性。认识到发展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的必然选择,金融专硕培养的不仅是技能型应用人才,更应该是金融领域的政治精英、国际精英、业务精英,为此,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学校层面的培养环节、社会对于金融专硕和精英的认可到学生个体努力,从培养精英意识、搭建开放性精英教育师资队伍到选拔、评价制度改革,在金融专硕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的精英特性,保持金融专硕招生規模的有序扩张,保证招生单位的精英文化。

其次,将精英和普惠统一起来。普惠金融背景下对金融人才的个性需要应该放入到精英人才的培养中,金融多元化发展应该促进金融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体系建立,需要除传统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外,还需要更多新型金融机构如担保、网贷、风投的蓬勃发展,金融专硕的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环节,为普惠金融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金融精英,普及普惠金融理念,将精英和普惠有机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和财富观念。

参考文献:

[1]程孝良.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制度创新[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10,(6).

[2]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四川:高教研究,2010,(4).

[3]戴宏伟,随志宽.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最新进展[J].山东:理论学刊,2014,(5).

[4]封思贤,范存斌,肖泽磊.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比较及优化[J].江苏:江苏科技信息,2012,(11).

[5]郭红玉,张运龙.高等教育功能视角下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定位[J].上海:金融管理研究,2015,(1).

[6]潘慧峰.国外知名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的特色研究[J].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9).

[7]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8]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北京:学位和研究生教育,2012,(1).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小额信用贷款行业竞争战略分析
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普惠金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剖析
国内P2P平台风险控制比较分析